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很多专家都对此文做过深究。在近期开展的课堂竞赛活动中,我选择了执教《背影》。我为什么要做出这个决定呢?这与我的生活阅历有关。我上有八十多岁的父亲,下有一双儿女,为人子,为人父,我年近五十,在茫茫人海中混了几十年,对男人这个社会角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我自认为有能力上好这篇课文。我了解我的学生,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九零后的学生,又是实验中学——城区初中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怀中的宝贝。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很多孩子娇生惯养,再加上孩子处于十三四岁年纪,不能理解父亲很正常。
父亲是男人,就应该养家糊口,就应该提高家庭幸福指数,就应该吃尽天下苦,而且不能把这种苦说出来。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有苦不能说,男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累,男人也需要关怀,父亲不是我们一生都去索取的人,也应该值得我们去理解、去关怀、去爱戴、去感谢的人。正因为这样,我选择了执教《背影》,并且确定了这样的目标:这篇文章为什么让你感动,我们应该如何善待父亲。
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上课时,让学生听《父亲》这首歌,设计导语:是啊,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我们应该感谢父亲。父亲是大山,让我们有依靠,父亲是大树,让我们有保护伞,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让我们安定衣食无忧。其实父亲也是一个值得我们理解、值得我们爱的人。今天,我们一起透过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博大无私、无微不至的父爱。朱自清的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今天能感动我们吗?请听录音,说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被感动了。在后面的时间里,学生读课文,思考,然后在班上交流。
很多学生都找到了望父买橘这个细节,我让他们反复读这个细节,说出为什么让你感动,学生说父亲年纪大了,又是一个胖子,月台又是那样高,爬起来费力。为了儿子,心甘情愿。“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而且买来之后,“他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大衣上,”一个也没有留,他并没有因此抱怨他的吃苦受累,“他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反而觉得为儿子做事,为尽到父亲的责任而自豪、高兴。爱子之心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有的学生找到了父亲送儿子去车站的背影让人感动。我们再读这一部分,感受到父亲处于自己失业、祖母去世的双重灾祸下,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面临生存危机,儿女尚要扶养,供他们读书的难处,他在谋事与送行之间犹豫再三,最终决定自己亲自送儿子去车站,把儿子的路途安全看得更重要。爱子之情,真是情深似海。朱自清写出父亲身处逆境时的艰辛和不易,更能彰显父爱的可贵。
后来学生又找到其它感人之处。我说,父亲有很多地方让我们感动,父亲的爱深深地感动了朱自清,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么朱自清的父亲读了本文,又会有什么表现呢?请看屏幕。
同学们想想我们的父亲,容易吗?我讲述我自己的父亲,在我从小至今,父亲对我的关爱,尤其是我高考失败后他对我的鼓励;我也讲了这几十年以来我对父亲的心理变化,我也忏悔我对父亲的不敬,作为儿子在父亲面前自以为是是不对的。现在我的父亲年事已高,我愿意竭力尽孝道,让他晚年幸福。同学们,讲讲自己的父亲,你打算如何对待自己的父亲呢?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父亲,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烁。
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诵读“父亲的赞歌”。(屏幕)
父亲是这么爱我们,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我们铭记父爱,将感恩之心化为行动。师生一起唱《感恩的心》,本节课在歌声中结束。师生感动的心却没有就此结束。课后老师们对我这节课评价很高。尤其是情感教学处理得好,催人泪下。我对本节课做了反思。认为以下几点做得好:
一是对教材大胆地取舍,突出重点。
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理解父亲,感恩父亲。
三是教学流程自然,水到渠成,在歌声中开始,在歌声中结束,首尾照应,贯穿整节课的是一个情字,以情动人,以情服人,以情激人。情感在品读中得以升华。
四是紧紧扣住读书,以读推动教学流程。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提升。
汤建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