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6期 ID: 358877

[ 肖君健 文选 ]   

语文课堂拒绝“课工”

◇ 肖君健

  一段时期以来,不少学校不少教师以课改之名,过度放大小组学习的效用,将语文课堂完全交给所谓学案、导案指引下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语文教师可以不着一词一语,仅凭这些活动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师几乎成了课前印制学案、导案和语文课堂上可有可无的“影子”,他们完完全全成为勤杂工,姑且名曰“课工”吧。
  4月13日,我又一次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再次引发思考。在这次真语文系列活动青岛站,余老师教学《最后一课》。《最后一课》是很多版本教材都选的课文之一,不少教师都喜欢讲授这篇课文。因为学生喜欢,主题崇高,文本跌宕起伏,颇具匠心。
  余老师的导入非常简单,介绍都德,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堂课的目的所在,也即本文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指导读课文,明了小弗朗士是全篇小说的线索人物,并掌握几个重要词语。他把本节课的任务定位于“细读文本,掌握场景设置技巧”,然后抓住文本中“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三个场景,以“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自习课……”“忽然教堂的钟声响了十二下……你们走吧”三个文段与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完全建立在教师强势把握课堂节奏却又平等的交流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味“人物出场、渲染情境”“抒写细节、渲染氛围”“暗写时间、点示背景、照应伏笔”“脸色描写、声音描写、表现心理”“全身力量、几个大字、抒发真情”“定格描写、渲染悲情、余味深长”,实实在在地达成了通过细读课文以“增加知识,训练能力”的教学目的。爱国主义主题与小弗朗士的儿童视野,在余老师紧盯文本不放地点拨点化下,非常自然地被学生破解、领会。
  听余老师的课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就是他娴熟的教学组织基于他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这可是需要静心研读的真功夫。正如他所说,语文教师一定要走进教材的美妙世界,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就不可能有好的语文课堂。他对每篇课文至少阅读8遍以上,经过章法分析、提取组合、选点精读、美点寻踪、提炼命名、专题集纳、术语解读、资料助读等多角度的立体的参悟,与学生研讨才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余老师认为,在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中,学生所承受的学习任务包括听说读写思各方面的内容,重点是背读、分析、欣赏、写作,课堂训练任务要以学习运用语言和训练读写的基本技能为着眼点。教师要彻底抛弃“碎问碎答”的教法,善于提炼、整合课文中的教学资源,使之成为学生活动的抓手。活动设计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亲历实践,要落实课标的理念: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相对于那些教师在课堂无作为,仅仅依赖学案、导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的教学,余老师的课堂教师真教、学生真学真练,这才是真语文课。语文课堂拒绝“课工”!
  推荐理由
  初见“课工”一词,甚觉陌生;细读博主这篇文章,方知指的是那些依赖导案、学案、课件,简单、机械地将知识从教参搬运到课堂的教师。语文应该是颇具创造性和艺术性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师应练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点亮课堂。博文中所展示的余映潮老师的授课,值得那些“课工”好好反思,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