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红楼梦 空白艺术 象外之象 情
摘 要:空白美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首先,《红楼梦》的作者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而空白艺术即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次,《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往往也都作了空白处理。从而使文章的语言显得洁净、空灵。再次,《红楼梦》中的情节,有时也做了空白处理。《红楼梦》中的空白不仅能达到“象中生象”的叙述效果,而且还能形成“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艺术效果。而空白转换成“非空白”,除了需要技巧上的炉火纯青外,关键在于一个“情”字。
《红楼梦》第十三回,写秦可卿死后托梦给王熙凤,凤姐惊醒后,有人回说:“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忙的穿衣服往王夫人处来。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脂砚斋在此批道:“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①所谓“不写之写”,即在文本中留下一段空白,让读者自己去猜测,去想象。有人认为此处原有一段“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文字,因脂砚斋嫌其太“丑”、太露,命曹雪芹删去。这在《红楼梦》第十三回回末总评里说得非常清楚:“‘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又在回末眉批中说:“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页也。” 脂砚斋的这些批语,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一节文本文字,作者是使用了空白的艺术手法。
其实,这种空白的艺术手法在其他的艺术领域里也广泛地使用着。“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 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中国书家也讲布白,要求‘计白当黑’。中国戏曲舞台上也利用虚空,如‘刁窗’,不用真窗,而用手势配合音乐的节奏来表演,既真实又优美。中国园林建筑更是注重布置空间、处理空间。这些都说明,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②
《红楼梦》是—部千头万绪,千人万物,全方位展示生活图景的小说。它给读者的期待太多,所以空白也很多。本文试着对文本叙事中的空白艺术进行一些探讨,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用空白艺术来塑造人物形象
作为一部优秀的小说,作者总是想方设法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塑造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而空白艺术即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红楼梦》在运用这一艺术手段的时候,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如对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的肖像描写,作者没有一字从正面落笔,只展现美所引起的欢欣、喜爱和迷恋。他们一进贾府,就轰动上下。宝玉见了“忙忙来至”怡红院叫袭人晴雯她们也去看看,感叹道:“你们如今瞧瞧他(宝钗)这妹子,更有大嫂嫂这两个妹子,我竟形容不出了。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人来!”袭人起初不肯去。而晴雯等看后赞她们“倒象一把子四根水葱儿”。袭人还是半信半疑,就问探春。探春说连宝钗并这些人总不及宝琴。袭人才又是诧异又笑道:“这也奇了,还从那里再好的去呢?我倒要瞧瞧去。”而贾母更是—派天真,竟“逼着”王夫人认宝琴作干女儿,百般宠爱。③试想,凭贾母在贾府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她一生中见过的美貌的女子何止万千。能上老太太法眼而又让她如此喜欢的女子,她的美貌就可想而知了。况且前文已有对林黛玉、薛宝钗美貌的描写作铺垫,此时用空白艺术来写宝琴四人的肖像,不仅避免了文字上的重复,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你可以把她们想象成你所见过的最美貌的女子。这一手法不禁使人联想到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对罗敷的外貌描写。应该说这两处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如在四十九回、五十回中,随着宝琴等人的加盟,大观园诗会达到了盛况难再的高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自然也不能被冷落—旁。