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留学生活题材 异域文化 “全球化” 语境 写作姿态 线形变奏
摘 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了朱晓琳若干留学题材文本,从文本出发结合全球化语境的思考,展开对作家创作理念的论述,剖析这位在文坛主流创作队伍中并不以形式的实验和探索见长的女性作家。
当我们去把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直至今天的中国文坛的局面时,“新状态作家”“晚生代作家”“六十年代出生作家”“八零后作家”等许多新鲜的命名出现在等待阐述的空间,在这些创作群落制造的文本世界中充满了实验的色彩和先锋的味道,以至于当人们回头张望或者环顾四周的时候也许会遗漏了一些独特的风景和孤单的背影,朱晓琳就是这样有可能被主流文坛遮蔽的作家。事实上在这些年的文坛朱晓琳的名字并不陌生,她自一九九零年至今已经发表了十数篇中篇小说,其中许多在《小说月报》上转登,还有若干作品成为影视改编的对象。但,必须承认她的创作不是属于新潮或先锋型的创作,那些充满挑战味道的标签和变化莫测的批评名词并不适合概括或者指认她和她的文本世界。朱晓林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领域——留学题材,“一个作家的各种可能的写作,是在历史和传统的压力下被确定的”①。她多年留学法国的生活体验和现在长期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比程度比较高的地区——上海的涉外工作经历都使她熟悉并深刻体悟了留学生活题材。英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佛斯特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这是所有小说都具有的最高要素。”朱晓琳正是以其情节丰富、故事性强的文本形成了一个九十年代以来文坛个性化的创作区域,在这个特色清晰的区域里她勤奋并聪慧地耕耘,给读者带来了阵阵新鲜的气息。
虽然从创作言语方式上朱晓琳没有眼花缭乱的艺术尝试和探索,但她和她的小说已经用自己的言语方式筑成了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解读这道风景的两个重要路径就是作家文本呈现的中西文化撞击、交汇或者融合过程中的生存质疑和生命态度以及作家舒展、开放、诗意的写作姿态。事实上,她的文本意义不仅在于开拓了并补足了关于留学生活题材在文坛的一块天地,更深刻的在于她以这类题材为平台构建了多层次的存活在“全球化”语境中、“现代化”进程中的中西文化相互的冲击、背离、交汇、融合的舞台,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值得一提的是在朱晓琳的文本世界中所涉及到的中外文化的碰撞对人物性格及精神层面上的影响与同样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书写海外新移民生活的严歌苓的文本有着明显不同,严歌苓更倾向围绕最具文化冲突力度的身份和情感讲述海外华人的弱势处境,讲述这种处境中逾越文化差异达到沟通和平衡的艰难和付出的昂贵代价,她的写作目光是警惕和审慎的,在审美向度、写作风格上和朱晓琳存在相当的差异;且两个文本关注的异域地区也是不同的,一个重心在欧洲,一个目光集中在美国,这也意味着她们在处理题材乃至挖掘主题上的必然差别。
异域文化的镜子
