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从语言规划角度,使得汉语成为全球化强势语言呢,这里有若干可行性途径可供参考:对内,提升文化自觉,推进语文教育改革,调整英语教育权重并实行多语种教育,解决语言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缺失的问题;对外,使汉语国际传播法制化、本土化,与已有华文教育互为补充,做好孔子学院诸多方面规划,则可助力稳步提升汉语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汉语语言规划 国际语言竞争力 全球化
1、背景介绍
全球化是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整合过程,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标签。区别于以往静态“言语社区”为常态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范式,现今的社会语言学研究需要以“移动”为常态范式,其理论核心是“移动性”,即人或语言符号在社会空间中的移动。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直接导致各种语言不平等而形成语言竞争。既然存在竞争,必有强弱之分。
强势语言并非一成不变,且多半与国力的强弱有关。在现代,英语由于大英帝国和美国的相继崛起,成为当今语言世界公认的领袖。根据美国知名“全球语言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如今,全球有将近15.8亿人会说英语,超过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就汉语(普通话)的国际地位而言,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约9亿人在说汉语,且汉语是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之一。根据《2011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截至2011年12月,中国已在至少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0个孔子课堂,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但与英语相比,其覆盖国家数量与人口都要少得多,仍处于弱势。所以,本文就将从语言规划角度探讨如何高屋建瓴,从对内与对外整体来改善汉语国际竞争力。
二、语言规划可行性途径探讨
各国政府对本国语言的使用和规范所采取的政策为语言规划。我国语言规划不仅涉及中国汉语使用者,也针对全世界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若细化,可分为地位规划、语言教育规划,声望规划和本体规划四方面,本文主要讨论前两项。
(一)国内语言规划
目前,潘文国、王蒙等学者对汉语前景深表忧虑。他们认为汉语在国内都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何谈走向世界呢?就去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公布了令人担忧的数据:对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上的测试有30%的人不及格,68%的人在70分以下,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有下降趋势;另据针对3269人的调查显示,47.1%的人将汉语应用危机归因于汉语教育。除国民汉语水平下降外,英语教育也被认为对汉语造成了较大的威胁。针对以上情况可行性途径依次为:
1 提升文化自觉
我国的语言地位规划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确立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但同时,政府需重视语言文字事业,提高本族语地位,及文化自觉性的提升。费孝通明确提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非常重要,且是及其艰巨的过程。处于语言霸权地位的英语语言和其文化对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构成强大威胁。因此,培养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在横向互动和纵向发展中维系自身体系和特征的保障,也是其文化进行不断丰富和创新的基础。
2 推进语文教育改革
问卷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年龄成反比。语文教学的地位不断下降,应从语言规划上全面叫停高校削弱汉语教育的做法,推进大中小学各个层面语文教育改革,提高语文教育质量,构建完整语文教育体系和语文能力测试标准,将语文作为入学必考科目及将来从业资格要求,彻底改变语文教育在学生高考后边缘化的不利局面,确保用高质量的语文教育以及各个领域对语文的高度重视和高要求来化解汉语危机,从政策上导向汉语终生学习观念,扭转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汉语无需学习”的错误看法。
3 调整英语教育权重,实行多语种教育