因为在金陵十二钗中,要么是贾家的亲戚;要么是贾家的孙女或媳妇;惟独妙玉是个例外。她之于整个“红楼梦”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作者巧妙地对她作了不写之写。在四十九回,作者先写宝玉赏玩栊翠庵中的雪中红梅,统写了其香色,并带写出红梅之于妙玉的象征意义。五十回又由宝玉联句落第引出—段宝玉乞梅、众人赏梅、咏梅的文字,尽显其风采。而又以宝玉的《访妙玉乞红梅》的叙事更具直接指向意味。但妙玉始终没有从幕后走出来。所以作者似乎怕读者不能领会其用意,末了又写宝玉二度乞梅,并言说“你们赏玩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这一处乞梅的文字,作者作了空白处理。宝玉如何到栊翠庵?他和妙玉都说了一些什么话?我们一概不知。但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提示以及我们的生活经历把这一空白进行补充:妙玉,作为一个带发修行的居士,她和作为公子哥儿,且整日倚红偎翠的宝玉的见面机会自然不多。而“云空未必空”的妙玉,她对宝玉的暗恋情结在四十一回她请宝玉喝茶“仍将前番自己常常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斟与宝玉”,而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嫌脏随手扔了,我们就可揣度出大概。此番好不容易见到宝玉一回,而且又是没有旁人在场的情况下,她自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表白情愫的机会。但依妙玉的孤傲的性格,她又不肯作直露的表白。因此她要找出种种的借口拖延她和宝玉相处的时间。而宝玉一方面还没有彻底地领会妙玉的情意,另一方面他要急着回去向黛玉和宝钗她们作个交代。这中间宝玉自然颇费了一番精神。这一处空白不仅使文章显得含蓄、蕴藉,而且对刻画妙玉孤傲而多情的性格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用空白艺术来描写人物语言
《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欲言又止时即形成空白。有几句话只说一两句,有一句话只说两三个字,便咽住不说,或因外界干扰而截断。其中有因说话者或作者有忌讳不忍出口;有隐情不便明说;也有为避免重复的。作者都作了空白处理。
如第三十回,黛玉和宝玉闹纠葛,“林黛玉直瞪瞪的瞅了他半天,气得一声儿也说不出来。见宝玉憋得脸上紫胀,便咬着牙用指头狠命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咬牙说道:‘你这——’刚说了两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手帕来擦眼泪……(宝玉)也有所感……”——林黛玉性格中的内部结构包含着矛盾对立的两个世界(感情世界和世道世界)④,所以她自截话头。既因为爱情不可言说,也是她渴求心灵的碰撞,需要爱情的许诺而又害怕赤裸裸地表白,表现了“礼”与‘情”两相冲突的痛苦。正如“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方可云证”,一切尽在不言中。
人物自截话头时,作者已在情节中做好充分的铺叙,被截的话语的内涵在语境中已被暗示出来。如第七十二回,赵姨娘为了把彩霞留下给贾环作妾向贾政讨情,而引出宝玉已收袭人为屋里人的话题,贾政问赵姨娘是谁给的?这个问题前文交代得很清楚,所以当赵姨娘方欲说时,作者用窗屉未曾扣好搭扣吊了下来的响声截住了她的话语,避免了文字上的重复。再如第七十七回,婆子们在王夫人的指使之下大肆破坏女儿世界,宝玉无可如何,只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守园门的婆子听了,也不禁好笑起来,因问道:“这样说,凡女儿个个是好的了,女人个个是坏的了?”宝玉点头道:“不错,不错!”婆子们笑道:“还有几句话我们糊涂不解,倒要请问请问。”方欲说时,被另外几个老婆子打断了。显然,对话的精微处都在空白之中,话头所指,正是宝玉不好回答、不敢面对的问题。
[##]
这种手法非常富有生活情趣,不刻意追求完整,反而能巧妙地反映言说者的思想情感,意味深长。正像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⑤
《红楼梦》中的叙述极大地考虑到读者的反应,所以有时往往用“也不知”,“未见真切”、“不敢纂创”等词语对作品中的一些情节或材料作空白处理。如第十五回,宝玉撞见了秦钟与小尼智能儿的私情,睡觉时要与秦钟算账。 “却不知宝玉与秦钟如何算账,因未见真切,此系疑案,不敢纂创。”这里的空白也是为了避免风月笔墨。
三、用空白艺术来结撰故事情节
小说的情节是依照逻辑和因果关系呈现的。而故事则是由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情节组合而成。所以省略其中的因或果,欣赏者仍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由因推果,或由果悟因。而传统的长篇小说总能利用它长篇累牍地叙述的优势,苦心经营故事情节的发展,描写它的来龙去脉,交代故事的结局。因此小说总是自我封闭在—个有条不紊的世界里。显然,《红楼梦》则在某种程度上跳出了这个圈圈。
