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手段渐渐渗透到教育,给教育带来了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伴随着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新教育模式的出现,微课(Microlecture)也渐渐成风,一些学科纷纷试水。一部分语文人也不甘寂寞,语文微课设计成了语文教学新的追求。语文毕竟是语文,整体感悟是学习的主流,面对碎片化的微课,是拒绝,还是吸纳?成为当下语文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语文系以语言为表征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倘能将微演讲、微陈述、微小教学片断以视频、音频的形式记录并呈现出来,协助师生完成教与学的任务,也未尝不是一件可行的事情。况且,网络时代,语文教学完全拒绝新技术新平台的运用,不但难以成行,也完全没有必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微内容,微学习,短小、讲核心、搭配作业、有活动设计、提供材料的微课设计就非常有必要了。本文基于苏版语文必修教材的散文篇幅,谈谈语文教学之微课设计的需求。
一、一课一得的需求。
一些文本在整体感知与熏陶之后,需要教师把文本精致化的内容点染出来,简约的课堂不贪多求滥,一课一得足矣。我们把玩《江南的冬景》,扑面而来的是江南冬景的温情与喜悦。文本以文字入画,以迷人入境,需要感悟的地方当然不止一处,但作为教师,需要点拨学生抓住文本的关节处,那就是文章所展示的画面与洋溢出来的画意。围绕这个点设计微课《<江南的冬景>之画面与画意》,画面之多形态(粗笔勾勒、精笔细描)与多层次(微雨寒村图,层层舒展,美丽多姿);画意由迷人到人迷,先迷作者,再迷读者,读者沿着美丽的文字之路径踱步,赏析迷人的江南冬景,自会人人着迷。我想学生在领悟文本内涵与作者的情怀之后,再通过微课形式重点把玩文本的画面与画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二、学理解剖的需求。
很多语文人都有慨叹:语文难教!难在哪里?语文老师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语文的专业化要复杂于其他学科,因为语文是一切学科之母!任何学科都得借助于语言才能运作。所以,要说语文学科难,难就难在其内容的包容性。语文教材之包罗万象,一些文本必然涉及到文化、科学等概念,学习文本,须先弄清楚文本的概念,这自然需要与其他学科互动合作。但是,倘若语文课堂的主体定位在讲明白这些文化科学概念,那语文课就失去语文的本真,去种别人的田了。改变这一现象的最好办法就是设计微课。譬如,基于文化视角而言,学习《金岳霖先生》,绕不过去的是西南联大、林徽因恋情等背景知识。文本中有一段非常简约而深情的文字: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经查证,其时为1984年,林徽因死于1955年。此时,林徽因已死29年了,金岳霖已90岁高龄,也正是在这一年,金岳霖先生与世长辞,可见,金岳霖先生对林徽因的那份感情,真可谓是至死不渝。有的老师把这些背景知识拿到课堂上来讲,必然会花费很多时间,课堂的结构很可能变得不合理,因为过多的历史故事,语文课变成了历史课了。倘若做成微课形式,让学生课后学习,岂不是两全其美?类似的还有《像山那样思考》,不过是基于科学视角而言,教师设计出生态平衡的科学知识微课给学生课后学习,这样才能帮助与指导学生正确进行生态与文明冲突的思辨。
三、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无论是传统因材施教的理念,还是信息化时代的教学需求,微课都可以发挥其特有的教学效能,实现班级授课制下的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境界是在恰当的时空下,学习内容给适合的人,微课能做到这一点。散文教学主要是把玩散文之情、景、理、趣、雅,但是,班级、组别、个体之不同,必然造成学情上的差异,这一差异又不能完成整体的学习进程,否则,教学计划会被打乱。怎么办?微课来调节。以《荷塘月色》为例,就文科生而言,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外,还需要延伸阅读,这个任务就可以交给微课,需要教师集纳与提炼余光中等学者对于《荷塘月色》的评价,然后再找一篇余光中先生的文章,如《听听那冷雨》,基于散文语言之雅,探究两篇散文之言语差异与审美趣味。
四、专题学习提升的需求。
苏版教材以专题为板块,同一专题不同文本的重点或难点自然有差异,但是,基于同一专题的不同的文本,既然能放在一起,编者肯定有其恰当的理由。专题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应该选择一些专题作为学习的样例,探究同一专题不同文本之共性。以苏版必修1“月是故乡明”专题为例。经过研究发现,专题统领下的五篇散文,虽然国别不同,主旨差异,但都与一个现象相关,那就是“离家”!《想北平》是因为离家而想;《我心归去》是因为离家而归;《肖邦故园》是因为离家的肖邦,心脏运回故土,彰显热爱故土的情怀,而使得其故园具有精神价值;《前方》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在路上就是离开家了;《今生今世的证据》正是漂泊在外,离家久远,才有了根的寻找。这样分析之后,微课设计的思路也就出来了:文化视角下的“离家”情结与反思。这样的微课对于提升专题学习高度非常有价值:基于文本,实现了教者、学者、编者的多重对话。
五、试题讲评的需求。
散文阅读训练是高考重头戏之一,打开历届高考试卷,统计一下现代文阅读,肯定是散文阅读测试为最。基于此,散文不能光阅读不训练,这自然牵涉到散文阅读训练的讲评问题了。坦诚地讲,散文阅读训练,乃至整个语文训练的试卷讲评课,适如鸡肋:不讲不行,讲而无趣,很难得到学生共鸣。不过,用微课就不一样了,每次考试之后,备课组集体研讨,挑出年级共性的差错点,合作制作微课。老师再针对班级的共性,自己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相关微课,这样,试卷讲评课就变成了微课的组合课堂。这不单单是课堂形式改变,也是教学理念的变化,从围绕试卷讲评转变为围绕学生备课与上课。
这么看来,语文教学不是需求不需求微课的问题,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吸纳与运用微课帮助语文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了。联系课堂实践,语文教学的微课设计主要从下列几个维度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