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这说明,拼音学习对于粤方言中心区广州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困难确实挺大。2010年8月,我们参加了由倪教授组织的“电脑识字,识读写互动”课题组的学习,首次接触了“电脑识字”的理念和操作方法,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电脑识字这一教学法的感触都很深。
小学低年级“电脑识字,识读写互动”符合国际母语教学发展的趋势。目前,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的传递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进行,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这使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在国外,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了培养媒体沟通能力的目标(包括视听能力、视像能力与发布能力等)。而无论是视听能力、视像能力还是发布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包括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这就为小学生从低年级开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电脑识字”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也使语文教学实施“电脑识字,识读写互动”成为可能。
从以往的汉语拼音学习来看,一般而言,方言区教学拼音,从时间上说,需要两个半月至三个月才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累,教师也累。这个过程,不仅时间长,而且枯燥乏味,原因是机械学习的成分多,靠单纯的反复操练使课堂过于频繁地“开小火车”,也使学生的学习变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同时,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手部肌肉和骨骼尚未发育完全。但他们一进小学,就既要写曲线为主的拼音字母,又要写以直线为主,强调横平竖直、讲究问架结构的汉字。同一时间识、写两种字,难度过于集中,得不到分散,所以上语文课用学生的话说,简直苦不堪言。
不仅如此,原先小学的识字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四会”(识、读、写、用),这样的要求过高,学生负担过重。实践证明,在儿童期通过加重学生负担来提高识字量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甚至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后果。现在课标提出减轻学生负担,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要“多认少写”:把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定位于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这里的“会认”,实际上指原来的会识、会读的“二会”要求;“会写”是指识、读、写、用的“四会”要求。)其出发点是好的,但由此带来的结果却是学生新字回生率高,识字效果差。分析其原因,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教材编写根本没有考虑新字的复现率,二是“少写”以后有不少新字学生不会写。因此从“二会”到“四会”之间可以穿插计算机键盘输入。对识字而言,它能够解决新字回生率高的问题。对写字而言,也可以避免学生写字负担过重的问题。相对硬笔书写,电脑识字是一种变式练习,学生更觉新鲜有趣。而且键盘输入比写字快,看着自己的手指轻轻敲击键盘,电脑屏幕上就会不断呈现越来越多的汉字,学生更有成就感,独立学习的兴趣更浓厚。比写字快,就打得多,新字巩固率高,增强自信心,形成识字教学的良性循环。对阅读而言:新字巩固率高,阅读就变得相对容易。对写作而言,有利于提高写作速度。电脑识字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即时反馈,这是其他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学生如若掌握了拼音规则,只需在电脑上翻页(翻页的过程也是一种内隐学习,它虽然不是“学得”,却有利于学生“习得”,这里不展开讨论),就能找到相应的汉字。学生如若不能掌握拼音规则,电脑上就打不出正确的汉字。因此,无须老师评判,学生对错自明。正是这种即时反馈,可使学生根据学习目标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增强独立识字能力。所以无论从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效果而言,这是我们平日的常规教学所不能比拟的,至少对一年级初学汉字的儿童来说,完成课标规定的认字任务完全是轻易而举的事。由此可见,这项实验不仅符合识字教学的内在规律,也有助于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当然,电脑识字不是不要写字,而是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育情况,开始时可以先打后写,多打少写;大一点时,可多一点写字。只要不放松写字,两者兼顾是可以做到的,深圳南山学校的经验就是明证。因此,经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一年级学生开展电脑识字,除了能发挥巩固和运用拼音,形成打字技能的功能以外,对识字教学还能起到分散难点、降低难度、减轻负担和增强效果的作用。
由于多种原因,我校参加实验的两个班的学生,两极分化较大。相当一部分孩子由于拼音学习上的短板,以及家中没有电脑,上机练习时间十分有限等原因,效果还不明显,但电脑识字的优势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