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选文属童话、科幻类作品,学生第一次接触此类文体。童话、科幻是人类丰富想象力的产物,是人类美好心灵的寄托。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初步学会区分想象与联想。可借助基本的文体知识,在揣摩、积累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彰显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充分体会想象类作品所蕴藏的精神力量及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单元设计思路
童话、科幻类作品一般都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本单元教学应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下,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童话、科幻类作品的再创造。两篇童话作品,可借助童话的文体特点,欣赏品味鲜活的人物形象,锻炼学生的文学创造能力;两篇科幻作品,可侧重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以生活为基础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并结合文本的阅读进行文本的再写作。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童话和科幻作品的基本文体特点。
2.品味生动活泼、有着丰富张力的想象类语言。
3.培养学生自觉想象的意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笔。
四、课时分配
《犟龟》《小溪流的歌》各2课时,《基因畅想》《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各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1.5课时,综合性学习0.5课时。
(北京101中学刘丹妮)
《犟龟》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犟龟》是一篇典型的拟人体童话作品,文中所描写的动物都带有鲜明的人格化特点。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童话的特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童话的语言表达中提炼深刻的主题。建议本文的教学以文章内容的探讨及主题的理解为主,以品味语言为辅。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童话蕴涵的深刻哲理。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童话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特点。
2.欣赏、品味童话语言。
3.在师生互动中探讨本文的主题,理解小犟龟的“犟”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这副对联描述的是汉朝使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在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牧羊长达19年之久的生活情景。牧羊期间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汉武帝赐给他的节杖始终没有丢弃,一直等到归国复命的那一天。《犟龟》这篇童话中的主人公小乌龟和苏武有着某种共同点,希望同学们读完文章之后,能说说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二)整体把握
1.从标题和书下注释切入
文章题目为“犟龟”,如何理解这个“犟”字呢?课文注释中对“犟”的解释是“固执,不听人劝”。你觉得文章中小犟龟的“犟”除了这种解释,还有没有别的解释?如果你不同意书下注释对“犟”的解释,请你结合犟龟的故事解释文章中“犟”的含义。
以对“犟”的新解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文章内容和主题,更深刻地了解“犟”在本文中体现出的特定含义。
2.从文体特征切入
《犟龟》是一篇童话,作者在小乌龟身上赋予了很多人的特征。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在文中其他小动物身上也有运用,尝试分析这些小动物的性格特征,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童话的文体特征入手,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童话的一些基本特点,并将自己的阅读经验延续到本单元其他三篇文章的阅读中。
3.从阅读反思与质疑切入
这篇文章的文字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大障碍,由此学生很容易走进浅阅读或假阅读的层面,从而忽视了文本的实际内容。在教学中可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阅读反思与质疑。
方式一: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小乌龟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并没有实现参加狮王二十八世婚礼的愿望,为什么在最后一段中小犟龟却说它“感到非常幸福”呢?如何评价小乌龟的“犟”?让“犟龟”感到幸福的究竟是什么呢?
