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6期 ID: 356162

  

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 马 铠

  近年来,中国自杀人数占世界自杀总人数的1/3。这是一个严酷的事实,也是一个让人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正处于变革剧烈的时期,许多人特别是许多青少年呈现出迷惘、彷徨、浮躁、脆弱、偏颇的心态,这往往容易引发自杀倾向。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得不引出哈姆雷特式的发问:“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探讨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从探究这一问题的角度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解读的绝佳教材。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史铁生和海子的生存条件。
  通过教师的有关介绍,学生对文本和相关材料的阅读,不难得出这样的看法: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废,他苟活残喘,艰辛度日,令人同情怜惘;海子是令人艳羡的少年大学生,毕业后成为大学青年教师,又是才华洋溢的诗人,受人尊宠,从世俗眼光看,何等体面,何等潇洒。
  残疾人史铁生在经历了痛苦的心路历程后,自信地活着;“完美”的海子在歌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突然弃世。出人意料的人生选择,发人深思。
  接着,可以这样设问: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有怎样的生命感悟?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为什么要自杀?
  先探讨第一个问题,要让学生领悟这篇凝重之作,回答这个大问题,还需循着文章的思辨线索,分层次解读史铁生的心路历程。课文只选了这篇散文的第一、二节,但他感悟人生的要旨已很明确。第一节的思辨线索是“人与物”。作为在人口密集的北京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处”的残疾人,15年里,只能躲到宁静的一隅——地坛,思考生存的问题。摆在史铁生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活不活?”他觉得,历尽沧桑的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认为这是缘分。在远离喧嚣、偏僻沉寂的地方,他看到的是停在半空的蜂儿,摇头晃脑的蚂蚁,支开翅膀的瓢虫,树上留着的蝉蜕,滚动于草叶的露水,听到的是“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在这物我合一的境界中,史铁生感受到无数渺小的生命都各自遵循着生命的轨迹,活得有滋有味。于是顿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即顺应自然,生死有命,活得坦然。
  “活不活”的问题解决了,自然生发出“怎样活”的问题。古园中有着落日光辉、雨燕高歌、雪地脚印、古柏兀立、暴雨骤临、秋风忽至等壮美鲜活的景色;它们震撼着史铁生的心灵,并诱发他“去窥看自己的心灵”。怎样活呢?从这些景色中,史铁生体悟到:活着,就应当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干出惊心动魄的事情来。
  第二节的思辨线索是“人与人”,彰显的是母与子的亲情。那么,在儿子的厄运面前,母与子谁最痛苦呢?阅读课文,不难看出,母亲比儿子更痛苦。对残疾儿子独自出行的担心,为儿子能活下去的疑虑,这些痛苦时时折磨着母亲,也促成了她的猝然去世。怎样报答充满苦难而尤显伟大的母爱呢?史铁生承认,靠写作出名而让别人羡慕母亲的愿望,在写作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靠写作成名后,在对母亲的追忆中,他又在深究:“儿子的出名是不是母亲希望的?”最终,他体悟到:“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找到的那条路。”那么,母亲盼望儿子找到的是哪条路呢?随着时光的流逝,史铁生愈加鲜明地悟出了母亲对他生存的启示:面对艰难的命运,要有平和的心态,要有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要具备健全的人格。至此,绚烂归于平淡,归于一种人性的返朴归真的平淡。
  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在长期的苦难中磨砺自己,在物我合一的感悟中,在伟大母爱的滋润中,深悟了人生真谛,自信、充实地活着。
  再探讨第二个问题,似乎在欢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却在两个月后自杀了,给世人留下了难解的悬念。事实上,在这首歌咏“幸福”的短诗里,我们能品味出海子的孤独和苦涩。开头写“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那么“昨天”“今天”呢?看来是不幸福的。结尾给世人作了三个美好的祝愿后,又在孤独地强调:“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这首诗里,海子从理想世界转到凡俗世界畅游一番后,又孤独地钻进象牙塔里,憧憬着只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
  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海子自杀的成因,大致能得出这样的推断:从海子短暂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他基本上生活在书的世界里,没有多少生活的磨砺,追求的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尽善尽美,无法融入尘世的生活。他是具有敏感、脆弱、冲动等特质的“纯粹”诗人,他的唯美追求和他眼中的庸俗尘世形成了水火不相容的两极时,就舍弃尘世,飞升天国。海子是美好的,有他的诗歌为证;海子是偏颇的,有他的自杀为凭。
  最后,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史铁生的活着和海子的死去,给你什么启示?
  先让学生各抒己见,最终要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我们欣赏海子的才气及对真善美的追求,我们理解海子的孤独和痛苦,但我们更痛惜青年才子的自杀。青少年要战胜心理的脆弱,磨砺坚韧的意志,焕发出生命的激情,克服掉偏颇的冲动。要像史铁生一样的善于感悟,感悟生生不息的自然,感悟酸甜苦辣的人生,感悟人间的亲情,感悟生存的要旨,沉稳、强劲地活着,不要像海子那样冲动、柔弱地离世。我们的优良传统是“仁者爱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人生的根本,爱自己、爱别人,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生命之舟才能平稳地驶向彼岸。我们的立身之道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我们体现人生价值的基石,即使面对磨难与打击,也要做“真的猛士”,这样,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
  [作者通联:云南大理市下关二中]

关于生与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