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烈妇传》是唐代文人李翱的一篇经典之作,写的是一位小城的县令之妻,在叛军压境的危机时刻,毫不畏惧,对丈夫责以大义,献以良计,让他发动胥吏百姓,悬赏以激励士气,并身先士卒,终于以弱胜强,击退了叛军,保全了一城百姓的生命和财产。作者用他那平正谨严的文笔為我们塑造了一位临危不惧、识见卓远、勇敢果敢的女英雄形象。该文语言简洁、议论有力,不仅被收录到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而且也经常被拿来作為测试题考查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关于下面一句话的理解,在笔者考查的多份试卷中表述却很不一样,大体可概括為以下四种情况:
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A 第一种理解:“跟那些士兵一起战死在城上,不胜过死在家里吗?”持这种观点的有杭州学军中学2010学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参考译文、南昌二中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考试高三语文试卷参考译文、中山市小榄中学2012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检测试卷参考译文,等等。
B 第二种理解:“你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是胜过死在家里吗?”持这种观点的有重庆一中2010年度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翻译、南京六中2010届高三学情分析样题语文试卷参考译文、南京市南师附中2010届高三学情分析样题参考译文,等等。
C 第三种理解:“如果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持这种观点的有江苏省盐城市三星级高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协作联考语文试卷参考译文、武汉市2010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参考译文、郭预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注释译文,等等。
D 第四种理解:“难道在城楼上战死,还不比(因城破而)死在家里强吗?”持这种观点的有2005年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参考译文。
对中学生而言,他们能对文章内容有如上理解已经很不错了。但从语言教学或者研究的角度来看,上面后三种译文却很值得讨论。对比上面各家的参考译文可以看出,各家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与其死于城上”这一句,而且重心又落在“与其”二字上。第一种理解是把“与其”看成一个介宾短语,是“跟(与)他们(那些士兵)”的意思;第二、第三种理解是把“与其”看成一个连词,但又有两个不同的对应词,一个是“即使”,一个是“如果”:第四种理解则是把“与其”看成一个语气副词,跟“难道”相对应。那么到底哪一种译文最符合原文呢?我们倾向于第一种观点,下面来陈述我们的理由。
从当下共时的层面来看,“与其”确实表现為两种不同性质的语法单位:一种是词,一种是短语。当用為词时,它表示的是“在比较两件事或两种情况的利害得失而表示有所取舍时,用在舍弃的一面”,如:
(1)与其委曲求全,讨好别人,我宁可守着孤独。
(2)与其让外国人用我们的原料来发财,不如让我们俄罗斯人自己用自己的东西来营生致富。
这种用法从先秦时期就已开始,如:
(3)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而且,在各个历史时期“与其”均用于表达舍弃的一面,并没有“如果、即使”等假设或让步用法。我们考察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室开发的古代汉语语料库(约一亿字语料),对检索到的2399条语料进行了逐一分析,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又对《辞源》《常用文言虚词词典》《汉语大词典》《古汉语虚词词典》《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古今汉语词典》《古汉语大词典》等八本有影响的古代汉语工具书作了认真检索,发现它们对“与其”的解释基本一致,即“表达取舍关系时舍弃的一面”。这就很让我们怀疑用“如果”或“即使”来翻译“与其”的合理性,在语言研究中我们常常以“例不十,法不立”来提醒研究者要小心看待孤立的语料,如果“与其”真的具有这一义项,那它肯定不会仅仅体现在一个作家的作品中,更不会仅仅应用一次就销声匿迹。从词义发展系统性的角度来看,把“与其”翻译成“如果”或“即使”并不可取,那样做有很明显的随文释义的随意性,并不利于对词义的准确认识。
第四种观点更是脱离了语言发展的实际,因為自先秦就已开始词汇化历程的“与其”并无作為副词的用例,这在上述检索的语料以及调查的工具书中也得到了验证。
另外,从文章的整个语境来看,第一种解释也更為合理。作者在文章中极力赞颂的正是杨氏的刚烈品性,如果把“与其”翻译成“如果”“即使”或“难道”,那么杨氏对丈夫责以大义的高大形象就会受到损害,那样其话语的出发点就不是责备丈夫因為一点小伤而逃跑,而是為丈夫的个人利益考虑,劝慰丈夫战死在城上更有利一些。不仅如此,把“与其”理解為“如果”“即使”或“难道”等意义,也跟前后杨氏责备丈夫的其他句子在语气上不连贯,“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语气是何等严厉,而后面如果出现“如果”“即使”或“难道”等表假设、让步或反问的词语,语气突然从严厉的责备转為和缓的劝慰,也不符合话语的连贯性。因此,我们认為“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的正确理解应為:“跟他们(那些守城御敌的士兵百姓)一起战死在城上,不比(你一个人)死在家里更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