在大多数的作品中,朱晓琳都涉及到了欧洲,欧洲的历史背景、人文景观、自然风貌、风俗人情等等,“异域文化”成为朱晓琳书写的特殊情结,这里不仅有中国留学欧洲的书写角度还有欧洲学生留学上海的书写角度(当然实际上也有关于其他国家和中国文化之间相互摩擦的文本)。在《走过香榭丽舍大街》里有对塞纳河边充满法国浪漫气息的生活场景的描写;《无国界叙事》有多元化的异国味道,俄罗斯式的、拉丁式的、日本式的风俗习惯,民族特征;《哥本哈根的雨》则涉及到了丹麦的社会法律制度和“9•11”事件的影响;《巴黎黑与白》描写了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场景、滑铁卢古战场和巴黎街头文化;最近发表的《守望马其诺防线》更是大量记录了法国德国文化历史背景,从“二战”背景史实到地方特色浓郁的风俗画面,有些地方几乎堪称考据详实。这种对异域文化气息的强烈书写气息赋予了她的小说文本一种独特的风味,可以说正是通过文化这块多棱镜才折射了纷繁的人生画面和生存形态,当我们试图阐述朱晓琳文本内在魅力时,文本呈现的中西文化撞击、交汇也或者融合过程中的生存质疑和生命态度就成为解读的关键路径之一,这里存在一个随着创作语境而变化的轨迹,沿着这个轨迹可以看见一个小说文本世界里的不同颜色的文化是怎样“对话”的。
作为解读路径的文化印记首先是从生存的困境和尴尬层面开始的,异域文化的内容隐含于生存的层面中,像汉堡包一样生活从现实和功利两个层面将文化的本来魅力包裹、挤压。在朱晓琳稍早一些的作品中,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留学生活充满艰辛,《走过香榭丽舍大街》里岳怡刻苦地学习、坚韧地奋斗是为了可以拥有一个在法国最好大学学习的机会以获得更有安全感的生活;《中国护照》里邹亮谋得里昂中央工程大学的岗位的过程也是靠着执著和不懈的追求,甚至写到移居国外的生活也是在贫穷和屈辱中挣扎;《哥本哈根的雨》中简骁勇最能代表这方面的例子,他放弃了国内作家的体面身份,在丹麦哥本哈根惨淡经营一家甜品店,不仅品尝着生活的艰辛还忍受着家人受辱的痛苦。生存和发展问题在朱晓琳早期留学文本中成为主要内容不是偶然的选择,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国热和“新移民”作为叙事资源就开始风靡,事实上整个九十年代已经充斥了许多关于留学话题的文本,从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到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再到后来陈燕妮的《告诉你一个真美国》等文本均在畅销,据统计仅一九九二年出版后一年时间中《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就四次印刷销量高达五十万册。在一九九二年根据同名小说改变的电影《留守女士》以敏锐的目光看到了出国热给中国文化心理的冲击和考验,同一题材《大撒把》则成功地用温情脉脉的风格让人们不论年龄和文化程度都关注留学出国。在朱晓琳的文本世界里正应和了同类题材的同构历程,在早期的文本中反应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国热的延续,必然在描写上更多的是关于生存和现实的问题。在现实层面包裹中的异域文化,也隐约流露着变化不定的色调。在《哥本哈根的雨》中,简骁勇痛苦地选择着:回国或者坚持,他的妻子茹蔚则为了我们熟悉的面子问题牵强支撑,丹麦社会文化在他们生存的困境和家庭的不幸中不和谐地点缀着法律的苛严、民族歧视的包围、社会治安的糟乱。而《走过香榭丽舍大街》中岳怡学习生活的艰辛折射出法国社会的多面,小说里不仅有法国特有的浪漫和温情也写到了社会不安的因素和动荡的局面,西方文化根深蒂固的传统和魅力并不比中国姑娘的刻苦吸引更多的目光。因此,可以想象在一个关于现实生存艰难的平台上是不大可能建立美丽迷人的欧洲文化景观的。异域文化作为独立存在浮出生存的水面,露出其本身的魅力,是在朱晓琳后续的创作中逐渐体现的,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的相遇也开始不再剑拔弩张,不同色彩的文化在相遇的语境中冲击交汇并充满融合的可能,带给生命个体多姿多彩的表演空间。这一点在外国留学生留学中国的文本中更多地呈现出来了。