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第4期 ID: 135233

[ 张文静 文选 ]   

转变叙述策

◇ 张文静

  【摘 要】高三学生的作文在文体选择、语言表达、谋篇布局等习惯和风格上几乎很难做到有较大转变,记叙文既找不到很好的叙述点,又没有多少叙述的技巧,大都平铺直叙,新意不多,文意不深。如何突破高三写作教学关?笔者以为,让学生大胆转变叙述的角度、结构或风格,将熟悉的材料嬗变为陌生的情节,将平淡的故事演变为奇特的结构,将熟悉的主题表现为鲜见的形式,从而化腐朽为神奇。教师应还给学生真正自由的、个性的、富有创意的写作空间,扫除学生作文的陈腐气息。
  【关键词】作文教学 叙述策略 转变 突破
  
  高三学生的作文经过高中两年的写作训练,基本已经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势,在文体选择、语言表达、谋篇布局等习惯和风格上几乎很难做到有较大转变,因为一种模式写多了,用多了,操作起来就比较容易,导致现时高三学生的作文大都是千面一人,议论文来来去去就是那十几个材料,结构就是“五段论”:开头结尾各一段,中间三个展开段,每段一个例证。而记叙文则是既找不到很好的叙述点,又没有多少叙述的技巧,大都平铺直叙,新意不多,文意不深。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有四个方面: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会在素材积累和修辞手法上下工夫,但由于急功近利,积累素材不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而是抱着一本《论据手册》囫囵吞枣。语言不是慢工细火反复锤炼,而是生硬地套用比喻排比,甚至有的教师明确规定,开头必须使用排比,以表现所谓“文采”,这样,就使作文教学走进了死胡同。死记硬背出来的论据,导致学生在写作时不管话题观点是什么,先拉一大把过来,似是而非,以致论点与论据不相匹配。生搬硬套的修辞,导致辞不达意,矫揉造作,令人反感。虽然有成功的例子,但这类作文最好的也只能达到二类上的等级,大多在二类中徘徊,能上到一类下的,困难就很大了。至于“深刻”,“有创新”,在作文教学中是比较难操作的,这两点也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的认识水平和文学素养,不是通过数次的指导、模仿就可以培养起来的,所以企图通过训练这两个发展点提高写作水平,在高三阶段似乎也显得不很实际。
  作文教学已经遇到了瓶颈,在原有的路上似乎已经难以前行,而学生也已然对自己已有的写作方式感到厌倦,失去了写作的热情。寻找到一条快速有效摆脱现状的新路径便成为高三作文教学的迫切需要。
  如何突破高三写作教学关?既然不能让学生在内容方面加厚加深,那么在形式上进行改进和变化会不会有突破呢?笔者就任教的两个班作了一些尝试:让学生大胆转变叙述的角度、结构或风格,从而使平淡无奇的文章化腐朽为神奇,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转变叙述的视角
  鲁迅曾说:“第一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蠢才。”这段话形象地说明写文章主题可以雷同,但手法却不能沿袭他人,否则,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现在大多数的中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狭小,阅读量小,又缺少独立思考,因而在选材上往往大同小异,难见新意。相似的选材如何写出个性,雷同的主题如何脱颖而出?
  高明的摄影师善于选择角度。张三英俊潇洒,就扬其长,拍其正面;李四其貌不扬,就避其短,拍其侧影,做到因人而异。而通常学生写一篇记叙文,往往只习惯于从一个人的视角出发,写他(她)看到的人、事、物,以及由此引起的情感变化,事件是按一定顺序发展的,顺叙、倒叙或插叙,主要情节线索只有一条,结构形式也是单线型的。所以,要避免作文“千人一面”的产生,学生也要努力做一个高明的“摄影师”,让自己的思维自由驰骋,多角度思考问题,然后根据文章的需要,经过比较筛选,合理转变角度刻画人物,独辟蹊径,独树一帜,表现主题。
