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激情陶,台式、情境切入式、故事吸引式、悬念唤起式、温固求新式、预习启发式是几种常见的导语类型,在运用中应遵循新颖、有趣、创新性原则,形象、生动、启迪性原则,据实、灵活、多变性等原则。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语类型 导语设计原则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其学好知识的推动力。而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恰恰起到了这一作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能够起到承上启下、开宗明义、引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进入情境等多项作用。因此,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的学识、智慧、表达、情感的综合体现。尤其是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更体现了这一点,其巧妙的设计和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可谓是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一个设计严谨、运用巧妙的导语,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又引人入胜的作用。许多成功的语文课都离不开出色的导语,导语是一堂课的“引子”或“序幕”,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语文教学艺术性的具体体现。下面联系教学实践,就常见的导语类型和设计导语的原则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几种常见的导语类型
1 激情陶冶式。语文教育是情感的教育,教材中的选文是极富情感的,导语设计得当,可使学生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也就是说,教学要通过“言”和“声”,显情感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余光中的《乡愁》时,让学生听罗大佑的《乡愁四韵》;讲《孔雀东南飞》时可以放小提琴曲《梁祝》。悠扬的旋律,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让学生迅速进入到诗人的情感中去,达到教学的目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善于批文入情,以情动人,用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沟通彼此的心灵。
2 情境切入式。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充分利用学生已获得的感性知识,教师可以用文学语言描绘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饱含深情,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笔下北国之秋的悲凉之美,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有位教师这样设计导语:“秋天是个神秘的季节,没有春的妩媚,没有夏的热情,没有冬的凝重,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清丽女子,随落叶而至,随飞雪而归。有天高地广,金风送爽的心旷神怡,也有北雁南飞,霜风凄紧的萧索悲凉。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伤别,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有人独上西楼,萧索寒秋,只见残月如钩,梧桐深院,秋夜里,李后主读到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那么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让我们进入作品尽情品味吧。”这样导入,不仅将文章的重点渗透给学生,而且还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使之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状态,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之中。
3 故事吸引式。借助名人故事,或有典故可引的一些作品中与课文、作者有关的情节,导入新课。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最为集中的,导语作为过渡,有时可以欲擒故纵。用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如讲故事,这样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谐有序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教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一课时,就以作者的一个趣闻故事入题:“有一次,马克·吐温在报上写文章,骂有些国会议员是狗娘养的。议员们看后很愤然,纷纷上门指责,强烈要求登报更改。马克·吐温因此发表了一则郑重声明:由于前面文章带来的种种麻烦,特别声明有些国会议员不是狗娘养的。”学生们听后哄堂大笑,在笑声中体会到了马克·吐温高明的讽刺艺术,深刻地认识到美国国会议员的虚伪嘴脸,这正是课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4 悬念唤起式。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扣人心弦的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布疑设悬,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激发其好奇心,唤起其求知欲。例如在教授《背影》时,有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有人请你们给他照张像,大家觉得应该摄下他的正面、侧面还是背面呢?(学生回答:当然是照正面了!)大家的想法为众多摄影师所认同,并经常采用。其实,许多作家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也像大家这样常作正面描写。可是,现代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朱自清先生在给父爱“定格”时,却别具匠心地“摄下”了他父亲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几十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令许多人泪湿衣衫。那是作者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到的背影呢?作者又是怎样描画这个背影的呢?让我们在学习《背影》这篇散文的过程中去解答这些问题吧!这一导语既简单,又实用,欲擒故纵,声东击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温故求新式。语文课的很多课文之间,在题材、思想内容,或者在写作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这是在讲授《(物种起源)导言》时的导语:“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那里恩格斯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的我们,更应该去了解这一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理论。”这样导入,就会引起学生对生物进化理论的兴趣,同时意识到这一理论的重要性。
6 预习启发式。以检查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导入新课。这些预习作业可以是读课文,也可以是学生字,也可以是做习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中产生的疑问,有目的地学习新知识。在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导语如下:有一部书,鲁迅先生曾经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予以高度评价,它就是——《史记》。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预习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部书及其作者情况。这样,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提高了课上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设计导语的几个原则
1 新颖、有趣、创新性原则。导语的功能之一在“激趣”。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要体现一个“新”字,讲究一个“活”字,只有这样,语文教学导语才能常用常新,并给语文教学注入无穷的活力。如于漪老师在教读《岳阳楼记》时是这样导入的:《岳阳楼记》不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情操给后人以深深的启迪,而且对洞庭景色的描绘,也是景物描写中的一绝。“朝晖夕阴”的万千气象,“淫雨霏霏”的阴风浊浪,“春和景明”的上下天光,把巴陵胜状刻画得有声有色,如在眼前。然而,你们是否想到:据一种说法,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也没有登过岳阳楼,笔下所描绘的巴陵胜状,非亲眼所“观”,而是虚拟的。既是虚拟的,为何又写得如此逼真,叫人拍案叫绝呢?如此新颖、有趣的导语,极富有感染力,又会使学生因“前所未闻”而倍感“新奇”,因“新奇”而产生兴趣。
2 形象、生动、启迪性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以达到扣人心弦的目的。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学生又具有想象丰富、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创造愉快的情景,营造活泼的氛围,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
3 据实、灵活、多变性原则。对于导入新课的各种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内容、占有充足材料,经过筛选、提炼、整理的基础上,依据实际需要,要以学情为基础,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同时要以文本为依据还要以目标的达成为目的。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设疑,要留有思考余地,能引起深思,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深浅适中。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堂课如果能有一个艺术的开头,匠心独运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阅读的兴趣,从而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进而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以点燃语文课堂的教学激情。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可见,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