《无国界叙事》和《永远留学》是这样的例子。《无国界叙事》表现了诸多文化的“大合唱”,对俄罗斯艺术文化的怀旧、对欧洲文化和拉美文化通过音乐形式形成的融合、日本人亲情的展现等等;相比之下《永远留学》是一首抒情的小夜曲,丸山秀司这位日本共产党员,最终在中国成为一个班上最老的留学生,日本民族的性格和东方温情式的生活方式融合一起,虽然许多事情是不尽如人意的,但丸山秀司毕竟是心甘情愿地永远留下了。诸如此类的还有《地球村邻居》,仅看题目也明了意义的一二了,可以说“全球化”语境的出现为中西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人生存模式的搭建成为可能。
[##]
“全球化”平台的观照
在经过了多种文本实践的阐释后,文化“全球化”语境中承载了多重功能,中西文化的差异带来了多元生存空间并存的局面,生命个体在不同语境下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话语权,对生存的质疑和对生命的态度也因此纷繁孕育,出现了不同的形态。近期发表的《巴黎黑与白》和《守望马其诺防线》显然突破了以往专注于某一类型人物的模式。《巴黎黑与白》讲述了一个关于“围棋”的故事,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游戏在现代欧洲显示了新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东方色彩十分强烈的智力游戏出现的,而且还被蕴藏了丰富、深邃的生命哲理,以它作为叙事过程中重要的道具明显有象征意义。杨更新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精神变化,主要是价值观念、生存方式、人生追求的变化,从情节看首先来源于林敏敏和他之间关于富有和清贫的反差,在林敏敏的殷富面前杨更新的清高和气节很快溃败,林敏敏对杨更新并非收买或恶意引诱,她的聪明在于她是熟悉和理解杨更新身上清贫与清高的味道,并深深懂得这是一个喜欢围棋的年轻知识分子重要的精神支柱,所以她用关键时刻帮助杨更新交纳了金大师的住院费的义举博得了对他的控制权。而对杨更新来说放弃清淡简朴的生活方式直至背叛感情一度让他内疚和自责,但生活的安全感和欲望的满足平衡了他偶然的负疚失落,这几乎是围棋中那种此消彼长、变化莫测的内在规律的现实演绎,人生的窘境有时就像“扭羊头”和“叫吃”一样充满逼迫的压力,怎样变被动为主动顺势而为是一种聪明实际的操作,情节设置的另一个人物黎文清显然是没有领悟围棋真正要领的反例。《巴黎黑与白》文本深刻魅力在于讲述了一个关于东西方人生态度、生存哲学相互渗透的主题。杨更新代表了一种东方式文化的存在,在巴黎这个欧洲化的城市他既实践了东方式的开放态度适应了欧洲生活生存的规则,又保持了东方生存哲学中中庸、温和、狡黠的成分,他的一系列选择行为也证明了所谓“存在即合理”,这里强调了在实际生存和精神境界间的对立、矛盾。当然,在中西两种文化的夹击中杨更新的选择也是复杂矛盾的,衣食无忧的代价是背叛感情、尊严。在杨更新的变化中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黑与白的较量:物质和精神、金钱和情感、功利和理想。文本并没有明显流露批判色彩,立场也比较温和,但隐含的批评还是可以察觉的。文本里“围棋”成功地进入了欧洲市场,但实质上它代表了一个被欧洲(西方)物化/异化了的符号,一个古老的东方寓言在西方传统和现实面前也走了“败着”。文本多处提到了欧洲文化传统,包括建筑、历史、风俗人情等,弥漫了浓郁的欧洲文化氛围。作为对人文主义发源地的描绘,作家考虑到了二十一世纪实际语境,写到了这种人文色彩的褪色,而褪去“人本”的光环后的欧洲文化出现了“物本”的倾向,这里是“反讽”还是“隐喻”,就见仁见智了。我隐约感到一种悲哀,杨更新确实是用了自己的“智慧”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但这是怎样的一种“智慧”呢?这其中包含了怎样的悲哀呢?