《红楼梦》中有些情节是有因无果的,如薛蟠是送宝钗进京待选,但后文却无任何这方面的信息,是他们来京的借口?是因为朝廷突然不选了?是她选不上?这种种猜测都因对宝钗的理解不同而各有所异。正如王熙凤特意要讲笑话时,却只讲了—个无头无尾的故事,没有高潮,没有结局,搞得听的人一楞—楞的。《红楼梦》中也有无头无尾的故事,如七十二回中赵姨娘房内的丫环小鹊连夜赶至怡红院,对宝玉说:“我来告诉你一个信儿。方才我们奶奶这般如此在老爷面前说了。你仔细明儿老爷问你话。”小鹊为什么要讨好怡红院?她是怎么听到赵姨娘与贾政的对话的?她这样做了后有没有被赵姨娘发现?无因无缘,来得突兀,去得利索。但小鹊的出现在文本中很和谐,并无拼凑、生硬之嫌。非常“现代”,非常“开放”。小说中甚至有些主要人物的故事也是没有结局的,如大观园中最出色最富灵性的演员龄官,其结局是阙如的。这样大胆地利用空白,可以说是很超前的。
四、由空白转换成非空白的条件
文本中的空白也总是通过某种方式实现其存在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在这方面有着比较独到的解释。他们认为空白或“不完形”会使读者“激起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从而使知觉的兴奋程度大大提高”。而且又进一步论述:“如何通过不完全的形造成更大的形式意味或刺激力,是艺术家创造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真正有感染力的不完全的形,不是看上去模棱两可,而是通过省略某些部分,将另外一些关键的部分突出出来,而且进—步使这些突出部分蕴含着一种向某种完形运动的‘压强’或‘张力’。”⑥莱辛在《拉奥孔》中也指出成功的故事画画家应当挑选全部“动作”里最耐人寻味和想象的那“片刻”,即“包孕最丰富的片刻”,“它包含从前种种,蕴蓄以后种种”。红楼学者曾屡屡感叹《红楼梦》中无一闲笔,虽然不无夸张,但因为这种“包孕最丰富的片刻”在文本中广为分布,极具张力,所以能藉空白艺术使闲笔不闲。
《红楼梦》也可以说是一部“命运”之作。通篇弥漫着“好事多磨、乐极生悲”的无奈和苍凉。其中的人物无论善恶贵贱都匆匆奔向“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无有”世界。这种“命运”的共通性,使人事之间的可比性极强。而前五回的预叙和文本中不断暗示人物结局所产生的悬念效应为整个故事的发展设置了大致的框架。所有这些都为读者填补空白提供了强大的参照系统。所以几百年来虽然对《红楼梦》的阐释和解读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但总逃不出这种悲哀的意蕴。至于能“解其中味”者,则又寥寥。
而将空白转换为“非空白”,除了需要技巧上的炉火纯青外,关键在于一个“情”字。华琳在《南宗抉秘》中说:“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⑦《红楼梦》是部“大致谈情”的小说。情成为—切的核心。“满纸荒唐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更是一大情痴情种。所以空白处皆有情。而后四十回的作者显然没有痛入骨髓的生活感触,因而其感情如风中的烛光,明暗不定。并且续作者从世道经济的角度阐述人物的言行,有意无意对曹雪芹那段啼血的痴情进行消解。所谓“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深沉中含着调侃。因而虽然续作者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空白艺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上远不能和原作同日而语。所以后人对于后四十回文字虽褒贬不一,但文章没有灵气似成共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的不知情、寡情。有人甚而讥其行文如老牛拉破车,吱吱呀呀,空白处当然生趣全无。真是“—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陈心浩(1967- ),浙江临海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6级博士研究生,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及明清小说研究。
① 俞平伯辑《脂砚斋红楼梦辑评》[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版。
②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 霍国玲、紫军校勘《脂砚斋全评石头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1月版。
④ 蒋文钦、金凡平《红楼梦》回评本[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⑤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
⑥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⑦ 华 琳《画论类编·南宗抉秘》[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