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9期 ID: 422045

  

新时期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偏废及匡正

◇ 郑涛 李函玥 杨丽雪

  摘要: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传承历史文化及完善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在西方强势文化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暴露出诸多偏废迹象,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乃至民族的文化传承,应当予以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 语文素养 偏废 匡正
  在中国大步迈向现代化、中国社会以高涨的热情向全球化张开双臂的今天,中国的大学生们却屡屡爆出“说不出”、“不会写”的“语文门”事件。一时间,“语文素养”成了社会广泛热议的高频词汇。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素养”?大学生又为何因此站上风口浪尖呢?
  一、“语文素养”的界定及内涵
  笔者以为语文素养的内涵可概括为以下三个维度的共识:一是知识和能力,包括语言的积累、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能力等;二是过程和方法,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习惯、思维能力等;三是情感和价值观,包括:民族母语情结、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
  二、大学生语文素养偏废之表现、原因及影响
  (一)大学生语文素养偏废之表现
  语文素养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语文素养是个人发展的基本条件。语言文字不仅是他们专业学习的基础,更是其生活与工作中有效表达与接受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遗憾的是当前大学生语文素养整体状况并不理想,其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字基本功差。大学生中不会写通知、请假条、检讨等常见应用文的学生比比皆是。据河南省教育厅一项调查,在“按规定格式写一张请假条”一题的作答中“27%不合格,还有3%的人基本不会写”;关于错别字问题,调查数据显示:“35%的大学生经常写错字,70%的学生对外界错字不敏感”。学生对最常用文体和书面语的掌握情况由此可见一般。
  2 逻辑思维水平低下。从实习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普通话测试通过二乙甚至是二甲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语言逻辑混乱、当众演说能力较差、缺乏应有的语言沟通技能等问题。更有甚者的硕士、博士论文因为前言不搭后语而让导师们在文字修改上耗费精力。这无疑暴露出当前大学生语文逻辑思维水平的低下。
  3 民族母语情结弱化。母语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首要载体和有机部分。当前,大陆高校学生汉语阅读面狭窄,很多学生既不关心国家时政要闻,也不阅读文学经典,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做派。上述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汉语恐将会因国民母语能力的普遍低下而面临退化危险,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国际传播也势必因继承者、传播者语言能力不足和载体衰变而受到严重影响。
  (二)大学生语文素养偏废之原因
  造成当下大学生语文素养偏废的原因有很多,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都难辞其咎:
  1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偏颇
  尽管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但实际情况是,国内中小学阶段语文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升学为目的,大都不重视实际的运用能力,导致课堂教学呆板,学生作文八股模式严重,语言的实用能力偏弱,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更是无从谈起。
  2 大学语文教育的势弱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断了近30年;上世纪80年代,在匡亚明、徐中玉等教育界前辈的倡导下,国内各高校才陆续恢复开设;至今,在不少专业里大学语文都未被定为公共“必修课”。
  3 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失范
  学生从繁重的填鸭式教学和铺天盖地的考试中解脱出来,又离开了家长的监督,在纷繁世界的诱惑面前大部分大学新生难免一时失去方向。一部分学生因为自我管理的失范,成天坐在电脑前,或上网聊天或沉迷游戏,在网络的虚幻世界中,键盘代替了纸笔、表情代替了文字,于是乎,常规母语能力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宅”得多了,语文素养的偏废也就成了情理中事。
  (三)大学生语文素养偏废之影响
  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偏废给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个人而言,语言沟通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大学生融入集体、对接社会的重要手段,两者的下降必然导致学生在人际交往、求职就业上的障碍,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问题和反社会倾向。对社会而言,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传承历史文化和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国民母语能力的下降和母语情感的弱化将毫无疑问地削弱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汉语的国际地位。而这当中,大学生群体的身份特殊性又极易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因而导致负面连锁反应。
  三、大学生语文素养偏废之匡正途径
  终上所述,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偏废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就其匡正,笔者认为,应从学校教育、社会氛围等方面多管齐下。
  (一)改革课堂教学巩固教育阵地
  大学语文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应在课程结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改进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和教学发展需要。
  首先,在课程结构上。应拓宽学生选择的范围,开设写作技能、名著欣赏、文化导读、演讲技能、阅读方法等多种课程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功能性,同时满足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回归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的初衷。
  其次,在课程内容上。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不应是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简单重复,而应着重于体现大学生现实生活、思维特点和未来语文应用的需要,更加注重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语文知识传递。
  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在形式的“共情”当中去寻求内容上的“共鸣”。要像于丹讲《论语》、易中天讲《三国演义》那样,将精深的文本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最后,在学习评价上。摈弃中小学“背诵式记忆”考核方式,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作用,通过专题阅读、研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训练、培养并根据学生的全程表现而非作业或考试做出评价。
  (二)革新社会理念打造优势平台
  表面上,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偏废是受到社会上“重外语,轻汉语”倾向的影响,究其根源,乃是西方强势文化冲击的产物。要扭转这种局面,除了政府要加强宣传引导外,每个社会成员都要珍惜、爱护、尊重我们的母语,以实际行动提升汉语的社会地位。

新时期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偏废及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