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第4期 ID: 135208

  

中学语文美育初探

◇ 黄 慧

  【摘 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实施语文美育,可以陶冶青少年美的心灵,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用发展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才能,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着重从语文的角度去探讨其对青少年的素质提高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 美育 人的素质
  
  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美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柏拉图认为音乐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古希腊人把身心既美且善的精神作为教育人的理想,这些都提出了美育的思想。可见,美育是人类任何时代都面临着的不可回避的课题。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使命,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将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育更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根支柱,它能实现人格的完善,个性的完美,进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一、美育的内涵及功能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是在一定的美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一定的媒介,通过审美实践去引导、提高人们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活动,它通过用自然美、社会美及艺术美去净化人的心灵,感化和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开启人的智慧,使人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它是通过美的事物的生动、具体的形象引起人的美感,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使之在心理上产生愉悦,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
  可以用来进行美育的审美对象主要有自然美(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花草虫鱼等)、艺术美(美术、音乐、电影、舞蹈等)、社会美(道德、理想、情操、行为等)。美育作为一种有教育作用的实践活动,既不同于德育,也不同于智育。智育是“真”的教育,德育是“善”的教育,美育则是“美”的教育,美育正是以美的形象、美的事物来净化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德、智、体的发展。
  首先,就美育对德育的作用来说,美育可以激发人的道德情操,深化人的道德意识。孔子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说明音乐在化民成俗方面有很大的作用。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一切是儿童得到美感快乐的东西,都具有神奇的教育力量。”这种“神奇教育力量”就是美的事物。一个美的形象、美的事例往往胜过千百个道德说教和政治道理。道理只是晓之以理,而美育则是动之以情,寓情于理,理中有情,能达到非同一般的德育效果。
  其次,美育同样可以开发人的智力和创造力。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即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说明了在诗歌审美中具有某种智育作用。审美活动不但使人视野开阔,感知觉敏锐,联想快速,更重要的是,审美教育的形象性、直观性和愉悦性,使青少年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记忆。如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获得感受客观对象的形体、轮廓、线条、明暗、色彩等视觉感受能力;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旋律、和声、节奏等听觉感受能力;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能力。在美育中,有意识地激发青少年认识真理和感知科学美的兴趣和愉悦,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探究心理和开发他们的智力。缺乏审美能力的人,很难完成美的创造。
  此外,美育还可以增强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审美感受,不断提高人体健美的创造。人类不仅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对象,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改变自己的形体,使其富有容貌的风采美,体态的造型美,肌骨的矫健美,运动的美,举止的风度美以及形体与心灵的和谐统一的精神美。由此看出,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不是我们主观设定的,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及要求和审美教育本身的价值及功能确定的。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发育旺盛,最需要正确引导的时期,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他们鉴别艺术作品、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好与丑恶、纯真与伪善、文明与粗野、高尚与低级,培养他们审美的趣味、能力和创造美的技能,使学生真正成为马克思所说的:“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二、美育对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及渗透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规定: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可见,语文美育作为语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倍受重视。语文教材又是一套经过语文教学研究专家精心选订的,积古今中外文化精华于一炉,所选入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每一篇小说,每一曲戏剧,甚至每一首小诗都是一件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都蕴藏着无穷的美育因素,通过这些优美的课文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些优秀作品,陶冶学生的理想情操,丰富他们的生活情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文学作品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彩、独具个性的形象,如屈原的悲天悯人,祥林嫂的善良凄苦,阿Q的精神胜利,水生的机智勇敢,林红的坚贞不屈,路瓦裁夫人的爱慕虚荣,夏洛克的贪婪狠毒,窦娥的感天动地。这些典型的人物形象,其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个性特征,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对这些形象的审美感知与评价,将深刻地启迪学生认识什么是人世间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辨假识真,揭恶以扬善,显丑以示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性格情操得到陶冶,思想感情得到净化,道德品行得到规范。
  文章不是无情物,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以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的,这也是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科教学的地方。曹雪芹《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都是血”。这字字血就是作家感情的凝聚,有着深沉的美的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语文课本中的每个篇目,都是由一串串语言文字排列组合而成,如跳动着的音符,奏出的美妙诗章。十九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美就是一种审美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教什么文体,都可以进行美育,都可以训练学生的审美思维,激发学生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
  小说类课文在塑造人物形象,编织故事情节,描绘环境或场景时,都渗透着作者喜怒哀乐的感情,洋溢着生命的美,更能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在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身上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通过阅读《阿Q正传》,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用语的精妙,了解封建社会的罪恶和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可奈何,从而培养学生认识并鉴别美丑善恶的能力,所以小说美育能培养读者的鉴赏能力。
  诗歌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尤其是山水诗,尽管在中学语文课中比重不大,却是我们进行美育的好素材,优秀的山水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从“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到近代诗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无不赞美祖国的美景胜境,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将祖国河山的雄伟瑰丽描绘得淋漓尽致,也激发了青少年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有《题西林壁》、《凉州词》、《饮湖上初晴后雨》、《终南山》等诗篇,通过深情朗读,静心思味,以画面、节奏和音韵作用于耳目,使匡庐的奇峻、黄河的雄伟、西子的柔美及祖国壮丽山川在心中荡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

中学语文美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