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6期 ID: 356169

[ 柳福文 文选 ]   

让古文阅读生命之树常青

◇ 柳福文

  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怕文言文列在“三怕”之首。但丢弃了文言阅读,就是丢弃了古代文化。丢弃了古代文化,就等于丢弃了另一只眼睛,同时也丢弃了另一条腿。因此,中、高考古文阅读题有增无减,而且花样迭出。如何让古文阅读充满兴趣、焕发生机呢?一篇古文就是一座古墓,打开它,有所发现,才会有所惊喜;一篇古文就是一笔遗产,面对它,有所继承,才会有所感恩;一篇古文就是一幅旧画,模效它,有所创新,才会有所进步。反之,没有发现、继承、创新的古文阅读,只会味同嚼蜡,而且僵化思想,禁锢灵魂,扼杀智慧。这里介绍三部曲,伴你与古文跳舞,帮你与古人对话,尽显时代风流,助你古文阅读生命之树常青!
  
  第一部:蝶儿寻花曲——通读,发现新知识
  “留连戏蝶时时舞”,是因为蝶儿们惊喜地发现了奇异的鲜花。读古文要有一双敏捷而锐利的眼睛,首先通读,去发现新知识——生字、新词、特殊句式及特别文体。生字如生僻字、通假字等,新词如古今义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虚词妙用等,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否定句、固定句式等,特别文体如骈体文、铭文、碑文、祭文、奏疏等,这些是古文的“古怪点”,也是中、高考的“必考点”,更是战胜古文的“制高点”,务必首先注意。
  
  第二部:莺儿赏花曲——精读,继承真养料
  “自在娇莺恰恰啼”,是因为莺儿们春心勃发,花心正浓,乐享芬芳。读古文要有一颗勃勃的春心和花心,追美求善,乐之不疲,方可滋养身心。为此,美点必须精读。何为美点?“情人眼里出西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古文欣赏的极致。对立意、构思、主要段落、关键句子、表现手法等,均当在精读的基础上,加以探究,寻找新感觉,推敲何处当继承,何处当怀疑,何处当修补。尤其是关于感恩、忠孝、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审美观的地方,应当深入探究,勇于辩论,如百鸟争鸣,“自在娇莺恰恰啼”,“红杏枝头春意闹”。怀疑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争鸣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如: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的感恩与忠孝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古今不计其数的读者,总体上用事实说话,以真情动人,应当继承。可深入探究起来,就会发现事实不清,“忠”情可疑:感恩祖母是个掩人耳目的漂亮借口,“圣朝以孝治天下”是个瞒天过海的绝妙幌子。因为:(1)从本文内容上看,有漏洞。文中先有“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说明没有妻儿,十分可怜,可后有“臣密今年四十又四”,这说明应有妻儿。人到中年,竟无妻儿,是何原因?未作交代。倘若离亡,何不明说?倘若明说,理不更足?倘若未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应娶妻生子伺候祖母啊!何必要亲自养老送终呢?尽孝的形式不是唯一的。创造条件忠君报国、光宗耀祖对祖母不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吗?读书人的大孝不就在此吗?况且,李密不是前朝旧臣吗?能在前朝做官,为何不能在新朝做官呢?虽祖母年事已高,尽孝之日短,尽忠之日长,先尽孝后尽忠,合情合理,但忠孝两全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且国事大,家事小,李密鱼和熊掌本可兼得,却舍熊掌而取鱼,难道不奇怪吗?(2)从时代背景上看,实可疑。①李密是前朝旧臣,虽文中说“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但心里很可能抱着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②晋武帝以阴谋夺取政权,狡诈多变,李密怕误入歧途,坠入陷阱,须等待观望时日。综上所述,李密大孝何在?对新皇忠在哪里?感恩祖母可信,感恩新皇是表面光吧?恐怕李密保护自己才是真的吧!由此看来,千古至文,也有可疑可补可改之处啊!继承时要去伪存真,披沙拣金。
  
  第三部:花儿新生曲——品读,创造新成果
  “领异标新二月花”,二月花之所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是因为她脱胎换骨,领异标新。学古文的目的不是只为了了解古人,更不是为了蹈袭前人,而是为了批判地继承,更好地创新,让“干花”变成“新花”。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陶行知明示:“教育的完成在于创造,一切为了创造。”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韩愈倡导:“惟陈言之务去。”梁启超呐喊:“思想新而正,我手写我心。”新课标要求:“表达真情实感,有个性有创意。”只有自由开放,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人类才能生生不息。倘若食古不化,不思进取,或亦步亦趋,人类必亡。我们应当高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挑选,拿来,万寿无疆!对古文的思想性、艺术性都应“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具体说来,对古文的题目、立意、结构、文体、表达方式、表现技巧、遣词造句等,应当反复品读,最后根据现实需要、社会发展趋势、表达的最佳效果选择接受,批判继承,大胆创新。
  (1)古文的题目大都老套僵化,如:《三都赋》、《二京赋》、《赤壁赋》等题已过分格式化,毫无创意,魅力平平,可以换题,使之新颖独特,让人一见钟情。如:《赤壁赋》就可抓住主题、线索、关键词、主要描写对象换一个既准确又新奇的题目,如:《须臾与无穷》、《赤壁夜思》、《明月·长江·清风》、《亦诵亦歌月风水且哀且羡人地天》等。(2)古文的立意大都是替圣贤立言,离不开封建伦理道德,孔孟之道占统治地位,如:忠、孝、义等,品读时,应与新道德、新思想、新观念相比较,正确取舍,继承发展,要把封建社会的忠君爱国和现在的爱国爱民相区别,不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更不可食古不化。何谓大忠,何谓小忠,何谓愚忠,何谓智忠,何谓大孝,何谓小孝,何谓假孝,何谓不孝,何谓民族大义,何谓江湖义气,何谓哥们义气,均要具体分析,不可盲从。此外,隐逸遁世之作,不止一二,品读时,更应因时因事既历史又辩证地分析,贵在真知灼见,独树一帜,不可简单肢解,断章取义,更不可照搬资料,盲从权威。品读后,可以演讲、辩论等形式交流新成果。(3)古文的结构由破题到结尾,往往思路雷同,古板呆滞,八股文尤甚。对其开头、过渡、结尾乃至段落顺序可做修改,使之异彩突放,让人耳目一新。如:《滕王阁序》,开头两句“豫章旧郡,洪都新府”,交代地理位置,实为俗套,可改得起笔不凡,一鸣惊人,或设下悬念。有人改为:“旧郡龙虎争,新府凤凰仪。”起笔就突出了古今均是不凡之地,比原文含义更丰富,更吸人眼球。中间“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剪切后,稍做修补,可做序前小序。(4)古文的文体重视四平八稳,有的过分讲究格式的规范,如:游记、书信、奏章、祭文、碑文等,阅读时应舍弃形式主义的东西,突出主体,品味精华,缩写课文;有的刻意追求句式的对称,如:骈体文等,品读后,可抓住核心价值,挖掉赘疣句子,砍掉套话假话,剔除无用字词,变换句式,充实内容,大胆改写。(5)古文的炼字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品读后,当有所卓见,敢于替换,哪怕是一字之师,岂不快哉!
  总之,古文阅读的生命在于创新,欲生命之树常青,须靠阅读之智——创新阅读和创新写作。依照以上三部曲“跳舞”,必能求得新发现、好继承和快创新。
  [作者通联:湖北武汉洪山高中]

让古文阅读生命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