  如学生的习作:
  一个夜晚的四个人
  一 男人
  男人喜欢从学校边红绿灯这个角度看着儿子走过的身影,他穿着绿色的校服,消瘦的腰板被秋风勾勒出来。红灯刚转到绿灯,他探了探头,瞻望了下来往的车辆,走过了斑马线,逐渐消失在回家的路上。
  儿子19岁了,昨天刚过的生日,问要什么礼物也只是摇了摇头,说没什么需要的,就回房看书去了。自从他妈走了以后,就愈发地寡言了。
  “还是帮他买件风衣吧,秋天好像要到了。”男人对着车上的镜子拉起了拉链。风在车窗外瑟瑟地刮过,路旁飘来了一把女声:“taxi!”男人扭头看了看,打起了转弯灯。
  二 女人
  “麻烦去T中”。天愈发地冷了,风在空气中流动得有声有色。“这种天气,要不是女儿,我才不出来受罪。”女人思忖道。
  “哈,我儿子也是T中的。”司机调皮地回应道,“还是高三的。”
  “哦,是啊。”女人不想搭嘴,只是想把手上的东西拿到女儿的手上。这次带了暖水袋、棉被、衣物来。“女儿也长这么大了,总是不懂照顾自己。眼见天气转凉了,还傻乎乎的不知冷暖。还记得她小时候在冬天吃冰棍,冰棍贴着她的嘴唇,痛得哇哇直叫。”想到这,女人对着窗外的玻璃笑了笑。
  橘黄的灯光跳跃在绿色的的士车顶,一闪一闪的。
  三 女孩
  “你这个笨蛋,我就是在等你开口。你知道么?”女孩对着路灯痴痴地说,“路灯啊路灯,你说他现在是在干什么呢?都不知道他是不是木头做的,昨天他生日,我难得拉下脸皮送去一只手表。今天就一句话也没对我说,难道是我的手表他不喜欢?难道是我不够魅力?”
  算了,我还是担心下个星期的考试吧,这次考试考的不是很好,语文、数学都拿不到高分,待会妈妈就来了,又要解释一番了。妈妈又来了,这次带了什么东西呢?最好是奇华的小蛋糕,或者是漂亮的发夹。想到这,女孩就傻傻地笑了。
  四 男孩
  天气总算是冷了起来,男孩萧索的身体不自觉地打了个寒颤。这次考试成绩还不错,爸爸应该会开心点吧?自从妈妈走了以后,爸爸脸上的沟壑就深沉了许多,身形好像也瘦小了些,他知道父亲迟迟晚归的原因,因此好的成绩是他唯一能做到的回报了。他知道,19岁的肩膀,是时候承担一些难言的内容了。
  昨天生日的时候,男孩也不敢索求什么,19岁的生日似乎就是这么平淡无奇地过去,除了女孩送了一件礼物,男孩把它放在了房间的抽屉里,没有打开。今天他看到了女孩寞然的眼神似乎在诉说着什么,男孩避开了。
  “那,我还是回去看看是什么吧。”男孩自语道,“还要帮爸爸煮宵夜。”想到这,男孩加快了脚步,快步地步入黑暗之中。
  天气总算是冷了起来,男孩萧索的身体不自觉地打了个寒颤。
  作者所写的无非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是同校学生,且女孩对男孩有种朦朦胧胧的情愫,在某个傍晚,女孩的母亲搭乘了男孩父亲的出租车去学校送衣物给女孩的故事。作者分别以男孩、女孩、母亲、父亲的视角出发,去陈述相同的一个事件,通过各方细腻的心理描写把这四个看似无甚关联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也许这就是“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效应,虽然情节简单,故事也老生常谈,但读来感觉幻化离奇,完全是另一种体验。
  二、转变叙述的结构
  胡亚敏在《叙事学》说,叙述时间是展示作者叙述艺术的演兵场。根据叙事文故事时间在叙述中重新排列的种种关系,一般将与故事编年顺序与叙述时间大致相似的,称为连贯叙述——这是一种以一维线型线索发展的叙述。而将回头叙述过去发生(如果我们设定一个故事的开端时间的话)的事件、出现的人物即追述或回忆为特征的倒装叙述(有时又称为闪回),以及综合有过去、现在、将来时态的人物和事件的交错叙述,一并统称之为逆时序叙述。第三种情况为非时序叙述,它是指故事时间处于中断或凝固状态,叙述表现为一种非线型运动。在这类作品中,不存在完整的故事线索,共时叙述代替了历时叙述。

转变叙述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