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3年第3期 ID: 353838

[ 贾志敏 文选 ]   

梁艳和她的学生

◇ 贾志敏

  有一次,在一江南古城,众多著名教师、资深专家云集观摩优秀青年教师的语文教学。场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然而,越听越让人犯糊涂。只见教师独步舞台,慷慨陈词,却不闻学生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师生间不是你问我答,就是一起观赏与课文毫无关系的视频画面。我思忖:只考虑自己“教”,不顾及学生“学”,孩子当然不喜欢,也难怪学生与阅读、作文渐行渐远。
  一位专业刊物主编似乎与我有同感。他悄悄对我说:“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很快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看了很多课,却有些失望。”他建议我去看看四川梁艳老师的课堂,“她班上学生语文能力特强。很多学生出口成章,表达的内容,几乎不用修改,即可发表。也许,她的教学是成功的”。他说的末一句话,几乎是逐字吐出来的。
  怎样教语文?当然要因材施教,要启迪学生。知识那么多,哪里教得尽?“教材无非是例子而已。”教育虽然着重在“教”字,最终目的却在受教育者“自求得之”。“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教。”“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在“教会”上下功夫。
  这位主编的建议引发了我的兴趣。于是,联系上成都芳草小学的黄润清校长以后,也就结识了梁艳老师。
  芳草小学位于成都市高新区,规模不算大,20来个班,千余个学生,50多位教师。校园虽小,布置却极其精致,每个角落都有艺术小品点缀着,移步换景,满目苍翠。不难看出,这里的主人颇懂美学。
  说起梁艳老师,黄校长喜上眉梢。他用带着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如数家珍:“她大胆变革课堂教学,以‘课外阅读交流课’‘演讲辩论课’‘读写结合阅读课’等不同课型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时空,展示别样风景的语文课堂。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走进她的课堂,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见我们一行人走进教室,梁艳笑盈盈地迎上来,用四川话自我介绍:“欢迎专家来指导!我叫梁艳,四川绵阳人。你们来听课,我好紧张哦!请多多指教和帮助。”
  上课了,她改用普通话教学,普通话说得极其标准,嗓音甜美,自然流畅。她尽量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话语不多,似乎只是引导、匡正、概括、提炼。
  这堂课,她正组织学生阅读林海音写的小说《城南旧事》。学生各自评价了小说中的几个人物之后,就分角色朗读一个片段:
  “小英子,你说我是好人?坏人?嗯?”
  好人,坏人,这是我最没有办法分清楚的事,怎么他也来问我呢?我摇摇头。
  “不是好人?”他瞪起眼,指着自己的鼻子。
  我还是摇摇头。
  “不是坏人?”他笑了,眼泪从眼屎后面流出来。
  “我不懂什么好人,坏人。人太多了,很难分。”
  学生越读越流畅,越读越投入,课堂气氛亦随之热烈起来,教学渐入佳境。
  师:“厚嘴唇”究竟算好人还是算坏人?书中的小英子没法回答你们怎么看的呢?
  生:我觉得小偷“厚嘴唇”有可怜的一面——他做贼是为了供养自己的弟弟上学,所以不能说他是坏人,(部分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有不同看法。即便是为了供养弟弟上学,也不能用偷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呀!难道大家会认同偷东西的人是好人吗?(响起一片掌声)
  生:他爱护弟弟,立志培养弟弟成材,为人和善。所以说,“厚嘴唇”身上有着善良的一面,(有几个学生鼓掌)
  生:请注意,他原本不会去做贼的。他有财产,只因为他败光了家产,不得已才做了贼
  这只能算是“厚嘴唇”身上有着一段不光彩的历史。(又响起热烈掌声)
  师:关于“如何正确评价一个人”,你们有新的认识吗?
  生:无论评价一个人,还是评价一件事,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其结果也不同。
  生:有句古话叫“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生:事物有多元化,人也有多面性
  师:所以,我们不要轻易下结论。阅读《城南旧事》,要全面地评价书中的人物
  据介绍,梁老师的课堂,经常出现这样的场面。老师提供机会,鼓励学生缜密思考,大胆表达;自己则巧妙地退居其后,不越俎代庖,更不去压制“非主流”意见。她这样做,为的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立的看法。因此,她的学生思维活跃,充满自信,敢于质疑,善于表达。
  梁艳的课堂确实不同凡响。
  她的教学里有着浓浓的语文味,课堂气氛始终活跃异常。听梁艳的课,不会感到疲倦。相反,听课者会自觉地积极思考,反复琢磨,会随着梁老师的引领去寻找答案,探究结果。
  再看她教学新课《野草》的导入片段——
  师:今天,咱们先从不起眼的“草”字说起(板书“草”字)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描绘“草”的字句还真不少
  能介绍一二吗?
  生:我说的诗句里面没有“草”字,但是有关于“草”的内容
  师:说来听听。
  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真是