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一般建立在对主人公形象的认识上,“犟龟”的形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引导学生走进“犟龟”的内心世界,就不难发现犟龟的幸福来自追求目标的过程。
方式二: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条。学生在充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在纸条上写下1—2道不明白的小问题。写完上交到讲台前的一个小盒子里,然后再用五分钟的时间猜测别人设置的问题,并在书上寻找答案。接下来,每组选一个同学上台从盒子里拿一张纸条答题,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出评定,给出分数,最终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对文本的细读。
(三)重难点突破
1.从形象对比突破
方式:用列图表的方法来比较犟龟和其他小动物的不同态度。
2.从情景创设突破
《犟龟》一文写了许多小动物,每个都代表着生活中的一类人。文中对话大约占三分之一的篇幅,可预先布置学生将本文编排成课本剧,以简单的道具为辅助手段,鼓励学生将文章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对话都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从语言表达突破
学生在基本理清文章脉络和了解文章主旨的前提下,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实践,回家准备一个能讲三分钟左右的童话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要求:(1)语言表达流利简洁;(2)人物形象生动活泼;(3)童话故事主旨鲜明,有较为深刻的寓意。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童话的基本要素,并且激发学生阅读和创作童话的兴趣,为本单元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四、拓展延伸
1.这篇童话的作者抓住了乌龟动作迟缓和永不放弃的特点塑造了犟龟的形象,请你也试着结合一种动物的特征,创作一则富有深意的童话故事。
2.改编本篇课文,以其他小动物的口吻写一篇题为“……眼中的小犟龟”的文章,看看有没有更新颖的观点和角度。
3.结合本文拓展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描写小动物的篇目,以读书会的形式在班内交流这三个作家笔下的小动物形象的异同点。
(北京101中学刘丹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林可)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也是一则童话。可以在前一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文中的寓意。也可以利用文体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童话故事中的各种形象,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出来的,是借助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
1.分析“小溪流”的形象,理解深层意义。
2.品味本文生动活泼的语言。
3.理解“成长”的主题,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话,一个五彩瑰丽的世界。我们在童话中为夜莺甜美的歌唱感动,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而悲伤,为丑小鸭的梦想与自强而振奋……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有意义。
(二)整体把握
1.从标题或题记切入
文题为“小溪流的歌”,题记也写到“小溪流有一个歌”,那么这首歌到底是什么样的歌?为什么作者说它“永远也唱不完”?……以问题贯穿全文学习始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索文章主旨。
2.从结构切入
学生在合作阅读中,感悟小溪流在奔流歌唱中完成自身成长的经历,依此划分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分析小溪流成长为小河、大江、海洋的过程及精神状态、性格特点的变化,归纳文章主旨。
3.从文本主旨比较上切入
本文与《犟龟》在主旨上有何异同?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朗读与情感把握上突破
[##]
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感基调,同时注意不同角色的不同声音与情感表现。这样可以避开常用的分角色朗读环节,训练学生独立承担多种角色。
2.从艺术形象分析上突破
童话是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联系现实,分析小溪流身上的闪光点:它日夜不停地奔流前进,沿路为人们推磨、运木排、发电……它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的性格特征如同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也是每一个人向往与称赞的。
(在这个主体艺术形象的分析中不要忽略在小溪流成长过程中起“劝阻”作用的几个对比、反衬形象的补充分析,交代它们在文中的作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掌握多种表现手法作铺垫。)
3.从语言品味上突破
童话主要的写作方法是拟人。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具有突出表现力的段落,体味拟人化的语句在表现艺术形象方面的作用。如第2自然段中的“拍拍”“摸摸”“挠挠”等动词的连贯使用。
四、探究质疑
小组合作探讨喜爱本文的理由或质疑,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可予以适当点拨,或把学生的质疑整理成“任务包”,让学生领取“任务包”,合作完成。
五、课外练笔(二者任选其一)
1.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小溪流最终都归入大海。请你以那些没有流入大海的小溪流为写作对象,尝试从语言风格、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仿照本文写一则童话,并在后记中附上它们失败的原因。
2.尝试选取不同于本文的写作对象及角度,创作一则与本文主题相同的童话,要求大胆创新,想象合理。
(北京101中学程丽)
《基因畅想》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介绍了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象;课文中既有作者对科学实验情况的介绍,又有对未来的展望。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利用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及探究精神。
2.让学生多层面地了解基因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的实验、事例,使他们明确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对未来的畅想,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以及热爱科学的情感。
3.品味本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畅想”一词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想象。本文就是作者对基因(生物体遗传单位)所作的一次大胆想象。
(二)整体把握
1.从题目入手
文章的题目是“基因畅想”,理解“基因”“畅想”两个词的意思,以便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请举出你知道的与基因有关的事例。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领会进行科学大胆的想象的意义。
3.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习小组讨论,划分文章结构。文中介绍了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象。
(1)叙述的一些实验、事例,有些是事实,有些是对未来的展望,让学生自己分辨。
(2)“堪称20世纪最出神入化、最富前瞻性的创举”的起因及探索过程。
4.用关键性问题统摄全文
结合课文,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对基因技术进行了怎样的畅想。(意在使学生学习并懂得本课结构上的特点——倒叙)
教师引导、讲析课文,结合学生的回答以课件提示:此猪非彼猪——猪身人心——抱憾而去——首开先河——计划被迫暂停——量体裁衣——健康如初。
(三)重点难点突破
1.由于学生刚接触科幻小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通过细读揣摩本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
2.课前引导学生查找、积累资料,采用讨论、质疑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3.自由发挥,畅想未来:“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基因工程会不会也有弊端?如果有,你想如何解决弊端?”议题旨在引起学生的争论,从而进一步巩固并拓展学生对基因技术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拓展延伸
作者的畅想能实现吗?我国在基因研究方面有何发展、前景如何?
