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第4期 ID: 135235

  

教学生鉴赏高中教材古典咏愁诗歌的几点心得

◇ 李 艳

  【摘 要】本文结合高中教材古典咏愁诗歌,分四个方面来阐述引导学生鉴赏诗人咏愁的方法,一是要了解熟悉诗人的生平及时代背景,二是要熟悉并恰当运用有关咏愁的术语,三是体会诗人借助特定的意象来传达愁思的方法,四是通过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来体会诗歌的愁,这部分又主要从抓细节描写、抓叙事、妙用修辞及借景抒情四方面来举例论述。
  【关键词】高中教材 古典诗歌 鉴赏方法 教学心得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的创作过程就是诗人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再现外部事物、表达内心情感的过程,所有成功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是诗人某种情感的渲泄。感情对于诗歌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愁思是其中占比例较大的一块。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很想抛弃心中不堪重负的块垒,于是借助诗歌畅所欲言,洞开心扉,肆意挥毫,“愁”出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好诗歌。我们高中教材就选入了一部分经典的咏愁诗。大凡诗人创作诗歌贵在创新,不落窠臼,对此,他们深得个中之味,同是咏愁,不同诗人的技法各别,即便是采用同一技法,其具体表现也往往同中有异,各尽其妙。于是引导学生鉴赏此类诗的愁情就有了一定的难度,但是有些环节还是有章可循的。现我结合高中教材古典咏愁诗歌来谈谈引导学生鉴赏诗人表达愁思的方法,以期通过体会写愁的诗,来达到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终渐渐掌握鉴赏古典诗歌各种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了解并熟悉课文中学过的诗人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折射,把握时代特征和风貌,把咏愁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去评析,才能准确地领悟其愁的内涵。我们高中教材中就有较善于咏愁的诗歌创作者,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原,求贤若渴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厌弃世俗、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悲唱亡国之音的南唐后主李煜,壮志未酬而纵情山水的李白,颠沛流离而忧国忧民的杜甫,少年快乐、中年丧夫流离、晚年寡居的李清照,仕途失意的白居易、元稹、苏轼等,受投降派排挤的主战派陆游、辛弃疾,感叹生不逢时的柳永、秦观,……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生平、思想,知人论世后才能从宏观上认识他们愁的原因。
  
  二、熟悉并恰当地运用有关咏愁的术语
  
  有的学生赏析咏愁诗时,不知从何下笔,即使下笔,也往往词不达意,所以让学生识记积累一些有关“愁”的术语是有必要的。如识记表示愁情的术语:怀古伤今之愁,感时伤世之愁,忧国忧民之愁,伤春悲秋之愁,羁旅怀乡之愁,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愁,相思之愁,闺中怀人之愁、悲叹韶华易逝、壮志难酬之愁,……积累与愁有关的词:抑郁、郁闷、迷惘、惆怅、孤独、寂寞、郁闷、凄清、失落、伤感、哀痛、凄苦、愁绪万端、欲说还休、感伤失落;抚今追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怀才不遇、闺中独处、泪洒楼台、月影自怜,……积累表示愁思风格的词:婉约隽永、沉郁顿挫、缠绵宛转、悲凉慷慨、沉郁激愤,……识记了这些术语,在答题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让自己的答案有闪光点,从而达到高考语言准确、优美的评分要求。
  
  三、体会诗人借助特定的意象来传达愁思
  
  意象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感情,表达什么主旨。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于是“柳”成了抒发惜别、留恋之情的特殊意象。“月亮”也是表达思乡、怀人之情的意象。词人将几种意象组合,表达了他在酒醒后不见心爱之人的无法排遣的离愁。又如李白的《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诗人借助表达羁旅之愁的“子规”、“悲鸟”等意象,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进而写蜀道之难行,体现自己仕途不达的忧愁。
  
  四、通过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来揭示诗人的愁
  
  鉴赏咏愁诗的愁,首先得知道作者怎样表现愁,即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愁思。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其他表现手法等,咏愁诗歌中的各种艺术手法都是为更好地表现诗人的愁思服务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艺术手法,以便在鉴赏愁情时得心应手,下面我结合高中教材略举几种艺术手法来鉴赏一下: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用细节描写来写愁
  这里举几个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来抒愁的例子:如《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其中的“搔首踟躇”的细节写出了男青年依约到来,而恋人却久候不至,于是搔首徘徊的场面。表现了他内心急切难耐、焦急不安的愁情。如元稹的《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诗人用“垂死病中惊坐起”的细节写出诗人听说好友白居易被贬的消息后震怒、愤慨、痛苦的情态,表达对自己生不逢时、仕途失意的悲愁和对统治者不重视人才的忧愤之愁。如《长亭送别》的《正宫·叨叨令》:“……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王实甫将被离别之愁困扰的莺莺刻画得入木三分,因为这几句描写了她设想到今后自己无心打扮和整天昏睡的情景,因为她打扮了也无人看,于是只能在孤寂的昏睡中苦熬光阴,一唱三叹,声情并茂。我教学生抓细节描写时,特别注重其中关键字词的赏析,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愁思。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叙事来抒愁
  高超的诗人往往在叙述事情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愁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所以抓住诗歌中叙述的事情是体会咏愁诗的愁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抒发心中的愁思,诗人最常写的事是喝酒、登高凭栏或对着滚滚的江水感叹等。其中高中教材中用喝酒来渲染愁是最有特色的,酒可以麻痹人的神经,所以许多诗人喜欢借酒来消愁。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前在大江上置酒设宴,横槊赋诗。他不是因流年易逝而贪生畏死才借酒来消愁,而是感叹大业未成,时间紧迫,自己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却苦于没有贤才相助,于是忧从中来,借酒消愁。如《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号称“酒中仙”的李白虽也曾“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名传于公卿之间,但终为权贵所排斥,以至沦落飘零,于是他饮酒长醉,任性适意,狂歌狂言,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愁和对统治者埋没压抑人才的忧愁。当然酒精也有不管用的时候。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诗人虽酒醉了,但并不舒畅,一个“惨”字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愁闷及无奈。又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说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她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沉痛、心酸,因为她历经国破家亡、夫死和流离失所等打击,连借酒消愁都难了,麻木到酒精也不起作用了,可见已经愁到何种程度了。
  3.体会诗人妙用比喻或夸张来表现愁的程度的手法
  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我们很难把握愁的程度,但许多诗人善于用比喻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或者他们运用夸张增强诗文的感染力,用形象来说话,这样就很好的感知了诗人们愁的程度。下面我例举分析一下高中教材中的一些咏愁诗如何写出愁的程度:

教学生鉴赏高中教材古典咏愁诗歌的几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