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第6期 ID: 402390

  

探寻课文中的结构之美

◇ 杨惠根

   文章之美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领略到:1.内容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文章的结构思路(含行文线索);3.表现手法;4.语言。在这四个方面中,我认为“文章的结构思路”最能体现作者“灵光”的闪现,那谋篇布局之巧,那独到的匠心,仿佛一曲曲动人的旋律贯穿着全文,引领文章从序曲走向高潮再到尾声,那“曲线”之美诱人心醉!这里,我将用“教学手记”的形式,把人教版语文初中三年六册书中我领略到的“文章结构之美”,和我的同行及学生们共同分享,也期待激起我的同行及学生们的应和,把你们领略到的“文章结构之美”与我共同分享!
   我们先来领略七年级上册第11课朱自清《春》的结构之美。
   全文共10小节,第1小节先总写春天,表达一种“盼春”之情,2~7小节分写“绘春”,最后8~10再总写,表达一种“赞春”之情,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这是文章的整体结构。(《教师教学用书》上已有)
   细节上,参考资料上没有的“文章结构之美”,更能带给我们一种发现的“独得之乐”,这种情绪体验大家也都有过。并且,这种情绪体验,如果既有老师的又有学生的,是一种师生相互激发出来的,那种课堂上即时产生的愉悦情绪,真的是让人“如沐春风”啊!
   比如2~7小节“绘春”之于全文是分写,但第2小节之于3~7小节又是总写,是总绘,用“山水”来代表天地间的一切景物,正如古人用“山水画”代表景物绘画一样——也就是说全文来看有总分,局部上也有总分。
   别急,这时有学生说了,“老师,这局部的总分中还有总分——您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一句是总写,‘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一句是分写!”仔细琢磨,可不是吗?“一切”是“总”,“山、水、太阳”是“分”。这真是“总分”中套“总分”再套“总分”!而这由粗到细的发现过程,真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婉婉转转,悠悠扬扬,令人陶醉!
   “春”是如此美妙,那么“夏”的感觉呢?
   梁衡的《夏感》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语言文白相间,自然明快,既有书卷文气,又有刚性大气。最妙的是结构上的“S”形安排,让文思的流动,似一首乐曲,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节奏之美。
   首段仅一句“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紧张、热烈、急促”三个词概括了夏天的特点,领起下文。
   妙的是,接下来写的不是夏天“紧张”的特点,夏天“紧张”的特点作者在第四段里才描写到——“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第四段的开头一句显而易见!那么二、三段是不是分别描写了夏天“热烈、急促”的特点?
   阅读到了这里,我们的课堂有了短暂的停滞!
   我稍加点拨:二、三段怎么可能不是描写夏天“紧张、热烈”的特点?尤其第一段是总领全文的句子,而第四段又照应了其中的一个特点——“紧张”!一个优秀的作者写文章会这么没有章法——开头是明显的总领段,而后文却不再关照?——这不是理解上的机械僵化,而是一个优秀的作者和一个不那么笨的读者之间应有的沟通!
   倒回到第三段,“春之色……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这些描写毫无疑问证明了“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是“高粱、玉米、瓜秧”等事物生命“热烈”的标志,充分体现了夏天“热烈”的特点!
   同学们在老师点拨下找到的一个个具有说服力的细节给了他们自己以信心!
   那么再往回倒,倒回第二节呢?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林带上的淡淡绿烟”,“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何其迅速!”“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用“汽车”、“舰船”这些喻体不正是让读者感受到夏天的到来是何其迅速?这些细节不都证明了第二段是描写了夏天“急促”的特点吗?
   这时,同学们一个个慷慨激昂,为自己具有发现“新大陆”的能力而兴奋!