《守望马其诺防线》延续了朱晓琳一向的留学题材和写实、诗意的叙述风格,同时又成功深化文本在历史深度、人性深度和现实深度的思考,较以往文本更具复杂的思想意蕴。作品通过谷小欣在法国和德国交界马其诺防线旧址的一段经历折射了欧洲“二战”历史背景,主人公在历史记忆和现实层面之间交替体验和思考,叩问着关于战争给人类带去的沉重的历史命题。这部作品实际上借用留学题材负载了一个比作家以往文本承重更大的主题。从这一点上说,《守望马其诺防线》比《巴黎黑与白》的思考深入了,视野更开阔了。“老格拉斯”的故事代表了对战争的反思,作家借用谷小欣的线索赋予了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关怀;而谷小欣和马丁的异国感情也是建立在他们对和平、人道的认同基础上,与其说谷小欣是在经历一段异国恋情不如说她完成了一次对历史的“考古”。朱晓琳之前作品人物面临生存尴尬、情感危机、文化认同等问题在这里被更开阔的历史氛围弥漫包围,惯常书写的文化冲突在这里经由“全球语境”沉淀、凝固,凸显的是更高层次上的终极情怀,“宽容”和“人道”成为作品面对战争历史遗留创伤的选择。可以说,《守望马其诺防线》表达了对中西文化冲突的消解意识,文化的不同在全球语境面前变成了认同和对话的可能,谷小欣情感变化和大量堪称考据详细的史实介绍没有形成对比或者冲突效果,相反是逐步融合协调了。我个人认为这是作家目前为止最好的一部作品,不过,失去目前“全球化”平台也将无从观照它的文本意义。
文化角色的质疑
显然,仅仅止步于文化层面解读朱晓琳的留学小说是肤浅的,因为她的文本世界透过文化这块多棱镜折射了人的生存状态,对日益“全球化”的语境下的人类或者说东方与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之间的“对话”进行了深刻反思,文本写出了面对欧洲文化或其他异域领域的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相互作用对人的生存选择造成的潜在影响。
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在今天这种影响以何种方式继续呢?是相互同化还是彼此背离?《巴黎黑与白》里杨更新最终拥有了欧洲式的生活方式,也象征了他物质身份的转移,但作为一种文化身份的变化,内在却是文化角色的背离和反叛;《守望马其诺防线》里范锐的婚礼也暗示了人物在双重文化角色之间的无奈切换;《哥本哈根的雨》中简骁勇选择的是对民族文化和生存方式的留恋,但他文化身份的坚持显然是基于对当时“出国热”现象的一种反驳;当文本语境发生变化时,《走过香榭丽舍大街》还是可能从生存之战演化为充满浪漫情调的欧洲之旅。只是,一个重要的反问是:这里的“全球化”是真实的“实在”还是幻想的“预设情景”?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元化在全球范围是不争的事实,但文化作为民族性的存在是否已经可以纳入全球语境了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界文化的“全球化”过程任重道远,这和经济或信息的全球化是不同模式的过程。值得思考的还有文化主体的问题,朱晓琳文本世界里不仅表现了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乃至生存意识的冲击也表现了异域文化在中国的融合,文本例子就有《无国界叙事》《地球村邻居》《永远留学》等,这样她在技术上就回避了关于文化语境中主体身份的问题,这是叙事策略的成功同样也是一种无奈。当世界文化的一体成为可疑,对留学题材的把握就需要谨慎地操作,防止滑落到“后殖民”的圈套。我注意到朱晓琳近作如《巴黎黑与白》和《守望马其诺防线》里已经留意了“欧元”类似细节的处理,说明她始终是在不断变化的语境中进行创作实践的,事实上,在朱晓琳的书写轨迹里对文化殖民化的担心是谨慎地遮蔽到了类似人道主义的宏观观念下,点滴间也只是模糊的影子。
线性叙述的变奏
在当下的小说家中,朱晓琳无疑是一位执著于自己擅长文体的作家,她在作品形式的探索上不引人注目,她熟练的文体操作能力是和自身舒展、开放、诗意的写作姿态结合在一起的,对留学题材的娴熟运用结合这种诗意、舒展的写作姿态使得朱晓琳的文本呈现独特的审美品质。它不是作家个人的留学生活和文本的题材简单加法的结果,朱晓琳自己的经历已经给她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想象的机会,作品文本不是拷贝她的体验历史,而是她记忆历史和现实遇合之后的艺术“改造”或者“修饰”,正是这样我们才格外注意她操作手法的娴熟,因为这代表了一个作家内在的才华。
