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第6期 ID: 402372

  

诗歌鉴赏要找准着点

◇ 林胭

   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有关诗歌的基础知识、阅读经验并在自我阅读过程中会习得一些基本的诗歌解读方法,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还把学生放在“零”起点或不能跟进较为专业的解读技术和鉴赏策略,那么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将很难提高,甚至可能永远停留于原始阶段。所以,作为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考试要求,在复习阶段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方向,这样才能收到高效的复习效果。
   王荣生教授认为,基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状况,从语文教师的指导行为看,“文学鉴赏教学”有三种:引(引起)学生欣赏,带(带领)学生欣赏,教(教练)学生欣赏。“引学生欣赏”,指语文老师要用种种办法,招引学生自愿地“走近文本”,“走近经典”。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难以进入的作品。这种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广泛运用。就命题者选择要求而言,学生难以进入的诗词作品一般不会列入初中生命题范围。“带学生欣赏”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学生能读,但却难以看出它的好处来的作品。“教学生欣赏”是指语文老师要像教练一样,指点学生应该看作品的什么地方,应该怎样看,应该看出哪些东西来,即“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王荣生语)而不至于抓瞎。
   所以本文要谈的就是基于学生平时的课堂积累,通过学习王荣生教授的教学理论,在平时的课堂上尤其是复习阶段的课堂实践,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题的解答能力。
   一.引入“3W”,指点学生鉴赏方向
   师:面对一首诗歌,平常是怎么读的?
   生:(生笑)就大声朗读呗!
   师:(也笑)不错,大声朗读是一种不错的方法。那么,谁能说一说在读的过程中会特别留意些什么呢?
   生:我会关注诗题,因为诗的题目会告诉我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还会关注作者,有些诗人会有一些明显的风格特征,比如李白的浪漫和杜甫的写实。
   生:我也会看看下面的注释,注释里有时会有丰富的内容。
   生:考试的时候,我还会看看下面设置的题目,有些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师:果然是经过训练的。当然,“诗言志”我们所做的这一切目的就是想知道作者在这首诗里写了什么,想要抒发什么感情。师投影:
   《浙江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②考试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评析文中人物或主旨。
   3、理解浅易古诗词的内容。
   4、3W:what/how/why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PPT上“3W”意思吗?
   生:(或沉思或议论)老师,是不是“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意思?
   师:聪明!老师将借用的这三个英语单词称之“3W”也叫“三维”,来帮助我们鉴赏古诗词。“三维”即指三个维度,就是指“写了什么” “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这三个维度恰好对应《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内容。同学们看看能否找到这种对应?
   生:“写了什么”对应“文学作品的形象”“文章的思想内容”,“怎么写”对应“语言和表达技巧”,“为什么写”对应着“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观点”。
   师:这个同学太棒了!其实,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从这三个维度去解读,这样能避免我们在阅读诗文时茫然无措,文学欣赏才能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品味其精妙之处,也能顺利应对考试。
   画外音:“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是师生在语文课上使用频率很高的词眼。在这里,笔者借用英语中的单词然后将其简单总称为“3W”,方便了教学也方便学生记忆。而这也对应语文中常讲的三维。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表述起来也比较顺口,提高了课堂推进的速度,效果很好。
   二.借助“3W”,带领学生深度鉴赏
   下面我们来实战演习一番:(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大家根据刚才所学知识,尝试赏析这首诗。
   生:从“戍鼓”、“寄书”、“休兵”等字眼看出这是边塞。加上一句“月是故乡明”我感觉应是边关的月夜,诗人想念家人。
   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赏析呢?
   生:“写了什么”。
   生:看到“月是故乡明”一句我想到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到了“海上生明月”。我也觉得这首诗写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我是从“怎么写”角度来赏析的。
   师:做得很好,能尝试用学过的诗句来帮助理解鉴赏是一种聪明的做法,你这种方法也叫“以诗解诗”。
   生:从“寄书长不达”我想到了杜甫的另外一句诗“家书抵万金”。那首《春望》讲的就是战争给国家人民和诗人带来的深重灾难,我觉得这首诗似乎有同样的意味。我想我这是从“为什么写”的角度来赏析的。
   画外音:从这个环节的教学实际效果来看,同学们借助“3W”这根拐棍,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抓意象尤其抓一些特殊意象来帮助理解诗歌内容。比如,“月”前文已展示,还比如“雁”,有同学提到它是一种候鸟,定期往返于南北方,很多诗人往往会通过大雁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老师课堂上可以适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和积累。如:孟浩然的“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反思这个环节,其实学生已经把他阅读诗歌时整个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了,这种思维过程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和运用适合诗歌鉴赏的方法,一步步走近诗歌,品味诗歌。
   三.活用“3W”,尝试解答诗歌鉴赏题
  螺川①早发
  【明】王猷定

诗歌鉴赏要找准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