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9期 ID: 422052

[ 张春丽 文选 ]   

“兴观群怨”说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 张春丽

  摘要:“兴观群怨”诗教说在今天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大学生关心现实,针砭时政的批判能力。
  关键词:兴观群怨 大学生 人文素养
  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诗歌对人的情感教育作用。其提出的“兴观群怨”诗教说,千百年来一直作为阐述诗歌教化功能的文学理论术语而为大家所熟知与运用。“兴观群怨”一语出自《论语·阳货》篇,“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古人对此已作出了全方位的诠释。从现代意义上理解,“可以兴”主要指诗的审美作用,意为诗可以培养人的想象能力;“可以观”是就诗的认识作用而言,意为诗可以提高人们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的能力;“可以群”是就诗的团结作用而言,意为诗是人们交流思想、增强群体观念和凝聚力的工具;“可以怨”是就诗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意为诗可以反映社会问题,针贬社会弊病。孔子对诗歌教育作用所作的精当概括,在今天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兴观群怨”诗教说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半个多世纪以前,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深有感触地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是一个人智能最集中的表现和反映,直接关乎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下。可以说,离开想象力科学家研究不出新的成果,文学家创造不出好的作品。而一个人的想象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主要取决于人文素养的高低。诗歌教育可以极大地激发人的想象力,开拓形象思维的空间,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德国诗人歌德说得好:“只有通过艺术,尤其是通过诗,想象力才能得到激活”。诗歌是一门想象的艺术,在诗歌阅读中我们也会跟随诗人思维的“野马”,纵横驰骋。如屈原《离骚》的幻境远游,上下求索;李白诗的变幻莫测、想落天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韩愈诗的笔补造化雄奇光怪的“冲风吹落破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李贺诗的诡幻斑斓、匪夷所思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以及苏轼的变化自如,陆游的恢弘雄放,还有历代的记梦诗、游仙诗等,皆能“心驰八骛,神游万极”,开辟出超现实的崭新境界。这些对于丰富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都有极大的启发。诗歌又是一门含蓄的艺术。它富有启示性和暗示性,注重言外之意。有限的字句给人留下联想、补充、再创造的空间,启发读者丰富的想象。诗歌的这种表达方式对培养大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温总理和钱学森会面的时候,钱老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以后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温总理回答说:“您讲的很重要……可能就是艺术方面的修养,使您的思想更开阔。”由此可见,通过加强文学和艺术的修养可以极大地开拓形象思维的能力。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含蕴丰厚,无疑是培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宝藏。
  二、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人类的观察力可以分为对自然的观察力和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力。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自然世界,江海湖泊,名山大川、蓝天白云、花红草绿等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空间。无数的骚人墨客们“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为我们观察描摹了一幅幅如画的图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叶嘉莹先生说,诗歌有一种“感发的生命”,它由作者传达给我们读者,而且可以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这种感发的生命,可以使你的心活动起来,永不衰老。这就是诗的好处。”此言极是,无论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粗犷,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命质量。相对于自然的观察力,更重要的是读诗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的能力,即观民风、明是非,知得失。就爱国情怀而言,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无不蕴涵着浓郁的爱国情怀。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把个人生命的价值完全融入到国家民族利益之中,这正是我们今天应当弘扬的道德精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人的爱国主义作品都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鲜活有力的教材。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丰厚的人生智慧和情商内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余秋雨所说:“这些古典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长廊。”
  1 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诗歌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就一部中国诗歌史而言,表现深挚友情、讴歌助人为乐的作品也是其中的亮点之一。唐代的交游活动异常丰富,人们通过诗篇交流思想、互相感染、互相勉励,充分显示了“诗可以群”的社会功能。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梦李白》等均为抒发深沉友情的绝唱。诗人们不计地位、不计名望、不计辈分,互相切磋、共同促进,形成了众多的文学团体和文学流派,不仅铸成了诗艺的辉煌,且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美谈,比如孟浩然和王维、李白和孟浩然、李白和王昌龄以及元白、刘柳、韩孟等。其中感人至深的当属李杜之情意了。杜甫怀念李白的诗篇竟有十余首之多,没有刻骨铭心的思念,是写不出如此感人的诗篇的。元稹与白居易相互思念、互相酬赠的诗篇数量之大,为文学史上所罕见。清人顾贞观和吴北骞,少年时以诗词同负盛名。后吴被诬牵连进科场舞弊案,流放宁古塔。顾为援救吴而求助于纳兰性德,性德告以须十年之后。顾于是为其作《金缕曲》,倾注了与友人的血泪之情。性德感动不已泣下数行,誓为之救援。后吴终得以获赦生还,此词也成为千古绝唱,足见其情谊之深切。古代先贤认为,交友是人伦之本,遇坎坷相互勉励,遇喜庆相互分享。古典诗词中所体现的这种浓郁的友情,是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团结精神的宝贵财富。   三、诗歌可以培养学生关心现实,针砭时政的批判能力
  中国诗歌从《诗经》始就奠定了关心国家民生,怨刺时政现实的批判传统。这些作品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如大雅中的《民劳》、《板》、《荡》、《桑柔》,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曼》、《巧言》《巷伯》等等,反映了西周后期赋税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郦风·墙有茨》、《郦风·相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等,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这些被后世称为“变风”、“变雅”的作品,是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产物。还有一些反映战争徭役的作品,如《唐风·鸨羽》等,都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这些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楚辞》也表现出浓郁的批判色彩。屈原在《离骚》这首杰出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中,揭露楚国朝政的污浊,指斥怀王的昏庸,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之情。继《诗经》、《楚辞》以后,汉代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阿描写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暴露了各种社会矛盾,如《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描写上层生活的豪华奢侈;《妇病行》、《东门行》、《孤儿行》则是来自底层百姓的呻吟呼号;《十五从军征》反映了汉代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孔雀东南飞》则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建安诗歌真实地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蒙受的苦难。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五言《悲愤诗》等诗歌被誉为“实录”。西晋左思《咏史》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写寒士之不平以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抨击门阀世族制度,抒发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李白诗歌甚至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的贤愚不分的最高统治者。更不用说杜甫了,其《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对时事政治、国家兴亡、民生疾苦发表意见,进行讽谕,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白居易的《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大量讽刺批判现实的诗歌,都是针贬时弊的佳作。可以说,历代正直的有良知的诗人,大都关心国家命运,关心百姓疾苦,关心政治,关心现实,用他们的诗笔,勇敢地、及时地揭露批判了历史和现实中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实现对社会公正、理想政治的追求,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这些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的社会公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实现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兴观群怨”说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