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备考是一个科学的、宏观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我们很少站在一定的高度从理性的角度对高考进行深层思考与研究,备考教师大多只是凭经验从感性的角度进行高考指导。虽然,在高考中也可能取得了相对可观的成绩,但总体上未有明确的备考思路与理论指导,备考教师在备考时总有提心吊胆和力不从心的感觉。笔者试图从多个角度对高考备考作一些明确而科学的思考与探索,将高考备考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层面,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审视定位高考,这样庶几能在高考备考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来看,应该注重考生应考能力体系的构建
如果教师与考生能够认清高考的落脚点是应考能力,我们自然就会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出发点立足于能力,我们的备考也就不会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立足于高考,立足于考生能力。阶段性胜利并不代表全局的胜利,暂时的高分不一定是对考点的真正掌握,只有立足于高考,把一次次阶段性胜利汇集成合力,正像一座大桥只有在合龙之后,才能够接受种种严格的检测。一位优秀的教师只能配合考生总体备战高考,让考生把高中三年作为一个培养能力的时间阈限,拂去浮躁与不实,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让考生像决战前的将军胸中自有百万雄兵,也才可能在考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首先是教师应该有积极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一个教师只有对高考具有个性化的思考与研究,教师才可能对考生进行具有针对性与前瞻性的指导,尤其是对近几年高考《考试大纲》和试题的研究应该深入,从而敏锐地把握高考的内涵与走势。
其次是考生独立思考沉着应考的能力。高考不是一种兵团合力作战的性质,而是个人独立作战为主的考试性质。认清高考的性质,对于我们高考备考的出发点就可以认识得更清楚。笔者以为,独立应考的能力源于学生平时学习独立思索、独立研究的习惯。一个在平时学习中只依靠教师依靠同学的学生,在考试时必然会不堪一击,因为在教师搀扶下的学生其思维的底层沉淀着惰性与依赖的因子,一旦这种惰性蔓延开来,必将弱化考生应考能力。在考场上遇到自己难以解答的题目,必然会因无助恐慌而望而却步,甚至产生放弃高考的念头以致高考全盘皆输。
二、从备考策略定位的角度来看,应该重视综合性运动战式宏观策略的运用
为了考生高考取得优秀成绩,不少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匆匆结束新课,花费大约一年的时间去进行专题复习。在备考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语音、文字、词语、成语、病句、古文阅读、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等一个考点一个考点,亦步亦趋,沿点清扫,小的考点十天半月,大的考点一二十天,除了教师对知识点的系统讲授外,还要辅以大量的练习。似乎这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方式能把基础知识夯得很牢固,其实这种单调的复习方法学生厌老师怨,效率低下,收效甚微。
笔者以为,高考备考应采用综合性运动战式备考的方略。在不破坏程式化复习完整性的基础上,宏观构建高考
备考架构,把那种需要长时间才能形成能力、分值相对高的考点隐性地贯穿备考的始终,每周抽相对完整固定的时间去强化,再到程式化复习这一考点时,便只要讲讲命题方式、解题技巧、作答心理,即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进行诗歌鉴赏备考时,首先花两节课从宏观上把诗歌鉴赏的方法讲授给学生,再辅之以教师选编的有注释、翻译、鉴赏的近百首诗歌鉴赏资料,每星期花费一节课去诵读,学生实在不能读懂的,可去看注释,有注释还不能读懂时再去翻看阅读鉴赏,细水长流,水滴石穿,自然形成能力。高考备考教师要宏观构建长线工程,理顺知识点,循序渐进,以提高高考备考效率。对于诗歌鉴赏、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考点的备考,只有采用“滴灌”的方式,才会出现“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盛况。
三、从教师教学方法选用的角度来看,应该重视过程教学法的引进与运用
不少教师把高考备考的落脚点放在知识与技巧的教学层面,强调精讲精练,反反复复地对一个个知识点事无巨细地讲解,对一个个解题技巧反反复复地咀嚼,然后把这一个个知识点、一个个技巧“硬塞”给学生,把学生训练成了知识的接受器、能力的畸形者。许多教师以为把知识嚼得越细学生接受的东西越多,解题的技巧钻研得越精妙学生解题的能力越强。事实上,教师用这种方法去培养考生的应考能力是对考生能力的弱化。教师应尽可能给足学生学习过程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渗透自身的情感体验、理性思索、艰辛探索,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把技能转化为解题的灵性。
其实,教师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把研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的思想引入高考备考中,考生从体验探索中逐渐形成一种独立作战的能力。只有前卫的教学理念,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方式;只有先进的教学方式,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从考生的具体学习方法的角度来看,应该注重引导考生有信心地积累知识
