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近几年的语文高考阅读试题中,出现了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考查,本文结合具体高考考题实例,深入分析了该类题目的特点、命题角度、命题方式,并对解答这类题型的一般方法作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科技文 阅读 解题方法 语文高考
一、文化特点
从近几年来的高考命题情况看,所选自然科学类文章一般有如下特点:
(1)强烈的时代性。选文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医药、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方面研究的最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从时限看,一般是最近几年的文章,有的甚至就是当年的文章。
(2)表达的客观性。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本价值在于向人们传授新知识、传递新信息,介绍科学上的各种重大发现和发明,偏重于对知识、信息的客观陈述,较少情感成分。
(3)内容的专业性。首先表现为选文基本上一篇文章只介绍一种新知识,或一项新发现、新理论,内容不复杂;其次表现为词义、句意的“唯一”性,一个术语,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意思,不存在见仁见智的多解现象。
(4)逻辑思维的严谨性。自然科学类文章用语明了、简洁、严谨,尤其是逻辑思维非常严密,名词前的限制性成分较多,需要考生作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二、考查内容
高考中经常考到的有以下四点(以《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情况为准):
1.理解文中的重要词句。《考试大纲》把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列为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前两条。在阅读时可以发现,有些词语和句子虽然从字面上都懂了,但往往不能理解其确切的含义。因此,高考科技文阅读题往往在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子上设置考题。
如2005年江西卷第7题:根据上下文,下列对“太阳风”的解释,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限于篇幅,本文举例时均列出其中的一两个选项)
A.从太阳日冕层中发出的强大的带电粒子流。
C.从太阳日冕层中发出的强大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
这道题的答案依据,应该从该词语后面的材料中查找,可以查找到这样一些信息:太阳的高温使日冕层向外膨胀,使日冕层中等离子中的带电粒子高速向行星空间运动。再比较这几个选项,可以得到正确答案为C项。
2.分析、筛选和归纳信息。辨析、筛选和归纳文章信息的能力在科技文阅读中至关重要,考生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才能对文中的主要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归纳,这决定于考生的综合阅读能力。高考科技文阅读题在这一方面设置的考点最多,每年都有。
如2005年全国I卷第5题: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画线句(“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讲的是中条山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关系,而A项只写了中条山的山势。山势之和缓与否和中条山成为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没有直接关系。其它几项都出自第二自然段,而且都在画线句的后面,与之形成了论点与论证的关系,所以是正确的。
3.整合文章要点。有些科技文的内容比较复杂,阅读时往往需要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对某些信息进行加工整合。“答案要在原文找”,但找到的“答案”有时往往不能直接作为现成的答案。具体来说,有时需把其共同之处归纳起来加以重组,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优化。有时则要把若干具体的点加以合并。科技类文章阅读考查中,这一类题难度一般较大。
如2005年全国I卷第6题: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把本题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进行对照、鉴别,会发现原文末段讲的是“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并没有说它是“必经之地”,因此,D项是错误的。C项的“群山环绕”、“比较封闭”、“肥田沃土”等信息,都能从原文中找到。
4.依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或辨析正误。理解词句、把握句子、辨析信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并能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进行知识的延伸和迁移,即进行推断或辨析正误。这类题的范围往往涉及全篇,所以比较复杂,难度系数也较大。
如2005年江苏卷第8题: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小春虫”可能是通过位于消化道前端的口部和紧接其后的咽道来获取土壤中养料的。
D.“小春虫”的发现,表明真体腔可能是两侧对称动物的一个特征,这将为研究真体腔动物的起源提供重要线索。
原文第三段说“科学家还是辨别出了它内部的几个器官”,但没有说这些器官的功用。C项“获取土壤中养料”推断缺乏依据。
上述四点,归纳起来说,阅读科技文就是要把握文中所阐释的科学道理,又因为科技文的语言是相当严密的,所以阅读时要十分重视准确理解文章的语言。
三、命题角度
1.偏
(1)偏离题意,答非所问。这是选项中的回答与提问不相符。如2006年四川卷第6小题:下列对溴甲烷“‘不光彩’的一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而B项所说“溴甲烷无色无味,作为熏蒸剂使用时,容易使人放松警惕,从而存在安全隐患”是溴甲烷的一种特性,并非它的危害,所以不是“‘不光彩’的一面”,这一选项属于犯了答非所问的错误。
(2)罗列现象,偏离本质。指选项偏离主要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只罗列了说明对象的表象、内容、事例或直观认识等。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的第7题:
对“过敏反应”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过敏反应是指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最常见的疾病。
B、过敏反应是由个体差异和遗传带来的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超敏反应,如哮喘病。
C、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
D、过敏反应是由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青霉素等过敏原诱发的超敏反应。
这道题就是运用“偏”的手法设计题目的。文章对“过敏反应”解释的内容是“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再从文章的第2段中对“超敏反应”的解释“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可以推断出“过敏反应”的本质属性是“免疫反应”、“超敏反应”的一种,整合后得出C项的内容。而A项对“过敏反应”的属性定位错误,说是“输血反应”,偏离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只是罗列了过敏反应的表现形式;B项定位错误,说“过敏反应”是因为“个体差异”、“遗传”两个方面,这只是其中的两种形式,而不是全部,偏离了主要内容。D项仅是罗列了造成“过敏反应”的过敏原,偏离了“过敏反应”。
(3)偏离原文、曲解题意。即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表达的意思。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9题:要求选出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项。文中只强调灾难的严重,但并没强调人类对灾难已是“束手无策”,这就是曲解原意。
2.删
(1)删掉词语,改变原意。
如2006年四川卷第7题B项“《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决定:发展中国家从2005年起,每年生产和消耗的溴甲烷总量不能超过1995—1998年四年间用量的80%”,而原文是“发展中国家从2005年起,每年溴甲烷的生产量和消耗量不超过1995—1998年间平均用量的80%”,该项遗漏了“平均”这一个不可缺少的词语,从而改变了原意,造成了该项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