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第4期 ID: 135212

  

轮班制尝试

◇ 王中华 夏 芳 王新亭

  【摘 要】在新课改过程中,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大连市十一中学语文组尝试实行轮班制教学模式。本文对轮班制的创新价值、教学效果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充分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轮班制 新课改 挖掘拓展 知识完善 凸现个性
  
  新课改面前人人都是新兵,没有经验可寻,没有老路可走。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探究。
  08年“五一”之后,学校开设小说欣赏课程,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九个单元的、18部现当代中长篇小说,如此大的教学内容,实在是强人所难。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我们借鉴国外走班制的教学模式,做了大胆的尝试:每个老师备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单元,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轮班制(有异于走班制),即学生不变,老师走班。每个教师轮流在不同的班级上课。这一设想一经提出,便得到全组同仁的响应,并进行探讨、论证、请示、实施。两个月的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具有相当大的推广价值。
  
  一、能让老师有时间深入挖掘教材
  
  1.可以充分地、认真地阅读小说文本及作者相关的作品
  由于所选的课文大多是长篇节选,且节选的篇幅有限,无法照顾到该小说最主要的内容,那么就要求老师将整篇小说阅读之后加以把握,才可以洞悉小说的内涵。传统教学模式已然无法解决阅读这一矛盾。而轮班制为这一矛盾解决提供了可能。用两个月讲一个单元的内容,两篇小说,时间就非常充裕了。比如李征老师在讲“家族的记忆”单元,阅读了《家》、《白鹿原》、《京华烟云》、《尘埃落定》。王中华老师在讲“女性文学单元”,除了阅读《呼兰河传》、《长恨歌》,还阅读了庐隐的《海滨故人》,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谢洋老师在讲“情系乡土”时,除了阅读《小二黑结婚》、《平凡的世界》之外,还阅读了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夏芳老师在讲“人在都市”除了阅读《子夜》、《骆驼祥子》之外,还阅读了张爱玲《金锁记》,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王新亭老师讲“从士林到官场”除《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外,还阅读了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这样我们就可高屋建瓴地把握、处理教材了。
  2.有时间阅读相关的文学批评
  我们在阅读相关小说的过程中,同时阅读文学批评,大大提高了文学理论水平。我们认识了许多文学批评家,如徐又良、罗成琰、阎真、赵祖谟、王干、徐晓红、周保福、南帆、陈佳佳,……阅读文学批评能使老师对小说从感觉的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在感悟文学魅力的基础上,提升品味文学的能力。同时对同一作品不同评论的阅读,无限累进的过程中挖掘发挥创造的价值。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教师审美愉悦,从而引发老师的对生活的思索,对社会的思索,透过文学现象探取人类心灵活动的本质,武装提升自我,进而影响和指导学生。
  3.有时间对同类小说进行总结与体会
  本册教材编排结构紧凑,由古及今,由城市到农村,由男性到女性,突出切近日常生活的现当代小说。经典性与可读性相结合,同时考虑到与必修内容的衔接与迁移。所选的小说分别是《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家》、《白鹿原》、《呼兰河传》、《长恨歌》、《小二黑结婚》、《平凡的世界》、《子夜》、《骆驼祥子》、《红旗谱》、《红高粱》。作品归类为《家族的记忆》、《女性的声音》、《情系乡土》、《人在都市》、《烽火岁月》、《从士林到官场》。其中“讽刺小说”与“谴责小说”的艺术手法让我们体味理智与冷隽,含蓄与恣肆,幽默与激愤的不同感觉。“家族文学”作家们用独特的笔调,糅合了日常生活与历史传奇,使得这类小说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女性文学”中,女性作家以细腻与温婉的笔触,妥帖表达了对女性的独特关怀,也卓越地书写了普遍的人性和时代的使命,彰显了女性的独立个性与自觉意识。面对各类小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是无法深入体会,只能是走马观花,为备课而硬着头皮看一些教参的相关链接,然后一知半解地教学生,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运用这种模式,我们就会有时间总结与体会,胸有成竹地、游刃有余教授学生。
  轮班制的实施,教师有了充足的备课时间,备课深度与广度就会向纵深方面发展,能够对教材及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最深入地解析和最广泛地延展,使我们可以审视这类小说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地位,落实在教材中小说选篇的艺术价值上,从而思考给学生怎样的审美启示。
  
  二、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1.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是一种挑战
  轮班制的实施,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压力。因为要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他们已习惯了自己老师的风格,已形成了习惯的思维模式,我们更多地担心是否适合他们的口味,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受欢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全面考虑诸多因素,充分备课,以应对一切突发事件,无形中也激发了我们的热情,促进了教师备课。
  2.及时反思,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
  轮班制最大的收益者是教师自己,可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不断地完善授课内容。而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上完两个班课后,会发现有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改进,或者又有了新的想法,但为时已晚,只好等待在下一轮教学中实施,而时间一长那些可贵的教学灵感早已不知去向了,遗憾终成遗憾。另外,所教班级不同,学生思维习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也促使教师不断地思索,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在这种循环授课中可以不断反思,不断提高。
  3.互相听评课,促进个体发展
  轮班决不意味着各自为政,也不能单打独斗,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选修教材,不仅内容庞杂,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仅凭一个人的能力,终受眼界和知识面的局限。所以需要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互相提示,互为补充,研读教材,研究教参,提炼,筛选,明确教学的难点及重点,在此基础上,老师授课经过一番潜心研究,精心设计,一堂课才能出炉。然而这些后续工作,其他老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参与,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只能利用其他老师到自己班上课的机会听课,学习他人,不断借鉴,与自己的设想相比较,从而不断促进个体的发展,也算是自己走过一遍新教材。同时授课教师也向每一位听课教师虚心请教,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这又是一次提高。
  
  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我们在学生中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90%的赞同,10%的反对。
  1.热切盼望,积极配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青年人热衷于新事物,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传统的教学模式,每天要面对同一幅面孔,学生已经厌倦了,常年接受一种授课风格,他们早已觉得乏味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老师的到来,无疑是一缕春风。老师对他们来说有着神秘感,他们对于新老师的到来,充满着期盼。于是跃跃欲试,摩拳檫掌,一定要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轮班制”这种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2.感受不同风格,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轮班制”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教师的流动,它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老师。而这些老师或博学、或深刻、或激情、或理性,他们从不同角度挖掘教材,用不同方法处理教材,从而引起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兴趣和爱好又是指引一个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驱力。不同的教学方式,无论表演,还是点评,无论简述,还是讨论,都需要每个人积极参与,深入探究。使得各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各显其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进行学习活动,进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也是在践行新课标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这一目标。

轮班制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