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7759

  

写他人与写自己

◇ 金 红


  关键词:鲁迅 藤野先生 心态 情感
  摘 要:文坛以往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常将重点放在文章如何刻画藤野先生的形象上,突出鲁迅描写人物的功力。然而细读全文我们发现,鲁迅不仅写藤野先生,更写自己,他是借仙台学医的经历来铭刻自己人生旅途中的重要印记。《藤野先生》是鲁迅心态的记录,是鲁迅最孤独、最忧郁、最矛盾时刻的真实情感的表达。
  《藤野先生》作为鲁迅散文的代表作,也作为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许多人在中学时代便已牢记于心。文章中描写藤野先生的“八字须”、“抑扬顿挫”的声音、送“我”照片时的神情都令读者难忘,中学语文教材也一直将它编排在写人的单元里。不错,这篇文章确实以较大的篇幅和深情的笔墨刻画了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并且说,“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一个“最”字,明确突出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的不同寻常。
  然而,当我们细读作品之后,不由得发现这样几个问题:
  1.鲁迅一生的老师不只藤野先生一人,单不提读私塾时的周玉田、周子京、寿镜吾,就是“有学问的革命家”①章太炎也足以令鲁迅大书特书的了。想当年在东京的会馆里,章先生是怎样挥汗如雨地为周氏兄弟和许寿裳、钱玄同等人传授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啊!鲁迅虽然也有关于太炎先生的纪念文章,但将从师时间最短的藤野先生称为“最”字号老师,这是为什么?
  2.文章似乎立足写人,立足刻画藤野先生,又为什么用大量篇幅谈与藤野先生无关的匿名信事件和幻灯片事件?自然,写藤野先生必联系鲁迅,将鲁迅的事情适时穿插其中,按说无妨,问题是如何将藤野先生的优良品性与日本的民族歧视及鲁迅的人生选择结合在一起呢?
  3.这是一篇对所爱戴的老师饱含深情的回忆文章,然而,读罢全篇,我们却深深体会到弥漫于全篇的忧伤气息。尤其是结尾,鲁迅面对先生的照片不得不提笔写作的无奈之举,究竟怎样理解?鲁迅难道不是一贯向着旧堡垒冲锋陷阵的战士吗?何以解析这里的“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这篇文章到底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朝花夕拾》的创作心态谈起。
  《朝花夕拾》创作于一九二六年二月至十一月,收录十篇篇幅不长的散文,全集不过五万字。但是,对于一生著述百万言、下笔如行云流水般的鲁迅来说,这十篇小文的诞生却历尽艰难。他曾介绍说,“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②《藤野先生》便写于厦门时期。
  一九二六年是鲁迅一生的风雨之年。这一年里,他经历着思想道路的艰难抉择,也经历着情感深处的痛苦挣扎。而后,他一九二七年一月到达广州,亲历大革命失败,思想也由此更加成熟。可以说,一九二六年是鲁迅思想最为复杂、情感也最为矛盾的一年。概括地讲,这一年对鲁迅影响重大的事件有:“女师大风潮”引起的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三·一八”惨案、受北伐军阀政府通缉辗转流离、离开北京南下到厦门、与许广平的情感纠葛,等等。面对这些难解之事,前面的路该如何走深深地困扰着鲁迅,他在彷徨,在抉择。于是,寂寞难耐中,他提起笔来梳理过去的生活,记下生命中感触最深的人和事,同时也记下自己的生命流程。可以说,《朝花夕拾》是鲁迅真性情的流露,是从他心底流淌出来的小溪,潺潺地跃动。年届四十六岁,已经人到中年的鲁迅把几乎一生的探索轨迹展露给大家,这是他求索道路使然,更是他总结过去、迈向新的人生的基础。站在历史浪潮面前,他真实地解剖自己,用诗一样的笔写下《野草》,又真实地书写自己,用舒缓的散文的笔写下《朝花夕拾》,他不仅为世人留下了精神财富,而且为自己刻下了一座人生警示的路标。《藤野先生》正是鲁迅刻下这一人生路标的重要一记。
  告别了闭塞、落后的家乡,青年鲁迅满怀与封建势力决裂的态度走异路,去寻求别样的人们。然而南京求学四年,他虽经历了知识的更新、思想的裂变、精神的重塑,但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陈腐不堪,他感到无法解决现实矛盾,国内也无以施展抱负,于是他决定到国外去,所以《藤野先生》前一篇《琐记》的结尾是:“所余的……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紧接着,《藤野先生》开头就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承上启下,记录曾经满怀希望的国外景象。显然,这篇文章以记录鲁迅的行踪为线索。