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戏剧单元,选编了老舍的《茶馆》(第一幕),沙叶新的《陈毅市长》(节选)和张天民等人的《开国大典》(节选)。学生已在八年级下学期学习过几篇戏剧,初步掌握了戏剧的有关常识,初步具备了赏析戏剧的能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格。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让学生体会戏剧语言的特点,理解作品内容,实现创造性阅读;通过品读剧中精彩的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特点及戏剧冲突。
二、单元设计思路
《茶馆》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效果,建议先教线索单一、情节集中的《陈毅市长》,后教《茶馆》。课堂教学可采用文献法、演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读、演、评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三、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知识。
2.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3.丰富人文素养。
四、课时分配
《陈毅市长》(节选)2课时,《茶馆》(节选)3课时,《开国大典》(节选)1课时。
(湖南资兴市教研室 雷林宙 湖南资兴市三中 李志清)
《陈毅市长》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陈毅市长》(节选)被选编在本单元第二课,鉴于本文故事情节集中、事件线索明晰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提到本单元的第一课来教。
2.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戏剧矛盾的焦点“齐仰之为拒绝陈毅来访设置难题”与“陈毅机智幽默地化解难题”设置问题,并顺着这个思路分析人物的性格,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兴趣。
3.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剧本的主旨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把语言品味列为教学重点。
4.学习目标:(1)了解《陈毅市长》的剧情,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2)了解陈毅同志崇高的思想境界,把握戏剧主旨。(3)体味本文个性化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和《陈毅市长》的创作背景。
2.通读课文,疏通生字新词。
(二)导入新课
通过解释“吃闭门羹”一词的含义导入课文:你有过吃闭门羹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么面对的?其实,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陈毅同志在担任上海市长期间,也跟你一样吃过一次闭门羹。不过陈毅市长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不仅设法顺利地进了主人的门,达到了拜访的目的,还使自己的这段经历成为一段佳话,使他的形象更为光彩照人。沙叶新的话剧《陈毅市长》中就有一个片段正好反映了他的这段经历。今天,就让我们借助沙叶新的《陈毅市长》,一睹陈毅市长的风采吧。
(三)说说《陈毅市长》
请用下列格式说话:
(1)《陈毅市长》属于______类型的戏剧,它反映的是发生在_______背景下的故事,它是在_______的时候创作的。
(2)它的结构有________特色,获得过_________荣誉。
(四)说说生字新词
1.自由交流,其格式如下:我熟悉了________等字,但对课文中的___________等字不熟悉;我掌握了______等词,但对课文中的__________等词不了解。
2.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掌握不熟悉的生字新词。
(五)带着问题分角色朗读《陈毅市长》(片段)或自由朗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段话剧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2.齐仰之为拒绝陈毅来访设置了哪些难题?陈毅是怎样解决这些难题的?
3.陈毅是凭什么破解遇到的难题的?他是怎样把齐仰之请出山的?由此可以看出陈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从“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这个小条幅可以看出齐仰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六)人物性格分析
说话格式:从______看出陈毅有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从_________看出齐仰之有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七)品味语言
1.说说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1)(打量房间)齐先生就住这里?
(2)二是……二是我这个知识分子身上还有不少酸性……
(3)我只是一个剂,是个催化剂。
(4)我是说齐先生对我们共产党人的化学全然无知。
2.齐仰之接电话时使用最频繁的一个副词是什么?这个词在刻画人物性格时起什么作用?