  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不错
  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你们很了不起哦(说的是四川话,诙谐幽默,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生:“未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师:(吃惊状)哦!这可不是一般人能熟记的。我们一起背——
  (师生齐背诵)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有关“草”的课文,题目叫——
  生:(齐)野草。(板书“野草”)
  师:作者——
  生:(齐)夏衍、(板书“夏衍”)   师:“衍”字读第三声
  再读!
  生:(齐)夏衍
  精彩的课堂,全源于精彩的学生。梁老师崇尚个性,尊重孩子,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自己“躲藏”起来,巧妙引领,不显强势,让学生尽享学习过程,获取学习乐趣。她把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让课堂变为学生成长的舞台。
  正如那位主编所言:“也许,她的教学是成功的。”
  成功的背后必然有着艰辛的历程。是什么让梁老师如此敬业?这般投入?毫无疑问,是她对孩子的挚爱,是她对事业的追求。教育是“人”的事业。教育者对教育的挚爱,才是改革中最需依赖的财富。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探索;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梁艳学生的语文素养比较高,主要得益于他们喜欢阅读。梁艳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阅读。“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梁艳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榜样。她经常沉浸在书的海洋里。节假日里,泡阅览室,蹲图书馆。她把好书介绍给学生,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交流,一起成长。
  蓉城少有“阳光普照”时。太阳,似乎不太眷顾那里的市民。因此,一旦太阳露脸了,大家像过节一般,纷纷来到街心路口“大摆龙门”,嬉戏耍之。梁艳则喜好在阳光底下,静坐阳台一隅,喝着香浓的咖啡,看一整天书。她认为,这是最惬意的时刻,能敞亮丰富的心灵,能获得教育的灵感。
  梁老师深知“孩子需要呵护,鼓励是学生进步动力”的道理。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创造精神,强调师生间应构建起互帮互学的关系,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究未知的兴奋剂,是索求知识的原动力。因此,她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她明白,希望孩子达到的高度,永远是“变量”。她对学生的要求总是“逐步提高”。她只希望学生的“每一次”要比“上一次”出色。
  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梁艳有着清醒的认识。前一阵子,不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大行其道,流行甚广。这种教学注重形式,忽略效果;关注教师本身,漠视学生主体;严重脱离文本,超量资料补充;过多媒体演示,频繁小组活动。看似热闹,恰恰丢失语文之本真。梁艳没有盲从,更不跟风。她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只讲“工具性”——那样会把文章变得支离破碎,灵魂缺失;也不能只注重“人文性”——那样会架空语言,使语言的表现力、生命力丧失殆尽。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科性质,除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外,还要把文章中闪光的东西挖掘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教育。如果舍弃人文精神,也就弄丢了语文的灵魂。
  她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依赖语文实践。于是,她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她引领学生组建社团,开通博客,排演话剧,开展辩论,朗诵诗歌。她班上的“六小龄童朗诵组合”“第一辩手团”在社区小有名气。
  她还认为,如果学生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那么,一切努力都将于事无补,所有期待都会变成泡影。因此,她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超越自我,享受成功。她让喜好演讲的同学展示自我;为酷爱朗诵的同学举办烛光晚会;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学生自己创作的小说;还为进步显著的同学举行庆祝活动。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学”。梁艳创造的经验十分丰富。简言之,她的做法就是“让学、让热爱、让实践”。
  在芳草小学,我有幸遇见“较真”的梁艳老师,有幸走进她充满活力的课堂。我似乎看到语文教改的一线希望。

梁艳和她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