首先是一种舒展、开放、诗意的写作姿势。从形式上说,她习惯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这个叙述者具有开放、全知全能的讲述视角,在他的叙说下小说文本容易具有客观真实可信的阅读效果,另一方面突出了总体线形结构与回顾式情节的完美结合。这样,平实的口吻和感性的场景描写造成了精致而不显奢华的阅读感觉;同时,作品往往将对异域风情的精致描写和人物心理展示结合起来,写实的笔触融入了诗意的审美追求,无论是细节的勾勒还是场景的调度都体现出娴熟自如的技巧。《走过香榭丽舍大街》岳怡眼中的巴黎街道是浪漫而遥远的,这和她一切只是需要刻苦奋斗的开始的心境相关;“哥本哈根的雨”打在遭遇坎坷的简骁勇心里,自然是凄清无比的;《巴黎黑与白》展现的法国各种历史或文化景观也只能是林敏敏奢华生活折射下的风光;《守望马其诺防线》谷小欣守望历史和反思战争的创伤当然建立在考证说明的基础上。
[##]
其次应该着意指出朱晓琳文本结构的特别之处,总体上是线形结构上的变奏特色。叙事的线形结构是朱晓琳文本常用的手法,我们知道这有利于写实性的叙述方式,也有利于情景交融的场景展现,恐怕这也是她被看成影视改编对象的原因之一。稍早一些的《走过香榭丽舍大街》是典型的例子,岳怡在语言学校的生活是线形记录的,事件的序列、情绪的变化基本同步,由于语言的效果和对异域场景的描写消解了可能的乏味。但更多的文本体现了线形结构上的变奏处理,即在叙述中不断回顾和插入,情节段落间节奏从容,叙事流畅自然,易于展现人物内心精神层面的细微变化,当出现较大心理转折时这样的结构就能游刃有余地完成叙说,得益于事件与事件间这种弹性小、韧性足的特点,从阅读效果上说利于读者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巴黎黑与白》整个文本是一场围棋赛事:布局/杨更新在巴黎街头玩围棋不愿以此谋生——定势的运用/杨更新辅导当地棋手赢了赌赛和林敏敏初遇杨更新——对空地的争夺/杨更新在不同的生存方式间平衡——边角的拼杀/林敏敏棋校被砸事件、黎文清被报复——收关定胜负/杨更新最终选择了林敏敏以及他帮助金大师出书并重建咖啡店。整体安排可谓段段精彩,一着一势细细穿引了关于生存意识的“长考”。结构形态和内部组织上的突破则在新作《守望马其诺防线》中比较突出,文本结构上尝试了以谷小欣视角为主的线形叙述和老格拉斯故事插入叙述的多视角交叉的方式,围绕马其诺防线这一载体展开对历史深入审慎的思考,整个内部安排错落有致,节奏和韵调鲜明舒展,体现了情感抒发和理性思考的强烈“对话”氛围,诗意和哲理、写实和抒情完美结合。特别是语言,朱晓琳一向擅长娓娓道来的舒缓叙说,所以语言有追求细腻但剔除了繁复的效果。
当然,朱晓琳的创作并非没有瑕疵。题材的重复让人们期待她的突破,作为一个作家还能写多久和走多远的问题是存在的。语言上尽管流畅细腻但牺牲了力度、节奏,陷入言说的“失色”,容易因套式单调;某些描写过于繁琐,比如《守望马其诺防线》中对马其诺防线资料的介绍几乎是欧洲历史专业水准般的详尽,从每一个可考据的具体日期到时间段发生的事件都加以说明,同样是这部小说还比较具体地介绍了法国前总统戴高乐一九三四年出版的军事理论著作《建立职业军》,尽管作者本来的意图在于充分说明马其诺防线的背景以便于读者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但由于介绍说明的文字过于繁琐反产生了卖弄的“匠气”,令人感到遗憾。结构上对线形结构的使用过于频繁也影响了她成为一个有成就的大家。
确实,小说文本的各色实践已经让这个时代的文坛五光十色,已经标举的和正要标举的大旗不断形成了主流化的创作群体,但犹如历史总有一些非主流的存在游移于缝隙中一样,文学也总有一些缝隙的,朱晓琳的创作正是这些主流缝隙中的存在,它不一定是最强劲的音符,但之于文学的发展一定是有力的“补白”。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岳斌,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 《罗兰•巴特随笔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