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6期 ID: 358863

  

发挥语言唤醒功能,提高教学有效性

◇ 冯现冬 张伟忠

  课堂语言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好的课堂语言具有唤醒功能,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唤醒学生的情感与心灵,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意识,使学生深度参与课堂。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课堂语言的唤醒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语言唤醒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
  许多教学名师的课堂语言都注意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特级教师洪镇涛教学《天上的街市》,为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之美,和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下面我先提出两个问题,然后你们仿照我提问的角度和方法,自己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好不好?(生有的点头,有的说“好”)。我们看第一节,(师读第一节后)我现在把“天上的明星现了”,这“现了”两个字换一换,换成“亮了”。“天上的明星亮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行不行?
  生:天上的星星一直都是亮着的,一直都发出亮光。只是平时太阳的光芒把它们的光芒遮盖住了,当黑夜来临太阳被地球挡了,这个时候才能看见其他恒星的光芒,所以应该是“现了”而不是“亮了”。
  师:好!他运用了科学知识。因为星星没有由暗到亮的过程,只有由隐到现的过程,对不对?回答得很好!而且既然称为明星,这儿用“亮了”好不好?(生齐答:“不好。”)明就是亮的嘛,那不是重复了吗?
  好,我现在提第二个问题。第一节有两句话,我现在把这两句颠倒一下,行不行?(朗读)“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略顿)换了个位置,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他首先是由人间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然后再由天上的明星,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又由天上的街市想到天上的人物。因此,不能颠倒。
  师:噢,他从作者联想的过程来看,说这样不妥当,是不是?(生纷纷答:“是。”)
  ……
  那么,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刚才提的两个问题都是从作者怎样运用语言的角度提的。第一个问题涉及用词的准确性,第二个问题涉及这首诗构思的问题。[1]
  《天上的街市》是一首语言浅显、意境优美的小诗,因其浅显,所以难教。洪老师以商量的语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揣摩改诗和原诗的微妙区别,并在最后加以简短的总结,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洪老师的课堂语言使用的是平实的日常话语,但背后隐含的却是他一直倡导的“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教学思想,因此话语中暗含着学术性。用这样的话语跟学生交流,既尊重、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专业性。在洪老师的示范和引导下,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唤醒,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二、用语言唤醒学生的联想与思维热情
  成功的课堂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使整个课堂变成思维的海洋,在这里,学生畅所欲言,思维的浪花翻腾不息,想象的花朵瑰丽绽放;在这里,不仅有学生与作品的情感共鸣,还有彼此的思想争鸣,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被打开,认识得以提升的过程。钱梦龙老师可谓深谙教师语言艺术的真谛,他在教学《死海不死》时,有一段教学实录很经典,有趣味、有智慧、发人深思。
  师:……你说说看,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中的哪一种?
  生:是知识小品。
  师:你说对了。但什么是知识小品,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知识小品有什么特点,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你都不知道?(生点头)那你怎么知道这篇课文是知识小品呢?
  生:我是瞎蒙的。(笑声)
  师:你肯定不是瞎蒙的,你心里肯定有一个关于知识小品的“样子”,而这篇课文正好符合你心里的这个“样子”。是这样吗?
  生:我心里没有样子。(笑声)
  师:那你为什么不说它是产品说明书或别的什么说明性文体,而偏偏要说它是知识小品呢?你在说的时候心里肯定有过一些选择的,是不是?
  生:是的。
  师:好好想想,你在各种文体中选定知识小品,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它是介绍关于死海的知识的,文章很短小……所以是知识小品。
  师:说得对呀!知识小品就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篇幅又很短小,所以叫“小品”。你看你说出了知识小品的一些重要特点,你明明知道,怎么说不知道呢?
  生:这是我看了课文后临时想出来的。
  师:这更了不起,说明你的思维很敏捷,很有判断力。我早说过你不是瞎蒙的嘛!(笑声)下面请大家再来看看知识小品除了篇幅短小、具有知识性以外(板书:知识性),还有些什么特点?[2]
