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探究式”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对于像《老王》这样在清新的文字中藏有深刻意蕴的作品,可以探究出许多丰富的思想来。我抓住几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和几句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的话来设计教学。几个看似矛盾的问题:老王的外貌描写为什么很冷酷、可怕?老王和“我”在双方心目中的地位是怎样的?金钱在“我们”的交往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分析这些问题,可以很好地理解“我”和老王的品性、情感。探究了这些问题之后,就不难发现老王之不幸是时代的伤痛;作者的愧疚则不仅是对自身的剖析,也是对那个让人不幸的时代的反思。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几天,我一直在读《老王》,真是越读越觉得感动,越读越觉得沉重。《老王》让我不断地思考个人、阶层、生活、时代、幸运与不幸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探讨、品味来理解这些方面的关系,挖掘文字背后的东西。
(二)为什么把老王的外貌描写得丑陋、可怕?
1 找出文中对老王外貌的描写。
明确:①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②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2 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老王?
明确:①这是鲁迅式的“将不幸撕开给人看”,令人有一种刺心的痛,引发人们对不幸者更深的同情。②这与《巴黎圣母院》中描写敲钟人卡西莫多方法相同,以丑陋的外貌反衬其高尚的品质。③是“我”内心的一种救赎。“我”与老王之间只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只是一种客观的描写,是“我”客观地记录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但后来“我”渐渐醒悟,老王死前来“我”家时,与死人没有什么两样,却还关心“我”,让我愧疚。因此,我“残忍”地描写出老王丑陋可怕的外表,是“我”对自己的“残忍”,是将自己的灵魂剖开给人看,这样“我”愧疚不安的心才会逐渐安定下来。
(三)品味文中几处句子蕴涵的感情
1 体味“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中的感情。
明确:“哥哥”与“侄儿”后的逗号是作者有意为之,诵读时一定要注意停顿。“有个哥哥”,让人心头一热,可惜“死了”,又让人心头一冷。后面的“有两个侄儿,‘没出息’”,也是让人心头从热到冷。“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说明老王的孤苦伶仃。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老王瞎了一只眼,如果是因为“从小营养不良”,那是特定的社会时期物质匮乏造成的,这是一种共同的不幸。
为什么说是“也许是得了恶病”而瞎了眼是“更深的不幸”呢?“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我们可以推想,一个年轻的光棍“不老实”,大多是寻求一种生理的、情感的慰藉。而老王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得了“恶病”,这已是不幸;又因为得了“恶病”,瞎掉了一只眼,自然是更大的不幸了。我们不禁会想,像老王这样善良、勤劳的人存那个时代却无法获得常人的家庭的温暖,是谁之过呢?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理解作者所说的“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的含义了。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这句话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明确:“我”问“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而老王却说“住那儿多年了”,说明在老王心中那不是他的家,只是一个暂住的地方。因为住在那里他得不到亲人之爱,享受不到天伦之乐,没有家的温暖,所以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而不说是他的家。
2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老王不要钱,为什么后来又接受了“我”的钱呢?
明确:老王在这一生中,觉得只有“我”是他的亲人。香油、鸡蛋,在那个物质匮乏、粮油限购的年代,珍贵程度可想而知。他要将最珍贵的东西留给世上最亲的人。而“我”却要给他钱,这让他很为难,他最终还是尊重“我”的意见,接受了“我”的钱。
(四)探讨金钱在“我”与老王之间扮演的角色
1 找出文中有关金钱的句子。(略)
2 金钱在“我”与老王之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合作探究,并尽力挖掘金钱背后隐藏着的情感与意蕴。)
明确:①金钱是爱心的媒介。老王因为年老,又有一只“田螺眼”,靠拉车勉强维持生活,因此,在“我”看来,给钱应该是一种爱与同情。
②金钱是交流的鸿沟。当老王给“我”送冰想减半收费时,作者说“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当然”这两个字集中反映了“我”在经济上或精神上的优越感。而“减半收费”则反映了老王的忠厚善良和对“我”家的亲近。但“我”没有理解老王的善意,更没有把他当朋友、亲人,只是种居高临下式的爱心输送。
③金钱是引起“我”反思的醒木。老王在临死前送鸡蛋、香油给“我”,说“我不是要钱”,而“我”却硬将钱塞给他。到后来“我”反省这件事,发现老王是把“我”当亲人看,而“我”却误解了他的好意。所以作者反思说“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五)探究老王和“我”在对方眼中各是什么人,并说说理由
明确:在“我”眼中,老王仅仅是一个熟人。我常坐老王的车,“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说明我们之间仅仅是熟人,感情的交流仅说“闲话”而已。因为是熟人,所以在钱钟书得了病的时候,“我”才请老王送他去医院。也因为有了这种熟人关系,出自同情心,“我”的女儿送了鱼肝油给老王治夜盲症。而老王生病了,我不知他得了什么病,也没有去看望他,也不知他什么时候死的。这些说明老王在“我”心中并不是亲人,充其量只是一个相处得较融洽的熟人。
在老王眼中,“我”是他的亲人。老王送钱钟书去医院时,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他这样做表明是亲友之间的帮忙;“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说明他了解“我”家的处境,能够换位思考。“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说明他有一种亲人般的关心。而老王一个勉强度日的车夫,生病还要吃药,只能“直僵僵”地、“直着脚”走路,在死前一天却给“我们”送来了“好香油”“大鸡蛋”。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来“我”家?是一种亲情,如果他只把“我们”当成熟人,可能有这样的举动吗?
总之,熟人不等于亲人,反映了“我”与老王之间交往的不平等、情感的不平等。
(六)“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合作探究这句话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我渐渐明白”,是我当时并不明白,我对老王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只是在后来,我“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这是慢慢反思的结果,也是我“愧怍”的原因。
“幸运的人”自然指我,“不幸者”自然指老王。联系“我们”一家在“文革”中的遭遇,“我”应该是“不幸的人”,而作者却说自己是“幸运的人”,是因为“我”虽然遭遇不幸,但相对于老王这样最苦难的下层百姓来说,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要“幸运”得多。
对“愧怍”的理解: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明白了“我”与老王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对方把“我”当亲人,“我”却把对方当熟人,感情交流极不平等。这令“我”愧疚。
(七)小结(总结《老王》的写作意义)
“我”试图用金钱拉近“我”与老王之间的距离,却让老王发现他们之间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在那个时代,作为知识阶层的“我”与作为最底层车夫的老王之间,感情的距离是阶层的距离,无法逾越。然而如果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我”与老王之间,还会有这样一个鸿沟吗?还会有“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吗?正是这心灵的隐痛折射出时代的伤痕,引发我们不断地思考,作者希望以自己的“愧怍”换来后来人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