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7期 ID: 358386

[ 林文锋 文选 ]   

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 林文锋

  早在上个世纪初,叶圣陶就提出阅读教学要“潜心会本文”。用现代阅读教学理念来看,“潜心会本文”就是学生直面文本,和文本对话。“潜心会本文”的目的不仅是理解课文,还在于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光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学中也要推动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倾听作者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语文素养。
  一、潜心涵泳,培养倾听能力
  对话首先是倾听,让学生学会倾听,应引导学生从“本文”着手,潜心涵泳,透过文章本身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当前一些阅读课堂满足于对语言文字浅尝辄止,而急于模仿表达,使阅读流于肤浅,甚至曲解文章,导致误读。
  例如《伯牙绝弦》一课,以往有一种处理方式,即根据文中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设计仿写练习: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情景,子期又会怎样赞叹?于是,学生说:“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子期日:‘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我们如果进一步思考: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中寄寓着古人的志向和情怀,子期听出了高山和流水,是听懂了伯牙寄予在山水之中的这份情怀,听懂了伯牙的心声。正因如此,“高山流水”才被引为知音的象征,千古传颂,并非“炊烟”之类可以同日而语。忙着去仿写,看似丰富了孩子的感受,而实际上是让他们的理解狭隘化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聚焦关键词句“泰山”“江河”,除了要读懂字面的意思,还要引导他们反复诵读,联系相关诗文(如《望岳》《将进酒》等),领会“泰山”与“江河”在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心中的象征意义。
  潜心涵泳,需要充分阅读,要“知其然”,更要读出“所以然”——为什么作者写这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与文本对话之初,要先倾听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感受文本表达的精妙。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充分倾听文本,而急于模仿表达,那是一种浮躁的态度,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二、个性表达,丰富阅读想象
  不同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尊重这种差异,发挥学生在对话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对话能力的个性发展。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要留出学生读书与想象的时间与空间,还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例如《梅花魂》一课对外公的一段语言描写,表达出他心目中的“梅花之魂”,由于语言比较概括,有的教师运用课件展示大量的梅花图,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梅花的品性。在学生未对课文的文字进行充分揣摩的情况下,这种脱离文本语言的展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实际上,外公对梅花的赞美语言正是培养学生阅读想象能力的好材料。我在教学这一段时,留出充分的阅读时间,引导孩子们借助课文中的语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描绘各自心中独特的“墨梅图”:
  师:再读读这段话,根据这段话想象: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会画出一幅怎样的梅花图?
  通过阅读想象,学生将文章抽象概括的文字变得具体形象:
  生1:我会画在一个滴水成冰的冬夜,陡峭的悬崖绝壁之上,有一片雪白的梅花盛开着,风越大,它开得越灿烂,越迷人。
  生2:我想画大雪纷飞的野外,有一株梅花,在风雪里傲然挺立。厚厚的积雪覆盖在树枝上,但梅花没有被压垮,粉红色的花瓣在雪地里特别地鲜艳。
  生3:我想画一幅这样的画——空中鹅毛大雪片片飞落,百花都凋零了,在一块岩石的缝中伸出了一枝红艳的梅花,一朵朵都在寒风中笑得很灿烂。
  我们看到,学生描绘的画面不是停留在梅花本身的美丽,而都在有意识地突出并赞美梅花的精神。他们通过想象,丰富了对课文相关文字的感受,进一步理解了外公心中的“梅花之魂”。
  叶老说:“文学作品往往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必须靠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点燃学生对文本的热情,着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活阅读想象。过早的直观展示,只会干预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
  三、披文入情,鉴赏语言魅力
  阅读教学要重视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要观照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叶老的话告诉我们:文章的语言文字是理解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唯一”桥梁和渡口,把握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始终离不开文本的语言文字。
  但是,我们常常看到有的阅读教学,在大致了解到文章的主旨之后,为了升华主题,弃置原文,急于引入同主题或同作家的大量阅读资料。随着其他文章的大量引入,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文本本身的感染力被冲淡。
  比如《卡罗纳》一课,有的老师找来大量描写爱心的文章,大段朗读,以期掀起课堂情感高潮。其实课文中就有许多表达情感的精彩语句,与其另起炉灶,不如创造机会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欣赏与品味语言,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感受并习得表达情感的方法。在这个环节,我请学生再次静静地读课文,画出其中最能打动他们的词语或句子,反复品读,并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交流从中品味出了什么。
  学生在自读、批注的基础上,抓住了人物的言行以及神态等描写来谈自己独特的心得。有的抓住文中老师的话,感受到老师用了两个“不许”,是人们最不忍心看到的两个情景,这等于在卡罗纳的伤口上撤盐;有的抓住同学们的眼神,体会到“默默地望”“屏息凝神地看”等是大家体会到卡罗纳的难过,一时想不到办法安慰他,都用眼神安慰他……
  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引导同学们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故事:第二天,卡罗纳又来到班级,此时,老师、同学又会怎么做呢?可以用语言表达爱,也可以用动作、神态传递爱。
  引导学生反复品味、鉴赏文本的语言,比走马观花地去读其他表达关爱的作品要更有收获。因此,在走进文本,感受作者“写什么”之后,要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将关注点转移到表达上,从阅读感悟到品味鉴赏甚至模仿练笔,从感性升华为理性。
  让我们记住叶老的提醒:“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只有阅读才是阅读课之本,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切实提高阅读能力。我们要摒弃热闹浮夸的教学风气,为学生腾出专心阅读的时间,营造安静读书的氛围,让孩子们亲身投入语言环境,直接阅读语言文字,让阅读课中充满琅琅的读书声、默默的涵泳、静心的感悟、灵动的交流。

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