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第6期 ID: 402389

  

唐宋诗词与人格塑造

◇ 赖玉芹 姜广锦

  唐宋古典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折射出古人的智慧与浪漫情怀,还留给我们后人吟咏不尽的种种滋味,可以说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书写了厚重的篇章,值得每个中学生拜读学习。
  诗词,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广大的生命力和辐射力,都源于承载了维护世道人心的重要作用,具有超越时空的教化之功。唐宋时代应该说是诗歌的鼎盛时期,其诗歌意蕴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唐宋诗人描写山川美景,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有的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无垠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操;有的厌弃官场黑暗,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这些诗歌无疑都可对中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巨大的作用。
  一、可以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李白,一代诗仙,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暂且不管是不是真的去弄舟,反正它给自己在落难江湖后设计了一条最洒脱的退路。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豪放词派的代表者。命运的多舛不仅没有打败他,反而铸就了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在苏轼的诗词中窥见一二。其《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满腔热血,让我们领略了他的洒脱、不羁。苏词素以阳刚之气而著称,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词人的生活背景去感悟他的精神风貌,可以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学习词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苏轼词《水调歌头》中脍炙人口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赏析时,学生查阅资料可以明白苏轼在自己被贬、与弟久散的双重打击下,却依然能够豁达、乐观,这是何等的积极与顽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当时苏轼因“乌台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此外,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学生通过对这些诗词的深思与感悟能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对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大有裨益。在一次次背诵古典诗歌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可以铸就坚韧的意志
  唐宋边塞诗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述来批判古代战争的残酷,以及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边塞诗又从另一方面突出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下奋勇杀敌,以坚韧的意志来克服战争的种种艰辛。这类诗歌所展现出来的民族气概与坚韧意志正是当代中学生所缺失的,通过师生间对边塞诗的共同解读,有利于铸就中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展现了战士戍边的气概和壮志殉国的豪情,《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道出了将士们顽强的意志力,不到功成不归家,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耐力正是当下中学生所缺失的。王维在《少年行》其二中豪迈的写道,“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纵使人人知道边塞生活艰辛,但将士仍然坚定的戍守边疆,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非常值得现在的中学生学习。高适《燕歌行》中有“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李白更在《塞下曲》中喊出“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些诗句鲜明的道出了为国奋勇杀敌的荣誉感,以及在艰难条件下的坚韧意志。
  边塞诗独具的矛盾冲突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能够激发其勇往直前的刚毅性格,又引导其热爱祖国、崇尚和平的情怀。边塞诗是有灵魂的,它承载了诗人的人格,其悲壮与震撼力必将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生人格的塑造上起到引导与扶正的作用。热血沸腾的读后感,有利于锻造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三、可以丰富生活情趣
  中国唐宋诗歌之所以能够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并具有不可替代的顽强生命力,是因为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诗人寓情于诗词,借物抒情,诗词体现了丰富的生活情趣。
  古人有许多写生活情趣的诗词,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中写道“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将小儿卧溪剥莲蓬的神态写得惟妙惟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色调明丽,意境和谐,从中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情投入以及对美好生活情趣的热爱;陆游在《闲中偶题》中以“花底清歌春载酒,江边明月夜投竿”两句为我们勾画了春日品酒、夜间垂钓的闲适生活场景。谈到生活情趣,有一个词人是一定绕不过的,他就是北宋词人苏轼。苏轼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对身边的细微之物和情感有着美好而独特的情感体验,他的诗词中有许多对日常生活情趣的体现。如《阮郎归·初夏》中“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苏轼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美妙的夏日生活美景,抚琴、下棋、昼眠、嬉水,传达出词人风雅悠闲的生活情趣。
  虽然那个时代离我们非常遥远了,但这些优秀诗人所描摹的生活意境、生活情趣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描摹的蓝本,特别是对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不妨放慢脚步跟着古人一起体验生活中的小情趣,陶冶情操。
  四、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中学生的培养讲究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先成人,再成才,道德品质的好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一直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古代文人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对高尚道德品质的推崇在他们的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唐宋诗词,可以说颂扬道德品质、体现个人志向的名句不胜枚举: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流传至今,晶莹如冰的心藏于内,高洁如玉壶之形现于外,比喻为人内外纯洁,品质高尚;苏轼《赠刘景文》中写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有这样一句“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王安石在《商鞅》中写出“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赞叹商鞅重承诺、讲诚信。唐宋诗词涉及到个人道德品质的方方面面,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这些诗词所展现的诗人崇高的人格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进行诗词鉴赏时,教师不仅要翻译解释诗词的字面意思,更要向学生传达诗词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品性。这些诗词就像一面镜子,学生在学习时就如同照镜子,可以审视自己的不足,找出身上的缺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五、有助于培养丰富的情感
  好的诗词之所以能流传千年,经久不衰,除了其本身语句的优美外,更是因为诗词蕴含了丰富的感情,这些感情既有爱情、亲情,也有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爱国之情。每当吟咏唱诵时,仿佛被作者带入了另一个世界,和作者一起感受那些悲欢离合。
  提到爱情诗,秦观的《鹊桥仙》独具风采,秦观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正是来源于王维客居异乡时强烈的思乡感情。人生有一志同道合的知己是非常难得的,朋友之情也是古诗词中一个常见的题材,而说到友情,很多人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就是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友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有多深呢?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自然而又情真。忠君报国是许多深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士人一生的理想与追求,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一个年老体衰的老人卧病在床,却仍不自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学生可以在背诵和思考中深知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学习领悟这些情感丰沛的诗词,徜徉于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里,就像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不仅可以与作者心意相通,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授唐宋诗词是塑造中学生人格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学习领悟诗词,从中体味许多人生道理,进而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
  赖玉芹,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教师;姜广锦,武汉市英格中学教师。

唐宋诗词与人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