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9期 ID: 358937

[ 吴凤森 文选 ]   

说明文教学的偏差与矫正

◇ 吴凤森

  教材所选的说明文介绍天文、地理、建筑、生物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关注阅读与生活的关系。根据新课程要求,说明文的教育价值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间接培养科学精神,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可目前有些教学行为背离了新课程精神,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说明文教学的偏差行为
  1.游离文本
  说明文涵盖丰富的知识,一些教师片面追求知识性,让大量与文本知识相关的音像图片资料充斥课堂,却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将语言、技法学习与内容理解融为一体,不能通过品读赏析具有人文情怀的言语滋润学生的情感世界。王尚文说,“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
  2.无视文体
  文体知识及其教学始终贯穿于我国百余年语文课程教学的历史,因为文体基本规律和分类知识对学生读书与写作有重要作用。在阅读方面,便于明确阅读目标,理清阅读思路,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在写作方面,对文章构思有制约作用,对章法结构、表达方式、语体修辞有规范作用。说明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说明文知识体系。有教师教学《看云识天气》开头部分的描写,引导学生做文学性分析,让学生熟读、体味、积累、仿写,却没有针对说明文这一文体特征进行“为什么这样写”的追问,说明文阅读被当成了文学欣赏。这样的教学行为,可以说“肥了他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园”,有悖于说明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3.形式僵化
  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强调“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有些教师把文体知识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学每篇说明文都是几个雷同的环节,关注文体知识的共性,忽视了“这一篇”的个性,也忽视了文本知识的理解对文体知识学习的作用,重文体形式和阅读技巧,轻体味涵泳和灵性启迪,教学成了态度严肃的“解剖”与“拼接”活动。这样的课堂,形式僵化,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最终也必将会失去活力。
  二、矫正说明文教学偏差的策略
  笔者参与了大量的观课、评课、研讨活动,对说明文教学行为进行追踪、反思研究,发现说明文教学中目标定位不准、教学方法失当,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滞后、专业素养不够及课程情境缺乏等因素的影响。诊断出说明文教学中低效的或错误的行为,探究其影响因素与形成条件,挖掘隐含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提出改正的方案与措施,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迫切需要与根本途径。
  1.准确定位目标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定位,直接影响到教学行为。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加工,重点、难点的确立,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应该依据课程标准、单元要求及学生个体的需求等确立,就说明文阅读教学而言,尤其要关注学科性质、文体特点、文本个性。
  第一,重现学科本体性。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偏废,说明文教学自然应该如此。可是,在一些教师眼中,文学作品是具有人文魅力的,而说明文,它有的只是丰富的知识和工具效用。其实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不同文体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开发和养成的过程之中,人文性不能偏废。当然,强调“人文性”,并不等于忽视或抹杀“工具性”,两者应是有机统一的。
  第二,把握文体独特性。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明确指出:“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显然,“说明白了”是说明文文体客观性的特质所需要的。那么,教学说明文、阅读说明文就自然需要读得“明白”。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什么来才算“明白”了呢?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说明文中的主要信息指什么呢?指的是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即介绍给读者的“知识”。课程标准在阅读要求中还明确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是说明文的思想精髓。可见,“获取信息”和“领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能力”应该是说明文教学的总体目标。
  第三,研究文本差异性。阅读说明文不仅要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明白文章条理清晰、浅显易懂的原因,即“怎样写的”,要弄清楚表达内容所采用的语言手段:采用的说明顺序、运用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特性等。说明文有阐释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等多种类型,语言有准确严密、简洁明晰、生动形象等不同风格,说明方法运用及顺序安排也多种多样。文本的个性差异决定了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机械地照搬模式,要视文本而定。教师要在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核心目标。
  2.科学选择方法
  说明文阅读教学有了准确的目标定位,才能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于文本进行咀嚼品味、朗诵感悟、联系把握、沟通读写,依“体”扣“本”,方法灵活,致力于说明文阅读教学向着本真、高效的方向发展,是说明文教学行为的正确选择。虽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但是坚守以下两项原则,可以保证教学行为的科学性。
  第一,“淡化”文体有文体。说明文作为一种文体存在,自有其独有的文体特征。明代学者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中说:“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如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这就是说,文体知识就是篇章的“制度”和“法式”。既然如此,新课程为什么强调“淡化文体”呢?李景阳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中有一段话:“以文体分类进行读文教学突出了易于识别和把握的文章共性和特色,实践证明,它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不必弃之如敝屣。而且我们也不主张将天下的文章纳入旧式中药铺的抽屉格,非此即彼,不容混淆。事实上常有一些文章的文体因见仁见智而相对模糊,从这一点而言,‘淡化’些也无碍大局。”可见既不能完全忽视文体知识的存在,也不能唯文体知识而教。
  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性质决定说明文教学不能忽略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但也不可机械地传授文体知识,应重在“悟得”与“习得”。比如通过朗读有关数字或事例,让学生直觉地感知说明方法及作用;通过品析词句,让他们形象地感悟说明方法的妙处;通过“拓展练习”创造性地转化课文语言,巧妙地让他们习得说明方法。不刻意地讲说明文的方法,并不等于就忽略了文体特点,尽管没有在课堂上大谈方法,但是学生自觉运用了,这就是“悟得”与“习得”文体知识。   第二,重视人文“隐”人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准确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属性,表明它不仅仅是“工具”,更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性质决定说明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所隐含着的作者思考的问题、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思想。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不能被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强制性地灌输某些道德理念和政治理念,说明文教学中人文教育不能脱离文本实际。比如,说明文教学要提升学生文化审美品位,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观照文本,在文化传统、民族精神、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发现说明文中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内涵的解读与审美情趣的培养结合起来,立足文本,加强形象的感染和审美的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美”,在感受形象和加深美感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接受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与美感的熏陶。
  三、例谈正确的说明文教学行为
  说明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与模式,要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结合文章本身的特殊性,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但是语文学习不可离开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品味感悟与实践运用。任何游离文本的语言学习都是缘木求鱼,说明文教学应当坚决地站在语言文字的立场上,在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渗透“人文素养”的养成。下面从语言训练的角度,列举几例来谈谈说明文教学。
  1.概括——认识客观规律
  说明文的内容往往反映客观规律,好的说明文,总是运用合理的顺序有条理地说明事物或事理,采用恰当的方法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其语言文字的驾驭亦有其内在规律。概括事物特征或理清说明顺序就会发现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提高理性认识水平。如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引导学生分析其构思安排的合理性,发现由近到远、由已知到未知的说明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这一教学行为既是对说明文文体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懂得顺序结构的安排必须与事物本身的特征相联系,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认识规律才能尊重规律。
  2.评价——渗透严谨态度
  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决定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性是说明语言的先决条件,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即使文章能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得当而且顺序分明,也难以把事物或事理说清楚,容易让读者误解。可以说,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依据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评价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纠正表述上的疏漏,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笔者教学《大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依据客观事实,点评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学生经过分析发现,“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到晚春五月间,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一句中,“20天”“10天”是两个确数,说几十年来的记录都刚好是“20天”“10天”,不可能符合实际。学生认为要么加上具体的记录年份,要么把确数改为约数,这样表达更科学。这样的分析既是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强化认识,又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渗透教育。
  3.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是说明文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学生从文章中获得了知识,如果不会运用于实践中,学习便成了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说明文的实用性决定了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要注重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点拨思想火花,激发创新灵感。如教学《向沙漠进军》一文后,可引导学生谈谈近年来雾霾笼罩时的生活感受,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有关环境保护的方法措施。在此基础上,模仿课文的构思写一篇小论文。学生将课本与生活相结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认识结构。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