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意识流小说 精神分析 心理时间 思想流
摘 要:本论文对威廉•詹姆斯“思想流”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和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进行了探讨,指出这些学说为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与心理学理论基础。论文也对意识流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状况及其基本性质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西方世界开始分崩离析,传统的社会结构迅速解体。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不断激化,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和道德的危机不断加深, 旧的传统价值观念不断瓦解,各式各样的创作理论和文学流派纷至沓来。现代派小说家一方面要表现自己矛盾与迷惘的内心世界, 另一方面又要表现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与现代人精神上的混乱和危机, 他们开始试图从对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到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描写上,将注意力转到对技巧的探索与实验之上, 力图找到一种更为恰当的文学形式去比较真实地表现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这样,意识流技巧和意识流小说便在这种历史背景和一系列的实验和探索之中产生了。
一、意识流小说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
意识流的产生导源于现代西方的动乱生活,同时直接受到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现代西方反理性主义的各种哲学流派和社会思潮, 诸如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和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学说以及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均对意识流文学的形成有着极大影响。这些理论迎合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些侧重描写人物内心生活、试图突破欧洲传统小说模式的作家的需要。为意识流小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与心理学理论基础。
(一)威廉•詹姆斯理论对意识流小说产生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为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盛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意识流"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的。他在《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ychology, 1890)一书中说:“意识从来也不表现为被分割成碎块。诸如链条‘或系列'这类表达方式无法描绘意识的本来面貌,在意识里面没有任何可以连结在一起的东西——它在流动着,因此用河流‘或流水'作为比喻来形容意识比什么都自然。因此我们以后谈到意识的时候,就让我们把它称作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命之流’吧。”詹姆斯在解释人的思维过程时采用了现代心理学上流传最广的精辟论断:意识本身并非是许多割裂的碎片。意识并不是一段一段地连结起来的。用“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恰如其分。
按照詹姆斯的理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以一种“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和“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人的意识活动的任何一点都是一个统一体,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经验。任何人都不会只有简单的感觉,从呱呱坠地的那天开始,人的意识就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印象、感觉和直觉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汇成一股纷乱的、奔腾如潮的主观生活之流。
詹姆斯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从来没有绝对相同过。人们对同一个特定事物的每一次思维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之间只是有着某种相似而已。尽管人的意识存在着时间上的间隔,但间隔之后的意识与先前的意识并未中断,它依然是同一自我或整个意识领域中的另一部分。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一直在进行着、变化着, 没有中断和间隔; 虽然其中有许多东西是模糊和不可捉摸的, 但它们却构成了人的意识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詹姆斯还认为人的意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理性和无逻辑的,因此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
詹姆斯把意识比做一股流水的生动的说法对广大文学作家和批评家颇有启发和影响。这一思想被他们借鉴,并进入文学创作领域,从而导致了“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二)意识流小说心理学的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影响整个西方文化的理论之一。弗洛伊德创新地发展了詹姆斯关于非理性与无意识的观点,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提出了自己的意识与潜意识的学说。他的关于潜意识的观点以及他的用自由联想医治精神病的方法彻底改变了人的观念。
弗洛伊德将人的整个精神领域比作一块漂浮在大海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那很小的一部分便是我们感觉得到的、并能主宰我们行为的意识;沿着水面漂浮晃动的那部分是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的潜意识;而位于水下看不见的一大块浮冰则是不受我们控制的广阔的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赋予心理过程以三种品质: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他认为,潜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容易转变成意识,而无意识要转变成意识是困难的,或者也许根本不会出现。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格结构分成“伊德”(id)、“自我" (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组成部分。他认为,“伊德"是一种混沌状态或一锅沸腾的激情,既无组织,也无统一的意志,是一种使本能需求按照快乐原则可以得到满足的原始冲动。弗洛伊德将这种欲望与冲动称为“力必度"(libido),它是隐藏在人类性本能背后的一种潜在力量,是人类保存自己、繁衍自己的强大动力。弗洛伊德指出文学创作的动力就是力必度(也作里比多)。他把文学视为被压抑愿望的满足,文学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某些不能直接实现或实现不了的愿望。
弗洛伊德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中》指出了梦与文学的关系。他把文学艺术与梦相联系,认为作家的创作无异于白日梦,而创作、白日梦与夜间的梦之间的共同点之一就是它们都是愿望的实现,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本能欲望的替代物。梦与文学均来自无意识,都通过浓缩、加工等变化方式来伪装“伊德"那些被压抑的愿望,使它们得以通过“自我"的审查,得到最终表现。正因为这样,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指出,分析梦境的方法完全可以用来分析文学作品。梦的解析就像一扇窗户,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心理结构的内部, 而用释梦的方法来解释文学作品就可以使读者发现生活真正的涵义,揭示人类精神生活中无意识的东西。
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夫和福克纳等意识流大师在探索人类心灵的创作活动中都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启示。他们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找到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人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过程获得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福克纳的作品《喧嚣与骚动》中,弗洛伊德意识流观点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弗洛伊德思想还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戏剧的创作,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手法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剧中人物的表情与心理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戏剧的发展。
