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布尔加科夫 大师和玛格丽特 文体 风格
摘 要:布尔加科夫(1891-1940)是二十世纪初俄罗斯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他的作品被苏联政府“默藏”多年,直到六十年代才重获出版。之后,苏联乃至世界文坛掀起了“布尔加科夫热”,对他的研究成为俄罗斯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代表作《大师和玛格丽特》更成为瞩目的焦点。本文以《大师和玛格丽特》为主要分析文本,旨在探讨它的多重风格与文体杂糅现象。
布尔加科夫的现代名著《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含义复杂、经历曲折的小说,充满着讽刺、狂想以及深奥的哲学问答。布尔加科夫一生坎坷,他在作品中对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社会丑恶现象作了夸张的披露,这就引起了众多批评家的非议,最后导致他的作品被禁。布尔加科夫在这样的困境下,始终忠于自己的作品、忠于文学艺术。为此,他花费十多年(1928-1940)的时间埋头写作《大师和玛格丽特》,这部作品是他苦难、智慧和生命的结晶,也是理解这位伟大作家最重要的作品。
一、《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复合式文体结构
《大师和玛格丽特》这部小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采用了巧妙的方法来讲述故事,构建了多线索、多层次、复合式的文体结构。所谓小说的文体结构,指的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即作者赋予作品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秩序,是作者对材料的剪裁,对故事的编排,以及对作品进行的总体布局。俄罗斯研究家拉克申在谈到这部小说的文体结构时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这部小说犹如一株千曲百折的大树。”《大师和玛格丽特》看似主干明晰,其实歧路四伏,每一支路又似曾相识,与主干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就像从魔镜中看到主干路的重重幻象。
1.多重时空交替
《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叙述时空与故事时空分离,布尔加科夫打破了直线式、“历时性”的自然时空模式,在小说中多线式、“共时”地叠加了三个时空层次:(1)现实时空。它截取了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莫斯科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截面,描写布尔加科夫熟悉的口常生活和与他朝夕相处的同事、朋友和敌人们;主要有诗人、杂志主编、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剧院管理人等等。这些人是当时莫斯科文化界的代表,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况直接反映了当时俄罗斯文化生活的现状。布尔加科夫毫不忌讳以嘲弄的眼光去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揭露了这些知识分子们无耻贪婪的阴暗面。(2)魔幻时空。布尔加科夫把它放置在莫斯科城中神秘的五十号住宅里,它是隶属于正常时间空间之外的“第五维”,是由魔王沃兰德统治的精灵世界。小说第一部中,魔幻时空和现实时空交叉并存,沃兰德到莫斯科考验人心的故事线在两个时空之间自由穿梭。在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引导下,读者进入了沃兰德举办的春天满月舞会。魔幻时空是一个奇异怪诞的世界,是超自然的自由王国,凡人用肉眼看不到,也无法进入,只有魔鬼和精灵能自由穿梭,在里面狂欢作乐。(3)传说时空。两千多年前的耶路撒冷。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犯下重罪:他因惧怕权威和暴力,绞死了无辜的约书亚。彼拉多为了赎罪,密谋杀死告密者犹大,最后向基督忏悔。
2.叙述线索的交错