   不急!再回头把全文五段整体联系起来看:第一段总领全文夏天的三个特点“紧张、热烈、急促”,第二段先描写“急促”的特点,第三段描写“热烈”,第四段描写“紧张”,和第一段构成“S”形衔接,到最后第五段自然而出的抒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似一首乐曲回环往复最后奔向高潮的结构之美……
   这时候同学们的表情不只是兴奋了,而是摇头晃脑的沉醉……
   接下来,我们来领略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的精妙。
   开篇,先生用三个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这第一段中,就有精妙的结构之美:先是和北平对比,“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无风声,突出其“温”;再和伦敦对比,“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无重雾,突出其“晴”;接下来和热带对比,“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最妙的是这第三个即最后一个对比——济南的冬天无毒日,是“温”晴,不是“热”晴、“毒”晴。既照应了前两处对比突出的“温”、“晴”,又再次强调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这样,结论“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水到渠成!“温晴”二字,既分指,又合指,不着痕迹,点出了济南冬天的最大特点之一,自然地推出济南是“宝地”的原因之一;用“宝地”二字总领全文。
   第二段开头两句话,点出了济南是个“宝地”的原因之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是个“理想的境界”,既过渡自然,巧妙地将“温晴”的天气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这两大特点融合在一起,又顺势开启下文“山”、“水”的描写,妙到毫巅!
   接下来从第二段第三句到第四段写山,第五段前两句写水,第五段第三句开始收束全文。结构上第二段开头两句和第五段即全文最后两句为“总”,中间为“分”,整个二至五段构成“总分总”关系。    这第五段即全文的最后两句的“总”,也收得极为巧妙:前面“分”的部分先写“山”,最后是写“水”,这儿收的时候就紧承“水”,倒过来收到“山”,照应第二段的开头,形成一个“圆”式结构;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照应全文的开头及文章题目“济南的冬天”,形成一个大的“圆”式结构——又是那样的巧妙而自然,让人越琢磨越有味道。
   中间分写“山”、“水”。“山”花的笔墨大大多于“水”,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如水墨画的山)。突出了“山”如母亲般仁爱慈善,如美女般秀气害羞,如水墨画般典雅清幽。
   “水”,则用绿萍、绿藻、绿柳来突出其绿。
   这“山”、“水”的分写,在结构安排上又有精致的讲究。
   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摆在前面,花的笔墨多;城外远山(如水墨画的山)摆在后面,花的笔墨少;而水呢,则一共只有两句。这位置的先后,笔墨的多少,透着先生结构安排上的匠心独到:
   一.三种“山”一种“水”的描写,视角由远及近,再远,更近,极富动态的镜头感。
   二.写城外远山(如水墨画的山),“古老的济南”与第二段“一个老城”结构上形成呼应,并再次暗示了济南城的历史底蕴。着墨不多,是因为“这是张小水墨画”——水墨画的技法重在“点染”,怎么会浓墨重彩呢?用的文字不多,恰是为了让内容和形式完美契合!
   三.“水”摆在最后,很简单,整个济南在先生眼里就是一幅山水画。山水山水,“山”在前,“水”在后;而且,山多为画的中心,水多为衬托。所以,着墨也不多,也正是让结构形式完美契合!
   纵观全文,开头第一段,济南是“宝地”的原因之一——“温晴”的天气,就像歌剧序曲,温暖亮丽,令人欣喜,奠定了全文基调,余下的全文二至五段,济南是“宝地”的原因之二——“有山有水”,则是主曲,重章华奏。三种“山”一种“水”的视角由远及近,再远,更近;结构上的总分总——则像乐章的快慢起落,最后,在悠扬的尾声中结束!
   结构之美享受之余,我再斗胆给先生提个建议:把第二段的前两句和第五段的后两句单独成段。因为这两处在结构上显然是“总”,单独成段,结构更严谨,思路更明晰。当然,现代白话文通行前,中国人写文章多不讲究分段,先生写此文时可能也还受着一些影响,完全可以理解。我们老师只是拿来引起学生争鸣的注意,让他们更多关注到文章的结构之美,意识到文章的结构之美、之巧,往往是作者最具独创性的匠心之所在——至少是之一——那么,也就够了!
   杨惠根,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探寻课文中的结构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