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7期 ID: 358369

[ 贾志敏 文选 ]   

古文今译

◇ 贾志敏

  编者按:目前的语文课有一个普遍毛病,就是假。往大的方面说,如教师拙劣的自我表演,空洞和贴标签似的升华,以及不着调的语言。往小的方面说,如让人眼花缭乱的PPT和各种声光设备,学生朗诵腔十足的诵读,老师堆起来的假笑。这样的语文课误国误教误人,因此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呼唤“真语文课”“真语文人”“真学语文”“真爱语文”。
  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真语文课”?在今年5月语文出版社与《教育》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特级教师贾志敏上了一节展示课,这堂课没有课件,没有幻灯,没有音乐,没有画卷,但就是这样一堂课,不仅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听课的老师,被公认为一堂好课。语文出版社社长、著名教育时评家王旭明先生听后感叹:“终于,听了堂真语文课!”这堂课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期我们把它整理刊发出来,供大家细细品味。贾志敏老师课后所作的报告《小学作文怎么教》,以及王旭明先生的评论《终于,听了堂真语文课》,都有助于老师们全面、深入地认识这堂课,我们也发表在这里。另外,听听教育的当事人——学生的心声,有助于我们对“真语文”的迫切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此我们又配发了一名高三学生的文章——《还我们“原味”课堂》。
  呼唤“真语文”,摒弃“假语文”,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以后还将陆续刊发一些“真语文”课堂实录,请朋友们关注。
  二
  老师在黑板上写一段话:“—人家贫卖画以度日一日作画一年无人问津问师师日试倒之一年作画恐一日可售试之然”。
  二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看老师怎样把这个字写工整,写清楚。(写“古”)这个字会不会念?念念看。
  生:(拖长声)古——
  (老师纠正这种拖长声的有气无力的读法,示范以简短有力的读法。生重读。)
  师:古时候的人叫“古人”,古人说的话叫“古话”,古人写的字叫“古字”,古人写的诗叫“古诗”。古人也写文章,也写作文,古人写的作文叫“古文”。一起读:古文。
  生:(拖长声)古——文——
  师:(再次纠正读法)不要“古——文——”古文古文!
  生:古文。
  师:古文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没有题目,像这篇38字的古文,题目都没有。第二个,没有标点,不像我们现在写文章有标点。第三个,古文的文字特别精练,一个字两个字,就是一句话、一层意思。比如说这个字,大家一起念:然。
  生:然。
  师:这个“然”字在古文里面的意思是“的确是这样呀”,“一点都没错呀”,“果不其然啊”,“真的是这样”。古人很聪明,很有智慧,我们在古文里面可以学到好多东西。
  三
  师:这段文字有38个字,大家自己读读看。
  (生读,老师强调自己读,不要齐读。)
  师:我们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加个标点,大家看他加得对还是不对。
  (老师指导学生加标点。)
  师:啊,太好了,就有一个地方标错了。我请两位同学来读读看,谁来读?
  (两名学生分别读,老师指点不要拖长声,不要拿腔拿调,要按正常人说话那样读,要有停顿,等等。)
  四
  师:老师给这些字加上点,它们的意思大家明白
  吗?
  生:“贫”的意思是贫穷。
  生:“日”的意思是说话。
  生:“无人问津”的意思是没有人来买。
  生:“恐”的意思是害怕。