叙述线索的交错,指的是作家用切割时间的方法,把叙述的内容切成碎片,再在一个特定时区内恣意组接事件的过去和未来。布尔加科夫在保持各个故事自然时序基础上,频繁切割时间线,交错安排多个故事,使整个文体结构呈网状延展。《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文体结构方式,不同于传统小说单线式结构,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小说敲碎组合、每个故事本身不呈自然时序排列的方式,布尔加科夫在处理多条故事线索时,让它们齐头并进,交错展开,让读者感觉峰回路转、惊奇万分,但又不晕眩。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古今故事都严格按照各自的自然时序编排,也就是说,叙述线索之间的交错和缠绕是建立在每个故事内部呈现直线型的基础上的,给人的感觉虽然纷繁复杂,但井然有序。
3.“接力式”叙事
伊凡与大师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构成了一条线上的两个阶段:伊凡为第一棒,首先起跑,他和大师在精神病院相遇,两人倾心交谈,伊凡退出现实世界的冒险,转入精神世界里的探索,接力棒传到了大师和玛格丽特手中,伊凡则作为观众在旁边观看他们,并且为他们助威呐喊。两个故事遥相呼应,组成了人类“自我认知”这条线索,构成了接力式线型叙事结构。伊凡的自我认知是从“无知”走向“有知”的过程。他的性格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情节发展,一步一步发生改变,他不断推翻以前的自己,最后找到了真正的心灵依托。
二、《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多重风格
《大师和玛格丽特》主题广博,线索纷繁,人物众多,小说故事时间延展两千多年,空间横跨天堂、地狱、人间、古代城邦和现代社会,人物囊括神、魔、妖、人、兽。与这种多重叙事线条交错、在不同时空穿行的复合型文体结构相适应,小说的叙事话语也不是单一的,包含着风格迥异的多重话语层次,它们彼此之间对立矛盾,仿佛每种风格层次均出自不同作者之手,但又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如同各种风格的大聚会。
1.幽默风趣
由沃兰德担当主角的讽刺寓言式小故事系列贯穿整部小说,这些故事里充满着“笑”的元素,随处可见极富喜剧性的细节。布尔加科夫施展让人惊叹的讽刺天赋,极尽嘲讽、夸张、逗乐之能事,用犀利的笔撕破腐朽虚伪的社会现实。小说的开篇,笑声和悬念就形成了第一个叙述陷阱。在人迹罕至的牧首湖旁,商店里面唯一出售的饮料是冒着黄色泡沫的杏汁汽水,发出一股理发店的气味。就是这种劣质汽水,害得派头十足的“莫文协”主席柏辽兹不停地打着嗝。这时候,魔王沃兰德突然出现,并参加到文协主席和诗人的谈话中来,事后无人知晓这位古怪的人物是怎么凭空出现的,也没人知道他究竟是谁,从何方来。读者先被滑稽的场景迷住了,而之后的悬念则牢牢吸引住了他们的注意力。布尔加科夫不仅善于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滑稽可笑,还擅长虚构专门逗乐的小丑——沃兰德的仆从们。沃兰德有四个仆从,他们分别是戴着夹鼻眼镜和骑手帽的卡洛维耶夫、红头发的阿扎泽勒、黑猫别格莫特和裸女赫勒。其中最经典的角色是黑猫别格莫特。这只硕大无比的公猫有一头猪大,嘴上生着两撇神气活现的小胡子,精通人话,上公交汽车能主动买车票,如果售票员不让他坐车,他就抓住车尾跟车而去,为自己省下十个戈比的车钱。黑猫最拿手的把戏是以“卑劣”的手段捉弄那些真正的小人。比如他把假正经——文化娱乐委员会主席普罗霍尔·彼得罗维奇变成了一件空西服上装,这个神气活现的上装还握着一支没有蘸墨水的钢笔,一本正经地批阅公文。
2.庄重肃穆
与沃兰德故事轻松幽默的风格相对立,在彼拉多故事叙事语言的运用上,布尔加科夫突出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和灰暗的色调。在环境描写上他反复写到耶路撒冷正面临“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危险,灾难正向这座古老的城市袭来。随着情节的发展,危险一步一步迫近:审判约书亚时,“天气异常闷热,好像大暴雨就要来袭”。行刑时,“太阳消失了……西天上腾起了浓密的雷雨云,吞噬了太阳,正黑压压地朝山冈涌来。乌云的边缘已沸腾着白色的水花,其腹部黑烟朦胧,泛出黄光。乌云不时发出闷声闷气的怒吼,迸裂出一条条火舌。被大风卷起的一根根尘柱,顺着通往雅法的大道……势不可挡地袭来。”约书亚死在十字架上,“从地中海袭来的黑暗笼罩了这座总督痛恨的城市。圣殿和威严可怖的安东尼塔楼之间的吊桥不见了。无底的黑暗从天而降,淹没了赛马场上空的双翼天使……伟大的耶路撒冷骤然消失,一切都被黑暗吞噬了。”乌云笼罩、生灵涂炭意象的反复渲染,赋予彼拉多故事更浓厚的悲剧色彩。在人物刻画方一面,布尔加科夫将他的重点放在彼拉多的内心描写上,用了大量篇幅来刻画彼拉多的内心矛盾,洞悉他细微的情绪转变。小说中屡次提及他因被周期性偏头痛所折磨,向神灵倾诉自己的痛苦:“噢,诸神啊诸神,你们为什么要这样降罚于我?……是的,毫无疑问,是老毛病,又是老毛病,可怕的偏头痛,不可克服的顽症……”偏头痛病是一种隐匿的暗示,它指向彼拉多激烈的内心矛盾:是遵从良心还是对权威妥协。约书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布尔加科夫又杜撰了一个情节,安排彼拉多派人秘密杀死告密者犹大以赎罪。谋杀的过程通过彼拉多和他下属阿夫拉尼的一段精彩的对话展开。两人彼此心照不宣,为了掩人耳目,用尽晦涩狡猾的政治密语,一边交待谋杀一边推卸自己的责任,使情节扑朔迷离、悬念四伏。