积累与整合是新课标提出的最重要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法,也是社会公认与人们反复实践验证的最重要的备考方法之一。反观中国文化史上有所成就的大师,又有几个不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大学问家?正是因为他们的积累厚实,才可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计划地积累,帮助考生建立积累体系,有趣地积攒知识。对知识的积累切忌浮躁,认识到积累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十年打坐后一朝的顿悟也许就可羽化而登仙了。譬如笔者在引导学生认识积累的重要性与方法时就引用了这样的例子:每次语音考试题,一般有4个选项,每个选项有4个字音,每一份考卷要考16个字音,从高一到高三按100次检测计算,把每次考试的字音积累起来牢牢记住,从理论上讲,就可掌握1600个左右的字音(其中有雷同的字音),而这些字音是高考命题中常出现的。这样引导考生认识积累的必要和可能,考生就可静下心来学习而减少许多浮躁与喧嚣,真真切切地来积累和整理知识。
又譬如诗歌鉴赏题是考生难以应付的题型之一。笔者要求学生把每一次诗歌考试的题目、分析、讲解以及答案都抄到笔记本上,如果从高一到高三每一次考试积累起来的诗歌,到高考前应该不下100首,这样就坚定了考生积累的信心,如果有积累的数量,考生见到自己日益攀升的应考能力,自然有信心地主动地坚持积累了。
由此,笔者把高中三年作为一个复习备考的时间阈限,从宏观上严格地制订了考生的积累体系,提出了“3211”工程,即300首诗歌、200篇优美文章、100篇作文、100篇周记,从阅读与写作两个大的方面让积累成为考生首要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与形成,不仅仅使考生在高考中稳操胜券,也许对考生一生的影响与作用都难以用价值来衡量。
五、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角度来看,应该重视考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矫正
在高考备考过程中,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笔者从多年的复习备考实践经验中深刻地认识到习惯对于高考备考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习惯的好坏是语文高考检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习惯的培养与矫正对于考生来说有其深层的意义,甚至说比单纯的知识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还要重要。
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而形成的,它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之后终身受益,它对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应该把习惯的培养作为长线工程来抓,应该作为高考备考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思考与研究。要把习惯的培养渗透到整个教学与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去,因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不可一蹴而就,而是靠长期训练养成的。高考备考中应该注重培养的学习习惯主要有:
语文高考备考是一个科学的、宏观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我们很少站在一定的高度从理性的角度对高考进行深层思考与研究,备考教师大多只是凭经验从感性的角度进行高考指导。虽然,在高考中也可能取得了相对可观的成绩,但总体上未有明确的备考思路与理论指导,备考教师在备考时总有提心吊胆和力不从心的感觉。笔者试图从多个角度对高考备考作一些明确而科学的思考与探索,将高考备考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层面,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审视定位高考,这样庶几能在高考备考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来看,应该注重考生应考能力体系的构建
如果教师与考生能够认清高考的落脚点是应考能力,我们自然就会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出发点立足于能力,我们的备考也就不会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立足于高考,立足于考生能力。阶段性胜利并不代表全局的胜利,暂时的高分不一定是对考点的真正掌握,只有立足于高考,把一次次阶段性胜利汇集成合力,正像一座大桥只有在合龙之后,才能够接受种种严格的检测。一位优秀的教师只能配合考生总体备战高考,让考生把高中三年作为一个培养能力的时间阈限,拂去浮躁与不实,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让考生像决战前的将军胸中自有百万雄兵,也才可能在考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首先是教师应该有积极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一个教师只有对高考具有个性化的思考与研究,教师才可能对考生进行具有针对性与前瞻性的指导,尤其是对近几年高考《考试大纲》和试题的研究应该深入,从而敏锐地把握高考的内涵与走势。
其次是考生独立思考沉着应考的能力。高考不是一种兵团合力作战的性质,而是个人独立作战为主的考试性质。认清高考的性质,对于我们高考备考的出发点就可以认识得更清楚。笔者以为,独立应考的能力源于学生平时学习独立思索、独立研究的习惯。一个在平时学习中只依靠教师依靠同学的学生,在考试时必然会不堪一击,因为在教师搀扶下的学生其思维的底层沉淀着惰性与依赖的因子,一旦这种惰性蔓延开来,必将弱化考生应考能力。在考场上遇到自己难以解答的题目,必然会因无助恐慌而望而却步,甚至产生放弃高考的念头以致高考全盘皆输。
二、从备考策略定位的角度来看,应该重视综合性运动战式宏观策略的运用
为了考生高考取得优秀成绩,不少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匆匆结束新课,花费大约一年的时间去进行专题复习。在备考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语音、文字、词语、成语、病句、古文阅读、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等一个考点一个考点,亦步亦趋,沿点清扫,小的考点十天半月,大的考点一二十天,除了教师对知识点的系统讲授外,还要辅以大量的练习。似乎这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方式能把基础知识夯得很牢固,其实这种单调的复习方法学生厌老师怨,效率低下,收效甚微。