东京失望,那么去仙台吧,据说那里还没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去那里学习,既可以免除眼见中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烦恼,又可以不受干扰,专心致志地学本领。据有关史料记载,鲁迅当年选择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确实是因其地处偏僻,无一名中国留学生的原因,可见鲁迅不愿与不学无术、无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者为伍的态度。他要寻求理想,并为之奋斗,而在这里,他也恰恰遇到了一位诚心诚意帮助他实现理想的老师。
  文章接着刻画藤野先生的形象,写他的治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精神。在具体事件中,最使鲁迅感动、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像对待日本学生一样对待鲁迅。据史料记载,藤野先生不仅为人热情、无私,而且对中国怀有较深的感情。他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乐意帮助中国留学生搞好学习。他在给学生小林茂雄(当时与鲁迅同班)的信中谈道:“事族孝亲、忠君爱国诸观念似为日本固有之特产,然无疑亦因受中国儒教之刺激与感化,故总该以中国为道德先进之国而敬重之。吾亲近周君,以为对其殷勤指导乃本人唯一可为之事,此非仅爱周君一人也。”③他还在《谨忆周树人君》一文中说:“我小的时候,曾跟福井藩校出身的野板先生学过汉文,对中国的先贤总是很尊敬,同时也觉得应该高看那一国的人,或许这就是周君感到特别亲切和值得感谢的原因吧。”基于这种传统的中国观,他对前来求学的鲁迅比较照顾,而且不仅限于修改笔记,“同学间之交往、公寓生活之安排,学习方法、日本语之说法、笔记之记法诸方面”④,都曾尽量给予帮助。鲁迅在文中详细记述了藤野先生为自己修改笔记的情况:“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而且“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并“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鲁迅赴日留学时,中日关系虽已趋正常化,但仍有日本人歧视中国人,鲁迅同学中也有对他白眼相加的人物。因此鲁迅的考试成绩即使排在中间,而且藤野先生讲授的解剖学,鲁迅只考了五十九点三分,为丁等,不及格,可日本同学仍然怀疑藤野先生在为鲁迅订正笔记时做了记号,泄露了考题,他们派学生会干事检查鲁迅的笔记,寄匿名信诋毁鲁迅,写广告讥讽鲁迅。这件事后来虽然澄清了,但在鲁迅心上留下了难以去掉的阴影。相反,藤野先生博大、宽厚、无道德偏见的作风与这些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在鲁迅心中树起了崇高的形象。鲁迅在文章中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正是鲁迅心悦诚服之处。鲁迅也正是怀着报效祖国的愿望学习医学的,藤野先生可谓最理解他、对他帮助最大的老师。
  关于鲁迅的弃医从文,公认的缘由是文中提到的幻灯片事件,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也曾郑重申明过,但是这一重大抉择背后还有深刻的背景,其中之一便是积久的种族歧视带给鲁迅的心灵重压,幻灯片事件可谓导火索。因此,仙台医专的种族歧视和幻灯片事件是影响鲁迅一生的重要事件,藤野先生虽没有在鲁迅后来的道路上给予指导,但他当时给予鲁迅的帮助和宽慰,从另一个层面鼓舞、激励着鲁迅。时过境迁,回想当年弃医从文之举,鲁迅怎能不感慨藤野先生的博大和宽厚。藤野先生对中国的情感和希望中国富强起来的愿望,正是鲁迅的情感和愿望,鲁迅书写自己的人生历程,不能不涉及藤野先生,而写藤野先生,立足的又是自己探索的轨迹。于是,仙台医专这所当时日本名不经传的小学校蓦然成为东方的焦点,藤野严九郎这位在学业上并未使鲁迅受用一生的老师霎时成为影响他一生的先生。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鲁迅写作此文的主旨了,他是借写先生来写自己,或者说,既写先生,又写自己,藤野先生既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先生,又是自己人生支点上的重要人物。鲁迅满怀深情地回忆先生,同时也在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他是把理性的认识化作形象的感受,侧面表露自己的心态。因此,这篇文章看似写人,实际却是鲁迅整理赴日留学的全过程,其中包括决定他一生命运的弃医从文的举动;看似写藤野先生,实际却是记述鲁迅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变迁轨迹。
   [##]