  师:你再看原文。这里是害怕吗?不是害怕。谁
  知道?
  生:“恐”的意思是恐怕。
  师:对,恐怕,不是害怕,虽然都有个“怕”,但意
  思完全不一样。“试之”什么意思?
  生:试一试。
  五
  师:好了,现在关键的字词都明白了,谁能够把整个故事的意思说一遍?用自己的话说,随便说,说得不好没关系。
  生:从前有一个人家很贫穷,每天都卖画度日。一天作的画,一年都没有人去买。问老师,老师说:“倒过来试试看,一年画一幅画,恐怕一天就可以卖出去。”结果他去试了试,果然如此。
  师:哎呀,为她鼓掌,太好了,太好了,老师不教她,说得这么好。第二位,要在她的基础上更好。“从前有个人,家里很贫困……”要像讲故事一样。
  生:从前有个人,他家里很贫困,他每天靠卖画来生存,他一天作的画,一年都没有人来买。他去问老师,老师说:“你倒过来试一试,把你一年作的画,一天去卖—下。”于是他去试了试,果然跟老师说的一样。
  师:很好,老师不教,都会了。我把这两个小朋友说的再补充—下。把一篇古文,用今天说话的习惯翻译过来,叫古文今译。“从前,有一个人,家境非常贫困,怎么生活呢?只能靠卖画来过日子。他作画很快,一天就画了一幅画,可是挂出去,一年都没人来买。他不解了,就去请教他的老师。老师告诉他:‘你倒过来试试,用一年的时间来画一幅画,恐怕一天就可以卖掉了。’他回去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果然像老师说的,一天就卖出去了。”
  六
  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我们知道故事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你能不能用两个斜杠,把这个故事分成三个部分?看看起因到什么地方,经过到什么地方,余下来就是结果了。好,这个小孩过来。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如果画得对,说明这个小朋友思维特别清晰。
  (学生画,老师从旁指点。)
  师:对了,完全对了。起因是什么?他家贫困,卖画过日子,一天作画,一年都无人问津,卖不出去。经过呢?去问老师,老师指点迷津。结果呢?他试了一试,果然是这样。很清楚。我们知道文章都有重点。那么这篇文章的重点在哪里?
  生:问师,师曰:“试倒之,一年作画,恐一日可售。”师:对了,人漂亮,说得也漂亮。
  七
  师:现在这38个字,我们来把它扩写成500字的短文。要用现在人们说话的习惯。比如说这个“贫”,是贫穷的意思。我们成语中有许多词是说贫穷的,大家说说看。
  生:家境贫穷。
  师:不是,这不是成语。   生:一贫如洗。
  师:对了,一贫如洗。
  生:贫困潦倒。
  生:家徒四壁。
  生:一无所有。
  师:你看,说贫困,有很多成语可以用。也有许多熟语可以用,比如说“吃了上顿没下顿”,比如说“欠了一屁股的债,人家天天都上门问他要钱”……
  师:我们请一个同学把第一段扩写一下,特别是在“穷”字上面做一些文章。他怎么生活呢?他怎么样作画呢?请一个同学把它扩写成一百来个字。哪个同学愿意啊?
  (一生举手。)
  师:好,这句话,你把它扩写成一百来个字。“从前有个人,他很贫苦,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吃了上顿没下顿”,你把它写具体。
  师:最后一段,我们也请一个同学扩写成一百来个字。“他回去,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他认认真真作画,画了又改,改了又画……”谁来扩写?
  (一生举手。)
  师:下面大家一起读这句话:“问师,师曰:‘试倒之,一年作画,恐一日可售。’”
  (生读。)
  师:你们能不能把这个对话扩写成三百来个字?“这是怎么回事呀?我辛辛苦苦画的一幅画,为什么卖不出去呀?”然后他想到了老师,于是他不顾路途遥远,跋山涉水来到了老师家,那么老师家门口在那儿,我要进门,先要怎么?
  生:敲门。
  师:(大声敲门)这样对不对?
  生: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敲门怎么不对?