(北京101中学胡群娅)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是一篇科幻散文。全文内容丰富多彩,想象大胆新奇又有理有据、富有逻辑。应将引导学生合理而大胆地展开想象作为教读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在保证正确解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效地组织开启想象力的训练与讨论,启发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大胆设想,培养学生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教学中可采用导读、启发、阅读归纳、辩论等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解读课文,认识科学小品文笔轻松、短小精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
2.在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运用想象进行创作。
3.培养学生自觉想象创新的意识,对某一事物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变换角度思考,提出新奇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有两种方法可以使世界变大:登上山峰远眺、闭上眼睛沉思。登上山峰可以扩大人的视野,使各种景物尽收眼底。闭上眼睛可以调动人的想象力,跨越古今,纵横四海。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通过想象写成的文章:《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二)整体把握
1.“抓文脉,理思路”,从把握文章内容切入
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发明者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和思考,比如:蜻蜓启发人们发明了直升机,叶齿启发人们发明了锯子……那么,作者是由什么想到人类也应该有尾巴呢?如果人类有尾巴,人类的尾巴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有尾巴的人又会如何去珍视自己的尾巴呢?人类的尾巴有哪些功能?最后作者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又让学生领悟到作者想象的有理有据。因此,对作者最后的惊人之语“人们之所以贫困,之所以寿命不长,之所以行动不便,之所以……都是因为人们没有尾巴”,虽然感到奇异,却不觉荒唐。
2.从课文插图切入
本文有一幅生动而有趣的插图——长了尾巴的人类。课前可将此图加工,课堂进行展示。让学生选择图画上任一角色来扮演,想象一下这一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设计一段台词,夸夸自己的尾巴。(从样子、装饰、作用三个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运用想象进行创作。
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进入新课,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充分利用了教材资源;让学生赏图说画,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也激起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强烈愿望。
3.从文章的观点切入
《进化论》告诉我们,一切生物都是在不断进化发展的,比如人类双手的解放、尾巴的消失……,而作者却认为尾巴的消失是人类的退化,为什么呢?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可以以此为题举行辩论会。)
这一切入点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赞同者,必然会将课内有关尾巴的功能和作用作为依据,并结合生活实际作更广阔的想象;不赞同者想要树立自己的观点,不得不充分展开想象,为自己的观点找依据。这一举措将会形成彼此相争的热烈场面,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捍卫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是一个极好的契机。
四、仿写练习
用“之所以……,之所以……,之所以……,之所以……,都是因为……”的格式写一句话。
五、拓展延伸
1.作者对“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作了大胆的设想,并讲述了尾巴的很多用处和好处,现在我们也来设想一下:如果这一愿望真的成为现实,尾巴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麻烦呢?
2.为《动物世界》栏目策划节目——“神奇的尾巴”。
(北京101中学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