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做即时的疏导、点拨,而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谈四点追问策略。
一、逆向思维,有效追问
有些文章的讲习,不见得按照文章的正常逻辑思维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若从相反的地方入手,以一个“逆向思维”的问题为切入点,追问几个问题,反而能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可以设置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秦晋联盟讨伐郑国,烛之武为什么不劝说晋国?
以下是引导追问的几个设计:
追问1:这场战争的发起者是谁?
明确:公元前637年,重耳逃亡路过郑国,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予礼遇接待。公元前632年,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公元前630年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发动了这次战争。
追问2:发动战争的真正原因是“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吗?
明确:晋国发动战争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争夺霸权,“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只是一个幌子而已。
追问3:秦国为什么加入伐郑的联盟?
明确: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需要向外扩张。
追问4: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秦国、晋国与郑国相距远近如何?
明确:从春秋战国地图上可以看到,秦国与郑国的距离要比晋国与郑国的距离远,说明讨伐郑国,晋国的利益更多于秦国。
追问5:这一点和烛之武在文中的哪一点相符?
明确:“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追问6:从秦晋交往的历史上看,烛之武提到的是哪些事情?
明确: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晋惠公许诺焦、瑕两座城池,但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
追问7:烛之武瓦解秦晋联盟,在时间上主要从哪个方面说的?
明确:从当前看,伐郑不利于秦而有利于晋(太远了),留郑反而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从以前看,晋国不守信诺,不值得联盟;从以后看,晋国贪得无厌,向东伐郑之后,会向西伐秦。
追问8:综上所述,你认为烛之武之所以要劝说秦国,并且能劝退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秦晋联盟个体利益薄厚不一,秦薄晋厚;秦晋之间的外交有裂痕,晋对秦不守信诺;强盛起来的晋国有可能讨伐秦国(公元前628年,秦晋崤山之战,晋襄公身着丧服督战,全歼秦军,俘孟明视等三将,这一场战争验证了烛之武的预见)。
至此,烛之武退秦师的客观原因就非常清楚了,当然还得靠烛之武高超的外交策略与辞令。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下,明确了这篇故事的前因后果,拓展了文章之前之后的内容,锻炼了思维能力。
二、紧扣中心,有效追问
在教师进行教学追问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文章题目或者内容来吸引学生,从而调动课堂氛围,也就是说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中心字”或者“中心句”。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可以紧扣题目追问。
追问1:题目中涉及的人物是谁?
追问2:各自的行为是什么?
追问3:行为的因果关系是什么?
追问4:由此可以得出文章由几个部分构成?
追问5:第一层次列举的实例是什么?
追问6:第二层次说的事情是什么?
追问7:由此可以看出第一部分“邹忌讽齐王”分为两个层次,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追问8:从邹忌劝讽的手法上学习怎样的说话艺术?
追问9:第二部分是说“齐王纳谏”,分为纳谏过程、结果去谈,重点在说什么?
这些问题从题目入手,由浅入深,由内容到手法,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熟悉文本内容、发散思维的过程。
三、关注细节,有效追问
对于有的文本,师生往往比较重视主要角色,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些细微之处,而把握好这些细微之处,由此生发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一一解答,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佚之狐容易被忽略,文中用他的一句话(只有14个字)写出了佚之狐的精神风貌,即“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问题:这14个字表现了佚之狐怎样的形象?
追问1:这句话表现出来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国危矣”,佚之狐对郑国的处境非常清楚,强敌压境,国家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前去赴敌营,并且指定让他去秦营;“师必退”,佚之狐料定在烛之武的劝说下,秦国的军队自然会退去,当然秦晋联盟必然瓦解。
追问2:烛之武在郑国的待遇如何?
明确:烛之武壮年时没有得到重用,如今年岁已高,在郑国只做个“囿正”。
追问3:郑伯既然轻视烛之武,之前没有给他一个显要的职位,如今大敌当前,事关国家存亡,反而听从佚之狐的推荐,同意烛之武只身赴敌,这反映了什么?