  这段实录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可取之处。其一,这是真正的师生对话,因为它在谈笑间推动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当学生终于想出了知识小品的特点,钱老师对学生进行了由衷的肯定和激励,这怎么能不激发出学生将来勤于思考的习惯呢?其二,对学习方法的肯定与指导。钱老师肯定学生通过读课文来归纳知识小品的特点,学生又从文本出发,找出了知识小品“趣味性”的特点。其三,最值得提倡的一点是,钱老师从学情出发,使追问成为思考的过程,使发现成为学生自己的收获。下面的教学流程中,学生不仅在钱老师的启发下归纳出了知识小品的三个特点,还根据重要程度为三个特点排出了次序,并得出了知识小品的定义,最后学生从三个特点中选择一个,展开深入学习和探究。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引导步步深入,学生的状态渐入佳境。整堂课都因教师风趣机智的语言而显得兴味盎然。这或许就是钱先生所追求的“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一条通向‘不教’之境的桥梁”吧。
  三、用语言唤醒学生的审美与生命体验
  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语言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切断学生的日常意识,使学生的意识转到审美体验层面,向文本深处迈进,从而领略山阴道上的美丽风光。这就需要教师用语言唤醒学生的审美与生命体验,深化他们对课堂的参与程度。   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杨翠老师执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想象一下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时的情景,先写下来,再口头交流。且看一段实录:
  生1:当时警报迭起,形势紧张,凶多吉少,闻一多先生大无畏地走在游行队伍前头,他挥动着右拳,高喊着“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师:你能再现当时的情景吗?
  生1(激动地高喊):“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师: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生2:他雄赳赳、气昂昂地高呼口号,眼中充满了对李公朴先生的深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错,竟遭此毒手”,眼中怒火燃烧。
  师:义正词严,直斥敌顽。
  生3:闻一多先生昂首挺胸、长须飘飘,高喊着:“同胞们,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只要勇敢向前,光明大门就向着我们敞开!”
  师:大义凛然,英勇无畏。
  生4:漫天飞扬的传单,激昂沸腾的人群中有一个人,他紧握拳头,双眉紧锁,紧接着他高呼一声:“同胞们,李先生的血没有白流,踏着李先生血的足迹前进吧!”
  师: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狮吼唤醒百万人”!
  生5:闻一多先生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头,想到李公朴先生被特务暗杀,不禁怒火中烧,想起反动派如此猖狂,自己性命也危在旦夕,但他还是昂起了头,挺直了腰,拍着胸膛说:“来吧,有种的就冲我来吧,偷偷摸摸算什么东西!”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
  生(激动):“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同学们揣摩闻一多的形象惟妙惟肖,文中闻先生的两声大喊震人心魄,这是15、17段的两句话,谁来尝试读一下。
  (一男生拍案而起,大喊:“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继而三个男生激动地站起分别读。)
  (师范读)
  (一生站起读“我们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紧接着,一女生激动地读。全班学生都已入情入境。)
  师(小结):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对派的揭露与斥责,对革命对人民的呐喊和呼唤,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他说中有做,做中有说,敢说敢做,敢做敢当。他以生命为代价,实证了他的“言”和“行”。我提议,让我们全体起立,来朗读16—18段。
  (生激昂地高声齐读。)[3]
  从节选的这段实录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都是全情投入。在教师巧妙的引导和简洁中肯的点评中,学生朴素真诚的爱国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的情感已经完全投入到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课堂的参与中。教师的结语也是铿锵有力,多用四字句,富有鼓舞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的课堂所带给学生的情感冲击和审美体验,将是终生的。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语文教师“唤醒”学生的重要工具就是课堂语言,具有唤醒功能的课堂语言源自教师深厚的学养,源自对教育、对学生无私的爱,也源自教师长期的语言学习、锻炼、积累和反思。对课堂语言艺术的追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苛求教师每堂课上的语言都十全十美,但我们希望每位教师都要用心打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用爱心和智慧来浸润自己的语言,让充满唤醒功能的教学语言成为自己的基本素质。如是,则是学生之幸,教育之幸。
  参考文献
  [1]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127-129.
  [2]郑桂华,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2.
  [3]张伟忠.初中语文经典篇目解读与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51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