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6期 ID: 358871

[ 汤振纲 文选 ]   

“SOLO”评价法与古诗词教学

◇ 汤振纲

  香港大学教授比格斯(J.B.Biggs)所创设的“SOLO”分层评价法已在国内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SOLO”的英文全称为“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其意是可观测学习结果的结构。此种评价方法重视观察被试者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水平,主张从学习结果在结构上的复杂程度出发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重视认知过程的分析。比格斯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种水平:前结构水平、单一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关联水平、抽象扩展水平。这五种水平分类体现了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很显然“SOLO”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造潜能,这种评价指向符合新课程鼓励创新的精神,而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要通过思维水平的分层分级的方式来为高校选拔人才。因此,“SOLO”评价法的思想被运用到各学科高考试题的编拟之中,在语文古典诗词鉴赏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下以表格方式对近年试题试做分析。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古诗词鉴赏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2009年高考(上海卷)古诗词鉴赏题:
  早兴·白居易
  晨光出照崖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悄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2013年高考(江苏卷)古诗词鉴赏题:
  醉眠·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由上述表格分析可知,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拟题思路体现了“SOLO”分类分层评价的理念,注重从不同思维层级水平对学生进行区分选拔,这种出题思路是比较科学的。考试评价必然要影响到教学,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设计亦可从中受到启发。
  第一,依据“SOLO”评价理论,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分不同层级,因此,古诗词教学就要注重分层教学,应当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方案,逐步形成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序列。对于思维发展程度尚处于较低层级的学生,主要应当引导其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古诗词所写的基本内容即可,换言之,首先要完成古诗词的翻译和理解工作,即疏通文义。对于思维发展程度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则要注重对古典诗词中的思想、情感的准确表述和想象阐发,并能结合诗词的创作表现手法开展分析和推断,同时能够和其他相关古诗文形成类比,进而从中抽象概括出诗词艺术表现手法的一些规律性认识。有人也提出了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疏言(疏通语言障碍,了解大意);显象(将古诗词的语言符号转换成具体可感、立体灵动的意象);悟意(感受领悟诗词意蕴);化言(内化古诗词的言语,并能化用于表达)。[1]这个思路是按照由知识认知到知识运用的逐层进阶的教学顺序设计古诗词教学,体现了分层分步教学的思想,也是契合“SOLO”分类分层评价理念的。
  第二,“SOLO”评价理论启发我们,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由单点结构向关联结构或多元及抽象拓展结构层次的跃迁,其重要的助推器便是类比思维的形成,因此,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设计应当注重运用比较联系的方法,即比较阅读法。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相似点的古典诗词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从而加深对诗词思想内容、抒情主体、层次结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也只有在比较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情意及表现手法的认识才能逐步加深,其思维发展水平才能由单点结构水平逐步向上跃迁。例如,品评《沁园春·长沙》壮阔之秋景,可以让学生回忆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莫道不消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有了这番连类比较,学生的思维结构被激活了,问题自然从中产生:相比而言,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有什么特色?毛泽东的秋景没有悲伤之感,古诗文中习见的秋景是衰飒颓败的;而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活泼抗争的,是充满蓬勃生命力的“非凡”的秋景,这也是本词的一大特色。[2]由此例可知,广泛的比较鉴赏,使学生对诗词的艺术特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学生的关联类比及拓展抽象的思维能力在比较鉴别中亦得到强化。
  第三,“SOLO”评价理论最终关注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就是系统化、体系化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因此,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就应当注重由点及面的抽象拓展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有两个途径。一是注重古诗词经典意象表情达意的规律性揭示。例如,古诗词中为何写离别总是在南浦?如果不知道屈原的《九歌·河伯》里有“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的诗句,学生一定会惊诧中国古诗中为什么一写到浦口,便总是用“南浦”,而不是东浦、西浦、北浦。浦,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南浦无非是南边的浦口,它本来意义简单,但弄清其出处,了解了离愁别绪的情韵,再看到“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范成大《横塘》)、“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辛弃疾《祝英台近》)的诗句时,就能领悟深刻了。[3]此例告诉我们,古典诗词中的经典意象,往往是层层累积、代代传承的特殊的文化符号,它们在表现古人的情感和思维方面,血脉相承,自有其内在规律,而循此规律,就能在阅读时接通学生的现代体验和感受,就能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古诗词经典意象的表情达意功能,从而形成体系化和结构化的认识能力。这样的经典意象还有很多,例如表现伤春之情,往往用“落红”“飞燕”“流水”“细雨”等意象,表现悲秋之感,又往往用“夕阳”“西风”“大雁”“衰草”等意象。总之,在教学设计时如能有意识地做这样的贯穿式解读和积累,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自然能够得到提高。二是由一首诗词拓展至整个诗词流派风格及美学特征的归纳分析。例如,教学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赏读上阕写景名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可以和王维诗《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景名句进行比较,两首诗歌画面的不同在于:背景上一个寂寥,一个开阔;色彩上一个暗淡,一个丰富;景物层次一个繁杂,一个单纯简练。因此,在意境上,范词苍凉悲壮,王诗雄浑寥廓。由对二者的比较进而延伸拓展到唐宋边塞诗的不同,并结合教材附录后唐代边塞诗的学习,例如杨炯的《从军行》、岑参的《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体会宋代边塞诗凄凉孤苦的况味;而唐代边塞诗却在荒蛮之中有沉雄壮阔之感,渗透着唐代边塞诗昂扬奋发、保家卫国的豪情。[4]这个教例中就由一首诗的教学进而拓展到唐宋边塞诗美学风格的比较分析,拓宽了审美思辨的范围,提升了诗词教学的思维含量,使学生知识视野更加开阔,也促进了学生体系化、系统化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养成。
  综上,“SOLO”评价法虽然是一种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结构水平的测量工具,但因其体现的注重思维品质培养的理念,而为各学科教学所广泛借鉴。这一点既已体现在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拟题思路中,同时,也能为古诗词教学提供有效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施茂枝.疏言显象悟意化言: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J].语文建设,2006(1).
  [2]袁雯.古诗文深度阅读的两种有效方法[J].上海教育科研,2009(2).
  [3]张丽.想象力与古典诗词教学:古代文学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论文之三[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
  [4]何蕊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中古诗词教学微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