三、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陈毅市长》全剧。
(湖南资兴市三中李志清湖南资兴市东江实验中学谢华)
《茶馆》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1.以分角色朗读为突破口,了解戏剧主要内容,把握戏剧冲突和课文主旨。
2.通过自由品读分析人物性格,并体味戏剧语言的艺术特色。
3.学习目标:(1)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2)了解剧中独特的戏剧冲突,把握这幕戏剧的主旨。(3)体味剧中精练而又个性化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戏剧吗?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一种融文学、雕塑、绘画和音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今天,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近戏剧的机会,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有着“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之美誉的话剧——《茶馆》,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
(二)资料助读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并选取有价值的资料投影显示,全班共享。
2.老师补充介绍剧本第二幕和第三幕的剧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和精妙好词,并与同学交流词语积累情况。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分角色朗读部分课文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剧本写了哪些主要人物?在他们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本幕剧所涉人物众多,出场人物仅有名有姓的就有二十多个,其中给人印象较深的人物有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康六,马五爷、黄胖子、庞太监;本幕剧的事件是纷繁的,写到的主要事件有:①马五爷施威;②康六卖女;③常四爷骂洋货;④鸽子之争;⑤秦仲义的实业救国;⑥秦庞交锋;⑦茶客对话;⑧常四爷被抓;⑨庞太监买妻。
(四)以人物姓名、职业(或身份)为要素列一个人物表(演剧表)。
(五)细读课文,分析戏剧冲突
1.这些人物之间产生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用“一方面是……,另一方面是……”的句式归纳。
示例:一方面是达官贵人为争一只家鸽而大打群架,另一方面却是82岁的卖耳勺的孤老沦落街头。
2.这些人物在这些矛盾冲突中各是怎样的结局?
3.作者为什么写这么多事件呢?
(六)教师归纳总结
本剧反映矛盾冲突的方法比较特殊,而且它所反映的矛盾焦点不是人与人的,而是人与那个时代的,因此要从这个角度去分析。
老舍认为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也就是每个人物都有符合自己地位、身份和性格的个性化语言。老舍追求“从一句话里面看一个世界”。总之,老舍戏剧语言含蓄深刻,极具个性化。下面就让我们来品味《茶馆》的语言特色。
(七)品味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他的个性特征怎样,并说明这些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八)赏析潜台词
1.课文的结尾“茶客甲”有一句话:“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请结合课文主旨思考。
2.分角色朗读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体会这些话语背后的潜台词,并通过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来。
[##]
三、拓展延伸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老舍说他写这个戏的目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全剧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展现出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揭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课外阅读《茶馆》全剧或观看音像资料。
(湖南资兴市三中李志清)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为自读课文。剧本通过生活中的四个平凡小事和感人细节展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风范。通过表演和品读,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电影剧本与话剧文本的不同之处,学习通过小事来刻画人物的戏剧创作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组织全班同学认真预习课文,以竞争方式,选出四名导演,然后由导演分别组织四套班子,在研究剧情的基础上,分别演出课文节选的四个小故事。
(二)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东方红》。师:一曲《东方红》唱出了伟人毛泽东的伟大功绩。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了五星红旗,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电影《开国大典》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幕。
(三)演评剧本
1.四组同学表演毛泽东吃羊肉泡馍、宴请程潜、接待乡亲、与儿子交谈四个小故事。
2.组织评价
(1)这四组同学表演得很不错,下面请大家谈谈哪一组表演得更好一些。
(2)请几位演员及导演重点谈谈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及他们对剧本内容进行艺术处理的心得体会。(侧重于人物性格的把握、台词的处理。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地处理人物语言及动作表情,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特点,获得情感体验。)
(四)品读故事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做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作者为何选择几件小事来刻画他?
(五)品读语言
1.假如你是导演,结合“圆明园废墟前”一段文字,谈谈你将如何设计人物活动的场景。
(引导学生紧扣文字,结合历史背景,想象画面,体会其丰富的内涵。还可设计一段毛泽东的心理活动描写。)
2.用同样的方法品读第146、147、149、150号镜头中的场景,感受电影剧本语言具有画面感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课前大家已经欣赏了这几出戏,刚才我们又互相作了交流。那么,这几出戏最打动我们的是什么呢?
小结:本文通过生活中一系列的平凡小事和感人细节来刻画毛泽东这一伟人形象,将普通与高尚、平凡与伟大和谐地统一在这个人物身上,使我们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看到了毛泽东丰富感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情怀。电影剧本作为未来影视片的蓝图,其语言也有视觉造型的特点,具有画面感。
三、拓展延伸
1.课后观看电影《开国大典》,与同学交流观后感受。
2.课外多途径收集毛主席的个人资料,包括他的故事、诗词、名言,阅读《毛泽东传》,感受伟人魅力。
(湖南资兴市三中何玉梅袁赛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