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第6期 ID: 402363

  

将微元素融入写作教学

◇ 胡卓拉 冯晨辰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微感动……“微”事物如雨后春笋正悄悄进入我们的生活,一不留神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无“微”不至的“微时代”。一个微时代的信息交流正在膨胀,短小精练的写作能力也备受推崇,我们的写作教学当然不能无视社会的变化,应该抓住契机,与时俱进。长篇大论是一种需要,短篇小议也是一种需要,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在一个快节奏的大环境里,语言的短小精练更贴近实际应用。那么,如何将诸多的“微元素”融入写作教学呢?
   一、引导学生关注“微生活”,唤醒“微情感”
   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大抵不外乎“无材料”,“无话可说”之类。有人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根本在于学生没有生活,这是片面认识,其实生活人人都有,写作的材料也人人都有,问题是很多人视而不见或见而不思。学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微情感是一种抽象的理念,其产生必需以具体而微的生活为根基,引导学生关注“微生活”的小镜头,表达“微情感”。例如,同学给你的一次微笑、一声轻语,甚至是一个转身,看似平常的小动作、小表情,却能体会出丰富的含义,折射出细腻的感情。
   以下是学生捕捉到的几个“微生活”小镜头,传递出与高大上无关的“微情感”。
   镜头一:一般听话又重视学习的学生,老师下一道“催命符”,他就赶紧跑去办公室听命;而他,也就只有他,牵着时间,与它在教室散步。(金丹晶)
   镜头二:一转头,看见一只蜘蛛,黑乎乎的,呆在一张两棵树之间的网上。没有妻儿,大概是个老光棍,好大好大的一只。它背对着我的脸,肚子好像就有我鼻尖那么大,有可能是跟我的瞳仁一般大。总之,顷刻间,一片黑色占领了我的脑子。(王凡)
   镜头三:我住在乡村,村中的狗没什么教养,随地大小便。一天,走在放学路上,一个男的向我迎面走来,时不时地停住脚步,用右手扳起右脚底,好像在查看什么。走到一堵墙下,他立住,左手扶墙,身子左侧,然后将整个身子靠在墙上,掏出餐巾纸,擦拭右脚底。我正纳闷,突然看见了前面路上的一坨粑粑,上面还有脚印呢!我略有所悟,“扑哧”一下笑出了声。原来此人交了“狗屎运”。(鲍黎哲)
   这三个镜头来自原味生活,篇幅短小,用语活泼,细读也有一份属于初中生独有的谐趣。它不需要雕琢,不需要刻意地去迎合老师的口味,不需要去挖掘有多深的内涵,非常真实地再现了某一瞬间的撞见。镜头一妙在“牵着时间”在教室里“散步”一句,我们从学生的描写中看见一个懒惰又不惧怕老师的学生接到老师传唤时的情态。镜头二我们看见一个富有灵气的孩子用“物我同一”的思维去观照世界里的一只蜘蛛。镜头三读后令人忍俊不禁,该学生用细致地动作描写还原“狗屎运”的字面义,赋予幽默之意。
   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忠实自己的心灵和生活,交给学生打开作文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教师只有将生活这颗绿色种子植入学生思想底部,它才能迸发出思维的绿芽,激发学生体内自然的、最本真的、活力的东西,也只有这种前提下的表达才是真诚的、活生生的文章。
   二、引导学生进行“微阅读”,服务“微写作”
   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未因减负课改的呼吁而有所减轻,更多的学生宁可在题海沉浮,也不愿或不可能挤出整块的时间去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以“微”的形式进行阅读。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每天能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见缝插针地“微阅读”。或在父母接送的路上,花几分钟时间读一篇千字文,做到心有所悟;或在课间晨跑回来的时候,享受“动如脱兔”后“静如处子”的阅读时光;或在理科解题头昏脑涨的时候,抽出一本好书阅读,文理交叉学习,开慧启智,颐养性情。笔者从初一开始,安排每一节语文课前的五分钟给学生进行“微阅读”活动。
   更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微阅读”中要有“微写作”的意识。阅读的功用是多方面的,其中阅读为写作服务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中学生的阅读尤其如此。有些学生读了很多书,但脑子里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写不出一句话来。老师告诉学生,阅读不该只是消遣,而是关注和学习作者言语表达的智慧,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表达技巧,进行有意识地模仿。当然,教师在课堂上作出示范,要善用教材,攫取教材的某一个写作技巧和特色,如《济南的冬天》中比拟手法,《阿长与山海经》的先抑后扬、《背影》四次点题法……引导学生领会并试着去模仿,力求做到一课一得或多课一得。比如前不久笔者教完《五柳先生传》后,根据学生已经接触文言文近两年的学情,要求学生模仿此文为自己作一篇文言小传。以下是两位学生的文言小传:
  静佳传