笔者以为,高考备考应采用综合性运动战式备考的方略。在不破坏程式化复习完整性的基础上,宏观构建高考
备考架构,把那种需要长时间才能形成能力、分值相对高的考点隐性地贯穿备考的始终,每周抽相对完整固定的时间去强化,再到程式化复习这一考点时,便只要讲讲命题方式、解题技巧、作答心理,即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进行诗歌鉴赏备考时,首先花两节课从宏观上把诗歌鉴赏的方法讲授给学生,再辅之以教师选编的有注释、翻译、鉴赏的近百首诗歌鉴赏资料,每星期花费一节课去诵读,学生实在不能读懂的,可去看注释,有注释还不能读懂时再去翻看阅读鉴赏,细水长流,水滴石穿,自然形成能力。高考备考教师要宏观构建长线工程,理顺知识点,循序渐进,以提高高考备考效率。对于诗歌鉴赏、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考点的备考,只有采用“滴灌”的方式,才会出现“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盛况。
三、从教师教学方法选用的角度来看,应该重视过程教学法的引进与运用
不少教师把高考备考的落脚点放在知识与技巧的教学层面,强调精讲精练,反反复复地对一个个知识点事无巨细地讲解,对一个个解题技巧反反复复地咀嚼,然后把这一个个知识点、一个个技巧“硬塞”给学生,把学生训练成了知识的接受器、能力的畸形者。许多教师以为把知识嚼得越细学生接受的东西越多,解题的技巧钻研得越精妙学生解题的能力越强。事实上,教师用这种方法去培养考生的应考能力是对考生能力的弱化。教师应尽可能给足学生学习过程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渗透自身的情感体验、理性思索、艰辛探索,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把技能转化为解题的灵性。
其实,教师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把研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的思想引入高考备考中,考生从体验探索中逐渐形成一种独立作战的能力。只有前卫的教学理念,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方式;只有先进的教学方式,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从考生的具体学习方法的角度来看,应该注重引导考生有信心地积累知识
积累与整合是新课标提出的最重要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法,也是社会公认与人们反复实践验证的最重要的备考方法之一。反观中国文化史上有所成就的大师,又有几个不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大学问家?正是因为他们的积累厚实,才可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计划地积累,帮助考生建立积累体系,有趣地积攒知识。对知识的积累切忌浮躁,认识到积累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十年打坐后一朝的顿悟也许就可羽化而登仙了。譬如笔者在引导学生认识积累的重要性与方法时就引用了这样的例子:每次语音考试题,一般有4个选项,每个选项有4个字音,每一份考卷要考16个字音,从高一到高三按100次检测计算,把每次考试的字音积累起来牢牢记住,从理论上讲,就可掌握1600个左右的字音(其中有雷同的字音),而这些字音是高考命题中常出现的。这样引导考生认识积累的必要和可能,考生就可静下心来学习而减少许多浮躁与喧嚣,真真切切地来积累和整理知识。
又譬如诗歌鉴赏题是考生难以应付的题型之一。笔者要求学生把每一次诗歌考试的题目、分析、讲解以及答案都抄到笔记本上,如果从高一到高三每一次考试积累起来的诗歌,到高考前应该不下100首,这样就坚定了考生积累的信心,如果有积累的数量,考生见到自己日益攀升的应考能力,自然有信心地主动地坚持积累了。
由此,笔者把高中三年作为一个复习备考的时间阈限,从宏观上严格地制订了考生的积累体系,提出了“3211”工程,即300首诗歌、200篇优美文章、100篇作文、100篇周记,从阅读与写作两个大的方面让积累成为考生首要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与形成,不仅仅使考生在高考中稳操胜券,也许对考生一生的影响与作用都难以用价值来衡量。
五、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角度来看,应该重视考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矫正
在高考备考过程中,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笔者从多年的复习备考实践经验中深刻地认识到习惯对于高考备考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习惯的好坏是语文高考检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习惯的培养与矫正对于考生来说有其深层的意义,甚至说比单纯的知识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还要重要。
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而形成的,它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之后终身受益,它对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应该把习惯的培养作为长线工程来抓,应该作为高考备考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思考与研究。要把习惯的培养渗透到整个教学与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去,因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不可一蹴而就,而是靠长期训练养成的。高考备考中应该注重培养的学习习惯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