[##]
3.浪漫抒情
强烈感情的流露,又服从于作家美感的驱使,以美好的意象作为客观对应物来传达内心感受,这是抒情文体的一种重要表现功能:借助托物言志,以景为情、以象结意的语言体式,构筑一幅幅渗透着作家情思的图画,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共感,也就是中国文学批评中所说的有“意境”。大师和玛格丽特第一次在特维尔街中相遇的场景,布尔加科夫精细地勾勒了这样一幅画面:“她手里捧着一束难看的、让人惶惶不安的黄花。鬼知道那种花叫什么名字,反正在莫斯科总是这种花开得最早。那束花在她黑色春季大衣的衬托下,显得分外刺眼。她从特维尔街拐进小巷时,回眸看了一眼,特维尔街上行人成千上万,她眼里看到的仅我一个人,她投来的目光不只是怔忡不安的,甚至是痛苦的。”春天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一个美丽的女子穿着黑色的大衣,手中捧着一束难看的、让人焦躁不安的黄色花朵,她站在道路中央回头凝望,眼中充满了非同寻常的孤寂。呆板的冷色调大衣透露出她心情的抑郁;黄色的花朵分外地刺眼,是不祥的征兆,暗示着她内心的苦闷;热闹的人群从她身边走过,更显出她的孤寂无助。整幅画面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透露出强烈的孤独感。正如大师自己所说,玛格丽特吸引他的不是她的美丽,而是她的孤寂。这一点和大师的情况如此地相似。这两个人,一个与世隔绝,一个生活在空虚之中,两个寂寞心灵结合当然碰撞出惊人的火花。
三、《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文体特征
《大师和玛格丽特》和布尔加科夫的早期的作品一样,延续了亦庄亦谐的多重风格特征:它以人物的精神冒险之旅为主要线索,在多重时空纵横驰骋的文本上构架人间、天堂、地狱宏伟复杂的象征结构;它大胆将古典悲剧与世俗喜剧的文学质素融合一体,把诡异怪诞的幻想和对现实世界的辛辣嘲讽相结合,这些都是这部小说正是“庄谐体”这一古老体裁的现代变体。
1.古典主义悲剧与世俗闹剧的杂糅
《大师和玛格丽特》存在两组相对完整的悲剧情节。第一组是古代耶路撒冷城中约书亚的受难,另一组是现代莫斯科城中大师的不幸遭遇。布尔加科夫将圣经上彼拉多审判耶稣不足千字的简略叙述扩展为四个章节,处理成一个情节严谨的“历史故事”,严格按照古典主义“三一律”的规定,安排在古代时空的一个昼夜发生,地讲述了基督受难的故事。小说中,布尔加科夫将“苦难”作为表现的核心,用近乎残酷的细致手法,描述了基督在众目睽睽之下遭受折磨、受伤、死亡的全过程,产生了厚重的悲剧感。基督在小说中是善的化身,他的名字被陌生化为约书亚,一种土语的读法。布尔加科夫采用这个名字,暗示基督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和常人一样,具有善良的天性和谦虚的性格,他遭受不幸更能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并且善的受难不是由于恶的破坏,而是因为彼拉多的懦弱性格造成的,善良无辜者遭受苦难更突出了人性懦弱这一罪恶。
2.多重象征的醒世录
巴赫金认为“梅尼普体包含广博的哲理,出现了三点式结构:情节和对照法的对话,从人间转到奥林匹斯山,转到地狱去”。读者在主人公冒险经历的引导下,穿越人间、神境与魔鬼的居所,去探求真理和生命的哲理。三点式结构不仅展示了人间、神界和地狱的种种奇景,还包含着三者之间隐蔽的对照关系。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布尔加科夫的想象力无拘无束,在三界之间自由往来,这三界之间又无处不是对照,它们共同构筑起了一个充满多重象征的醒世录。
综合上述,布尔加科夫的创作始终着眼于现实,从现实出发,具有十分鲜明、尖锐的时代性。在现实的基础上,他发挥了自己极大的自由度,将创作建立在个人经验和奔放的想象上,作品独特的文体风格为其成功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黄 嵘,湖北武汉工业学院外语系讲师。
参考文献:
[1]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M].布尔加科夫文集第四卷,作家出版社,1998年1月.
[2]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顾亚铃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3] 黎皓智.俄罗斯小说文体论[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2月.
[4] 刘 棍.《大师一与玛格丽特》的叙事话语[J].外语学刊,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