明确:既反映出郑伯知错就改,勇于反省自己,同时不失国君身份,告诫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更体现出佚之狐在郑伯面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追问4: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的依据大概有哪些?
明确:烛之武对目前局势也是非常清楚的。烛之武对秦晋联盟的弱点也是清楚的。烛之武长年屈才,如今定然要展现才华,“一鸣惊人”。
追问5:佚之狐为什么自己不去秦营?
明确:国难当头,自己留下来辅佐郑伯。为烛之武施展雄才大略提供一次机会。对当前的局势、烛之武的才华非常清楚,但不知道烛之武退秦的具体说法。
追问6:综述起来,佚之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明确:佚之狐地位显要,对自身阅历很自信(相信自身对烛之武的判断),知人善任,勇于正视自身才智(自认为可能不如烛之武)。他是个胸襟坦荡,足以名留青史的英雄人物。
追问7:有人说这句话对佚之狐、烛之武来说是相互衬托,你的理解是什么?
明确:烛之武“夜缒出城”之后,从秦国利益出发来帮秦王分析利害得失,用可见的未来景况说服了贪婪的秦王,使其主动撤出了战场。这种不费一兵一卒,以寸舌退数万雄师的功劳,如果不是佚之狐老先生充满自信的举荐,又怎么能如此轻而易举地获得?如果说常规解读中,人们所认为的写佚之狐的举荐目的是为了衬托出烛之武的才干完全正确的话,那么,写烛之武的成功,又何尝不是在烘托佚之狐的识人才干呢?
通过以上7次追问,可以充实文章内容,拓展文章内涵,提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四、分析情感,有效追问
一些教师认为提问只涉及课文内容,课文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和体会。但学生的生活阅历是有限的,一些情感丰富或者寓意深刻的课文学生是无法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和感悟的,这时就需要追问。
例如,《我与地坛》一文,写作背景是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受到双腿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沉重打击,在没有学业、工作和爱情,完全丧失了信心与斗志的情况下走进地坛。这种绝望而又空洞的情感状态不是任何人都能设身处地体会得到的。地坛的生物给了史铁生一种生命的启示,母亲的理解给了史铁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得史铁生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教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学生相对来说较为单纯的思想情感和作者深沉厚重的文字性格之间的隔阂,进而找出最佳的切入点进行问题引领。教师可以从景物描写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作者的情感,做如下追问。
追问1:地坛有什么特点?(选出几个词语即可)
明确:废弃、荒芜、冷落等。
追问2:第1段与第5段提到的地坛与“我”的情况有什么联系?
明确:地坛“多年荒芜,遭人废弃”,而“我”高位截瘫,被社会抛弃,所以有同病相怜的感觉。
追问3:第一部分的三处写景与作者的心境有什么联系?
明确:这些景物的格调与作者对生命的思索过程是一致的,作者作为一个残疾人,面对纷繁多变的世界,他无意于那些熙熙攘攘、令人眼花缭乱的大起大落的景物,他关心的是同样处于卑贱、低微却顽强生存在这个大千世界中的小生物:这些生物生命短暂,朝夕之间或是春秋一载,便是生死荣枯的一生,但它们还是忙忙碌碌地生活着,片刻不息。
追问4:第一部分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孤独落寞而不悲伤,身体残疾而精神不颓废。
追问5:第二部分哪几小节是对母亲的描写?
明确:第2、3、9节。
追问6:作者通过哪些场景去描写自己的母亲?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境?
明确:送“我”——理解(行为描写),忧“我”——坚忍(心理描写),找“我”——焦急、关爱(侧面描写)。
通过这些追问,学生可以逐渐了解到,地坛是作者思考的地方,这里的生物给了作者无尽的启迪,使他对生命有了独特的认识;地坛处处留下了母亲的脚印,留下了母亲的牵挂与关爱。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这样的思考结果,基本上达到了以“情”施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