   甬城有一女,年方十四。出生时,父母愿其娴静美好,又因佳有美好之意,便赐名为静佳。此女果真闲静少言,唯有与密友处时稍显活泼。此女好读书,喜逐字深究;每有新论,便眉目含笑一整日。亲旧知其如此,常贻书以观。初不愿收,继而收下,便手不释卷。其母常忧其眼,诫其不可多读。但此女每一触书便往往逾矩。母怒而不忍责,屡屡劝诫,但收效甚微。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料必此女定是溺于此屋,至于颜如玉,便不得而知。(徐静佳)
  曹公传
   先生乃徽州人士也,姓方,名师,字轩,因颇敬东汉曹孟德,故自号曹公焉。此公机敏,好读书,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手不释卷。性好玩,喜游山水。其祖居于黄山之地,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美称。每醉于美景,遂著文章。今居甬城,屋虽简陋,但不改其乐,短褐穿结,晏如也,贤哉!常博弈于他人,颇示己志。知进退,赢得失。赞曰:《观沧海》有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博弈著文,以乐其志。悠闲自在,安然自得。(方师睿)
   当批阅学生文言小传时,发现学生的文言迁移能力远远超过教师所料,在这两篇小传中,我们发现学生能自主研究词法、句法,在写作中他们会去思考和灵活运用文言语法,尽可能做到表情达意,刷新了我们对学生的文言阅读常用死记硬背的应试复习策略。    三、教师批阅反馈“微时间”,关注“微进步”
   目前作文教学普遍都是大作文,时间上、操作上都是有问题的。如果是“微写作”,学生不畏惧,轻轻松松十来分钟就写完,老师也不会产生改大作文时愚公移山般的累苦之感。抱着轻松的心情、欣赏的眼光,利用边角的“微时间”批改“微作文”,每一篇二百字左右,批改起来,短短一分钟就可以改完,以发现作文中的妙句佳词为主要目标,并能在学生的写作体验处于鲜活状态做到及时反馈。如在早读课上赏读学生的“微作文”,关注闪光点,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微作文”,寻找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某一个词用得好。慢慢地,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写作水平就上去了。曾经对所任教的学生做过问卷调查,约有70%的学生宁可喜欢每周写三篇二百字左右“微作文”,也不愿写一周一篇六百字左右的大作文。
   关注学生的“微进步”,就是要让学生体验进步的喜悦。作文水平,客观上存在个体差异,不要用统一标准评价学生,要用因人而异的评价方式来进行。评价的标准是:只要学生比以前的作文有进步,就给予充分鼓励,让他体验到进步的喜悦。班里有几个学生,在小学就不喜欢读语文,尤其不喜欢写作文。每次遇到考试,搔腮挠耳,磕磕绊绊,临近交卷,作文只写一半,语文检测要拿优秀分,几乎是不可能的。到了中学后,依旧是这种状态,老师多次面批指导大作文,效果甚微。转为“微写作”训练,他们放下心理负担,自由书写,捕捉生活中的小镜头,居然能写出充满灵气的文字,见以下两篇写作困难户的“微作文”。
  目 光
   一回到家,妈妈就盯上我:“是不是又买垃圾食品?”她的鼻子凑近我的嘴巴,像敏捷的山猫,嗅到了她的猎物。我支支吾吾地说:“没……没有……”她继续盯着我看,她的眼睛如黑豹的黑瞳,射出数十道寒光,向我投过来,令我无法躲闪,进退维谷,似乎前方是匕首林立,后方是万丈深渊。(王子龙)
  自画像
   我的头特别大,故人送绰号“大头黄鱼”。
   我的头发特硬,如刺猬身上的刺;我的眼珠很大,一旦圆睁,就会射出一道又一道的光束。我的耳朵如同两把小蒲扇。我的嘴能说会道,常常给别人带去不幸,就如“乌鸦嘴”。我的手臂如挖掘机的机械臂,常在课桌里刨个不停。(傅冬旭)
   这两篇微作文是在学习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后,模仿第一段以物作喻的写法写的。学生临摹大师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模仿中要有创新。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微进步”,给学生展示和被认可的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宣读,编入班级优秀“微作文”选集。这两个原来怕写作文的学生由此得到激励,写作的信心和兴趣大增,写作能力日益提高。教师还应教会学生像大师一样思考,只要对生活的态度不粉饰、不矫情,坦诚地去表现、体味、感悟、剖析生活,特别是自己最熟悉和最有兴趣表现的生活,然后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的观察思考整理写下来。看、想、写,往复运动,盘旋上升,久而久之,就既有生活又有思想了。
   将“微元素”融入写作教学,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给了学生积累和创作的一个良好机会。2014年高考,北京已经将类似“微写作”方式的题编入试卷,这给我们初中作文教学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利用“微作文”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写作基本功训练。
   胡卓拉,冯晨辰,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宁波。

将微元素融入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