(三)意识流小说的哲学基础——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学说
法国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1859-1941)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学说对西方意识流小说起到了直接催化的作用。柏格森认为,外部的客观世界是表象,而人的主观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和生活的本质。他强调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影响以及两者的有机统一,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他的学说对意识流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创造性的进化》一书中将内心生活中的“绵延”和“生命冲动”视作唯一的存在:“我们感到最有把握的、了解得最多的存在显然是我们自己的存在,因为我们对任何其他事物的看法都可以被认为是外在的和表面的,而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则是来自内部的,并且是深刻的……各种感觉情绪、意志和思想——我的存在就分成诸如此类的各种变化,它们不断以自身的色彩来影响我的存在。于是,我不断变化……我的精神状态沿着时间的道路向前发展,在这个进程中,它随着绵延的积累而不断增长,如同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按照柏格森的观点,人的情绪、思想和意志犹如一股连绵不绝的动流时时刻刻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股动流包含了人在任何特定时刻内的全部意识,构成了人的全部存在。他认为,人们内心生活中的绵延过程将无休止地继续下去,人们不能靠经验或理性而只能凭直觉来认识这种存在。他所说的直觉是人的一种神秘而又特殊的主观感受与透视能力。在他看来,人们只要借助这种本能,而不必求助理性或逻辑思维,便可认识生活的本质。
[##]
柏格森还提出有关心理时间的学说。他认为,由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条直线表示的钟表时间是一种刻板、机械和人为的时间观念,只有心理时间才是真实和自然的。在他看来,真正的时间应该是意识与心理过程上的时间。他对心理时间曾作出这样的解释:“如果我们将绵延视作融为一体的许多时刻,就像被线穿在一起似的,那么,不管这个被选定的绵延有多短,那些时刻的数量是无限的……这种绵延发展到极限便是永恒……一种生命的永恒……一种集中了全部绵延的永恒。”他的心理时间学说为意识流小说家在作品的时间安排与结构布局上的大胆革新同样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二、 英美意识流小说的特征及其表现技巧
上世纪二十年代勃然兴起的英美意识流小说强调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描述的焦点是人物的主观感受,而非外部的客观现实。它犹如多棱镜一般折射人的意识领域,使其不断形象化和立体化。它又好像是X射线,使读者通过人物的意识屏幕去透视其瞬间的神智活动。意识流小说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意识流小说深刻反映了现代作家新的创作价值观。意识流小说盛行的时代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彻底异化的时代,通过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来反映现代西方人日趋严重的异化感。“一战”的爆发使西方人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危机意识笼罩着整个世界。在这种充满幻灭感的历史气氛中,作家既不可能塑造出富于传奇色彩与浪漫情调的英雄形象,也不可能描绘出无限美好与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意识流作家乔伊斯、伍尔夫和福克纳等试图从那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市井小人身上去寻找创作素材,不仅展示了人物的孤独感与异化感,而且还从他们身上揭示出某些现代社会中最欠缺、最可贵的东西,即同情、谅解、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
其次,意识流小说遵循了由里及表、由微观到宏观的创作原则。在意识流小说中,人的精神世界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外部的客观世界所占的分量则微乎其微。意识流作家十分注重揭示人物的感性生活,不厌其烦地发掘人的意识领域,其根本的目的是通过人物内心的微观世界来反映外部的宏观世界。
第三,意识流小说充分展示全新的时空观念。英美意识流小说能在现代文坛独领风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大胆地摆脱了钟表时间和物理空间对文学作品的制约,成功地组建了新的时空秩序。意识流作家认为,要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要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就必须坚决地推翻传统的时空观念。他们遵循柏格森“心理时间"的原则,在小说的谋篇布局上打破以钟表时间为序的框架结构,跨越物理空间的界限,用有限的时间展示无限的空间,或在有限的空间内无限地扩展心理时间的表现力。
第四,淡化小说的故事情节。英美意识流小说不是叙事性作品,也不是趣味性读物,很少含有传统小说中司空见惯的有趣情节。乔伊斯认为作家不该按照传统小说的刻板程式而应遵循“完整、和谐与辐射"的美学原则来谋篇布局。在英美意识流小说中,故事情节已被彻底淡化了,传统的开局、冲突、高潮和结局模式也已不复存在。
三、意识流小说的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后,法国最伟大的意识流小说家是马赛尔•普鲁斯特 (Marcel Proust,1871-1922)。他在意识流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中大胆地运用了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通过揭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反映新旧世纪交替时期法国中上层阶级的种种心态。法国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使乔伊斯、伍尔夫和福克纳等现代主义作家受到深刻启迪,从而迎来了意识流小说的第二阶段,即以英美意识流小说为主的长达二十余年的成熟期和鼎盛期。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乔伊斯的出现标志着英美意识流小说的真正崛起,而他的经典力作《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被西方评论界推崇为世界文坛经典力著,将意识流小说推向了高潮。
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1882-1941)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一九二五年,伍尔夫发表了她的意识流杰作《达罗卫夫人》。同《尤利西斯》一样,这部小说以一日为框架,详细描述了一位英国上层社会的太太和一位精神病患者一天十几个小时的感性生活。《达罗卫夫人》的问世在英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确定了伍尔夫作为一名重要意识流小说家的文学地位。
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出色的几位小说家之一,也是英美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一九二九年,福克纳发表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喧嚣与骚动》,这部作品以生动的创作题材和独特的意识流技巧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在艺术上,福克纳受弗洛伊德影响,大胆地进行实验,采用意识流手法、对位结构以及象征隐喻等手段表现暴力、凶杀、性变态心理等,他的作品风格千姿百态,扑朔迷离,读者须下大工夫才能感受其特有的审美情趣。一九四九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就文学地位而言,福克纳同乔伊斯和伍尔夫并驾齐驱,都是本世纪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这三位意识流大师虽天各一方,但共同努力,为英美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杨瑛,上海托普学院外语系主任,讲师,在读硕士;袁健兰,上海海事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Elliott, Emory, et al, eds.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 , 1988.
[2] Ou y, Ian, ed. The Cambridge Guide to Literature in Englis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 , 1993.
[3] Peter B.High. An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M].New York: Longman Inc.1986.
[4] Bre ler, Charles E.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 N J: Prentice-Hall, 1999.
[5] 王长荣译.美国文学周期[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1.
[6] 吴定柏.美国文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
[7] 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4.
[8]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
[9] 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