  生:那样非常没有礼貌。
  师:对了,没有礼貌。应该怎么敲呢?敲敲看,敲敲看!
  (学生轻轻敲。)
  师:为什么这么轻啊?
  生:因为这样不会打扰别人。
  师:对了,敲人家的门要轻轻的,轻轻的。敲门以后,门开了,出来个谁呀?如果是个长者,这个长者胡须怎么样啊,眼神怎么样啊,笑容怎么样啊,他要问什么呀?如果出来的是个小童,小童该说什么、做什么?第一步要在门口问话。第二步要请他坐下来,对不对呀?坐下以后要沏茶吧?然后师傅要问了:“你来干什么呀?”接下去,他就要把事情告诉师傅了。那么师傅就回答了:“你倒过来试试,用一年的时间来画一幅画,恐怕一天就能卖出去了。”这里面有三个对话:第一在门口,第二请他入座泡茶,第三要问答。所以这一段是全班所有的同学一起来写,要写三百个字,要写对话,要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都写出来。大家拿出笔,拿出纸,认真地写。
  (学生自己思考,写。一生写第一段,一生写最后一段,其他同学写第二段。老师巡回指导。)
  八
  师:好了,把笔放下,没写完的不要写了。现在把你们写的念—下。第二段找两个同学,谁愿意把自己写的第二段来念—下?写得不好没关系。
  (第一段一名同学,第二段两名同学,第三段一名同学。四名同学站在台上。)
  师:来,你读第一段,好好读。下面同学要做的就是坐直,眼睛看着他,要尊重他。好好读,三分文章七分读,读好了,文章的缺点可以弥补。
  生:从前,有一个人,他家境贫穷,他的衣服破的破烂的烂,就像一个乞丐一样。
  师:你说他穷得像乞丐一样,是不是太穷了一点?
  生:他的家里简直破得不成样了,墙角有蜘蛛网……
  师:那是不讲卫生,跟穷没关系。穷不一定是家里脏,是吗?“蜘蛛网”不要了。
  生:屋檐上有鸟的巢穴。在这个屋子里,连床也没有,只有那破旧的门窗和一张早已破旧不堪的桌子。这张桌子上还放着一支笔,一瓶墨水,还有几张纸。正是因为他家境贫穷,所以有时候连口饭也吃不上。上餐吃了,下顿还没有着落呢。他还欠了一屁股债,每天都有人到他家去要债。他没有办法,只有靠卖画来过日子。
  师:嗯,不错,为什么要卖画说得很清楚。
  生:但他作画潦草。
  师:不是作画潦草,写字潦草,作画没有潦草的。他作画马虎。
  生:他作画马虎。一天画一幅画,一年都没有……
  师:这里面有个转折,要用“可是”。
  生:他一天画一幅画,可是一年都没有人来买。这下他可着急了。
  师:不是着急,这下他可犯糊涂了。
  生:这下他可犯糊涂了。他没有办法……
  师:你写得还不错,交代清楚,但是语言不够规范,想象有点不合理,说他穷得这个样子了。
  师:好了,第二段。好好地读。
  (两名学生先后读自己扩写的第二段。然后,一名学生读扩写的第三段。像第一位学生读时一样,老师一边听一边评改。)
  九
  师:现在,一篇38个字的文章,变成500个字了。下面再做一个练习。这篇文章没有题目,你们每人给它起三个题目,比如说“一个青年画家的故事”“请教老师”“倒过来试试”……
  (生写。)
  师:大家说题目,老师来评价好还是不好。
  生:第一个题目是“一幅画的故事”,第二个题目是“果然如此”。
  师:“果然如此”,我一看这个题目就想看看什么叫“果然如此”。
  生:第三个题目叫“你倒过来试试”。
  师:不错。
  师:现在,从三个题目中,把你最不喜欢的一个去掉,留两个。
  生:知错能改的画家。
  师:不要“知错能改”,可以是“吸取教训”的画家。他不是有错,就是态度不好。
  生:一年作画与一日作画。
  师:好,“作画”两个字可以不要,“一年与一日”就可以了。
  师:从两个题目里再去掉一个,留一个最好的,跟人家不一样的。刚才没有念过的都站起来,说自己的题目。
  生:画里的玄机。
  师:画里的玄机,好啊。
  生:从没人买到卖得好。
  师:对了,“从没人买到卖得好”,好极了。
  生:好作品是改出来的。
  生:欲速则不达。
  十
  师:今天那么多题目都是好题目。下课以后,大家换上自己最喜欢的题目,把这篇文章写完。写好以后,请你们老师把48份作文用快递递到贾老师的住处,我批改好,再用快递递给你们。

古文今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