  鲁迅是彻底的反封建战士,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品读鲁迅,我们常常看到他的艰难和彷徨,常常读出他思想背后的无奈和忧伤。正如文中所说:“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弃医从文后状况无聊,鲁迅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心态。的确,翻开鲁迅的探索道路,有哪一步一帆风顺呢?《新生》流产,《域外小说集》只卖出二十套,回国后于寂寞中抄古碑。虽然一九一八年从《狂人日记》起他发表了一系列振聋发聩之作,但这耗费了他多少思想的锐力。紧接着是“五四”运动的落潮,“三·一八”惨案的发生。面对现实,他似乎悲哀地看到文字的无力。国内仍然一片混乱,民众仍然愚昧麻木,当年踌躇满志地弃医从文,而今又如何告慰远在异国的恩师呢?在反顾中,他自觉地感受到了徒手振臂的软弱,同时意识到了暴力革命的迅疾。无独有偶,写完本文不久,他就奔赴广州,并同许广平一起完成了人生的又一重大选择。
  拨不开的浓雾弥漫在一九二六年的天空,鲁迅工作在缺少知音、同样遭受排挤的厦门大学里。这是一段他只任教授、不兼行政职务的“清闲”时期,又是一段他内心举棋不定、最受煎熬的矛盾痛苦时期。他思索着思想之路,也思索着情感之路。面对许广平的爱情,他感到的是欢愉背后的痛苦和忧伤,这位反封建的战士,却那么难于痛下自己反抗包办婚姻的决心。在这真正的爱情面前,他多么需要当年弃医从文时的勇气啊!于是,在难以排遣的孤寂中,他写下《藤野先生》,写下自己的行进历程,也曲折地写下了离开仙台之后的辛酸、苦闷、矛盾、忧伤、无奈种种复杂的感情。或许,回顾弃医从文时的果决,也确实为他南下广州、定居上海、与许广平结合等行为增添了一个有力的砝码吧!
  “为中国”,是鲁迅称赞藤野先生的话,藤野先生以良好的友善之心,为中国、为中国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他尽力指导和帮助鲁迅的目的是希望中国尽快发展起来,他是“为中国”的国际友人。同样,“为中国”更可以用在鲁迅身上,他南京求学、赴日留学,学语言、学医术、弄文学,一步一步何尝不是“为中国”!在“为中国”这一点上,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心是相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歌颂藤野先生,实际上是间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反之,鲁迅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时,也正是烘托藤野先生的形象,两者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回忆最使自己感激的老师,这种“感激”凝聚着自己仙台学医时对藤野先生指导和教诲的难忘,也凝聚着两人惜别时的感慨,更凝聚着鲁迅弃医从文后二十余年想要诉说又无以诉说的辛酸。是啊,学生在学有所成之后应向老师汇报。学医不成,无以汇报。从事文学成否,也应有所汇报,但鲁迅在仙台之后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他已没有勇气向恩师诉说和汇报了。忧郁、苦闷的心绪再次升腾,面对眼前的歧路,面对复杂矛盾的局势,鲁迅的忧思沿着时间的小河又一次缓缓地流淌出来。
  在默默的怀念、幽幽的体味、沉沉的感慨和深深的叹息之中,鲁迅满怀深情地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面对现实,鲁迅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激励自己的力量,他将情感置于回忆的河流,过滤出可以激励自己的激情、动力、信心和憧憬,这是他前进征途上不可或缺的行囊。虽然前方道路漫长,可能会有更大的障碍、更艰险的环境,但他不会消沉,他将坚定地走下去,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金 红(1965-),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文学博士,苏州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① 鲁 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6页。
  ② 鲁 迅:《朝花夕拾·小引》,《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0页。
  ③④ 参见蒋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2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页。
  

写他人与写自己
目录

  •  / 姚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