笔者不认同国人汉语水平下降是政府过分重视英语教育的结果,也不赞成减少英语课时并增加汉语课时,毕竟英语是外语而汉语是母语,后者的习得机会远胜于前者,但确有必要调整英语教育政策。本人认为多元化固然是好事,但毕竟英语强势,且全球通用语仅限于少数语种,调整过大,可能会由于师资和学习资料匮乏,且学习后无用武之地而打消学习者的积极性,倒不如逐步增加第一,第二外语选择比例,通过有序规划改变英语权重的局面。
4 解决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母语文化缺失
在我国语言教育中母语文化受到冷落,有学者就中国传统文化对英专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相对匮乏,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但汉语国际推广除了倚重我国对外汉语专业人士以外,也可依靠全国学习语言专业的大学生,全面提升语言专业学生的母语能力的规划必须提上议事日程。正如国家已把“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立为法定节日,教育部门也应决策引导语言专业学生提高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例如在教材中增添汉语的英译作品,如《论语》等古典名著英译本节选;林语堂等近代作家的英语著作;当代以谭恩美、汤亭亭等华裔作家为代表的英语文学作品选读等等,都可以促进英语专业学生汉语历史及文化的学习,其它语种教学亦应如此。使其既能接触到别国多元文化,又能将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为提高汉语竞争力提供良好氛围。
(二)汉语国际传播规划
语言传播的根本在于价值。语言有价值,才会被他国学习和使用。历史上,汉语传播也因国家兴衰而起起伏伏。2004年,国家汉语战略出台。该战略计划投资25亿元推广汉语,使国外汉语学习者从2500万人发展到2010年的1亿人次,并在几年内在全世界建100所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时隔8年,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未见明确统计,但与1亿似有差距,而孔子学院数量早已超过预期。据人民日报报道,2005年国外学习汉语人数有近4000万。以上规划为短时间内增加汉语国际竞争力起到推动作用。但同时出现许多矛盾。以下的可行性途径分别针对比较突出的三个问题:
1 我国有计划地开展全球性汉语国际传播的时间不长,长期以来国际上对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偏见,最终还是要靠文化本身的吸引力来获得对方的接受与尊重。因此,对与中国有不同关系的国家应有不同语言传播策略。另外,孔子学院作为汉语传播主力军,近年来发展迅猛,更要加大其品牌保护力度。同时,由于孔子学院系海外注册实体,需遵循注册地法律。再则,学习别国有效经验,亦可纳入规划范围。诸如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都有较成熟语言传播经验,虽不能完全照搬,但都有借鉴之处。此时研究西方发达国家语言传播经验,对于提高汉语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2 中国人的移民史虽可追溯千年,但华人社会的真正形成和发展却是19世纪中期大规模移民之后。目前,海外华侨广泛分布于世界的143个国家。各国华文教育形式多样,但基本上以传统全日制华文学校和新兴周末制中文学校为主,家教、私塾、语言学习班等为辅。海外5千万华人华侨,都是汉语国际传播者,他们及其后代的语言保持,应得到母语国的全力支持。所以,海外华文教育与汉语推广应并行交错,为汉语推广助力。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国际传播应与当地教学机构、华人社团多做交流,不要因一己私利,各自为营,更不要相互排斥,而是要资源共享、取长补短。
3 自2004年至2011年底,已有358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全球性平台。其中,美国是全世界孔院最多的国家,共81所。但就在今年5月,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要求在该国持有J-1签证的孔子学院中国教师于6月底离境,舆论一片哗然。此后,虽经中方与美方交涉,美国务院承诺妥善解决有关中国教师的签证问题,且孔子学院不需要资质认证,但此事件余波犹存,孔院此后在美国的教学活动受到诸多限制。其次,海外孔子学院的师资多为各大高校教师选拔派出,实行轮换制。这些外派教师往往把孔院工作当做自身职业发展的一个阶段,而非长期事业。所以在规划中应明确未来的师资发展最终为本土化路线。最后,国内对孔子学院的诸多诟病来自于其资金投入过大,成为政府沉重负担的忧虑。因此,在规划时应集思广益,比较孔子学院不同的运营模式,推广能够自给自足的孔子学院的成功经验,使这种中国模式真正成为他国语言推广的榜样。
三、结语
和平崛起是中国的一贯愿望,因此需扩大中国软实力,提高汉语国际竞争力。我们要重视国内汉语教育规划,树立母语自豪感。固本强末、根深叶茂;同时合理调整汉语国际传播政策和方针。当世界各国会说汉语的人数普遍增加到百分之五,中国在国际的安全、形象、外交、亲和系数都要大大高于目前。这一目标现在看来或许还很遥远,但只要有科学规划,并且彻底执行,汉语就能逐渐加强其国际竞争力,伴随中华之崛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势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