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厌学语文的中学生占43%,而喜欢语文的只占8%。就城市中学生请家教来看,数学、英语几乎占了家教学科的90%,而作为高考必考的首科,三大学科之一,语文家教几乎为零。问题到底在哪里?
1997年下半年开始,由《北京文学》发表三篇“世纪观察”类文章引发的一场全国性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对当时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误尽苍生》等文措词激烈,令语文教育工作者汗颜。讨论中,大家对中学语文教育提出了许多意见,不少意见都是中肯的。由此引发了新概念作文的产生,话题作文的推行和高考内容与形式的变化,进而推动了新大纲、新教材的编发,国家课程标准的颁发。这些,对于改变中学语文教育低效率的现状无疑会产生重要作用。不过,笔者认为,有一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那就是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培养和训练。
原大纲也曾指出:“要通过多方法,引起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但教材中很少有思维方法介绍,更少提及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范例,因此,教和学两方面都很茫然。课程标准则进一步提出:高中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中学生的探究能力,“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什么是探究?“探”,动手去试试,“究”仔细推求,推寻,它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它必须依赖于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现行的教材中关乎思维的内容很少,如果2004年后的新教材中仍然缺少这方面的内容,那么,要改变中学语文的现状,效果未必显著。
语文教育过去有三个目标,一是认识目标,二是智能目标,三是人文目标(或曰德育目标)。语文的智能目标实现,必然依赖思维训练。现在统一为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论是“能力”还是“方法”,也都离不开思维。语言虽然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然而,语言却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常用的一种。思维作为人脑的一种心理机能,是不显形、不出声、不能传播、不可感知的,它经过语言传递之后,就转化为有声、显形、可以传播、可以感知的了。因此,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成果的物化形式。古人所云“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同时,思维又制约语言,人们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时候,静态的语言就成了动态的语言。在“言语”这一思维的物化体中,思维是内核,语言符号是外壳;思维处于主导方面,支配和制约语言,语言从属于思维,作为运载工具为思维服务。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下,影响到他的言语能力的优劣;概念模糊,表现为用词不准确;思维缺乏条理,表现为说话颠三倒四、层次混乱;思维不严密,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或者上下文不贯通,缺少照应;思维片面,表现为说过头话、强词夺理、不能自圆其说,等等。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思维训练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再者,语言对思维起加工作用,语言对思维的表达,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能动的、积极的。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对思维进行加工、整理、改造,使之趋于完善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修改调整语言就是调整思想”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有效的语言表达和言语理解的训练,其中也包含了思维训练。
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学,可以这样认为:语文教学所应该培养的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输出思想)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维(汲取思想)的能力。语文老师对这一点理解得越深刻,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的自觉性越高,他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最终追求的目标,而听、说、读、写没有一项游离思维之外。听和读属于对语言的理解,说和写属于语言的运用表达:听,要边听边思考,只听不思考叫“充耳不闻”;说,要边想边说,只说不想叫“信口开河”;读,要用眼用脑,只看不思,就是“视而不见”;写,更要靠思维,否则,就会让人不知所云。理解和表达都需要进行复杂的思维。因此,我们可以说,对语文能力来说,语言能力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而思维活动才是它的内在本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早就说过:“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由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纯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由此,我们可看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同属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例如,在成语教学中,如果教给学生对立思维的方式,学生就能很容易的从“党同伐异”中的“伐”是“攻击”而推出“党”是“偏袒”;从“不学无术”中的“术”是技术、智术,而推出“学”是学识、学问,是名词,而不是学习;同样,从“夙兴夜寐”中的“夜”是晚,而推出“夙”是“早”(“兴”与“寐”对应,为起)。不善思维的,只有死记,效果就不会很好。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说得好,在乎思维正确。思维锻炼相当重要。”的确,一个中学生不会说话,往往是不善思维。同样,文章写不出东西,实质是构思时想不出什么东西。如果让学生背诵式地“说”或默写式地写别人的思维成果,是不能发展语言能力的。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现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揣摩语言,概括要点、分析问题等,是必须借助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完成的。只教学生学习所表达的内容是作者通过怎样的思维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也不会懂得作者思维结果又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如果将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就能让学生对文章的运思过程和表达方法有个透彻的理解。
同样,写作教学也应以写作思维训练为核心。作文有两大要素构成,写作智力和写作能力。简而言之,写作智力就是写作思维,它解决作文的内容问题;写作能力就是表达技能,它解决作文的表达形式问题。写作智力包括五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创造力、记忆力。写作能力主要有两方面;表达方式和文体写作。在写作智力和写作能力两大要素中,写作智力无疑是核心,是根本,是关键。所以,作文训练必须要以写作思维为核心、为根本。写作能力要提高,就要抓核心,抓根本。没有写作思维的参天大树、就结不出写作的累累硕果。如果忽视了思维能力训练,其结果必然是事半功倍。
思维训练之所以重要,还因为思维是人的智力核心,它对于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民族是至关重要的。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今天,我们已跨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和文明程度的高低,不仅要看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否勤劳,更重要的要看这个国家人民是否聪明智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量的猛增,经济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大,能否适应时代要求,迅速地培养出大批创造性人才,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经济的兴盛。以传播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方法在这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提上议事日程。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高士其在他的《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发展史》一文中告诫我们:“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是科学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同时也是教育的竞争,但是归根结底却是人才的竞争。而要培养一个人成材,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思维。因而,通过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应该把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告诉给广大的青少年们。”
在思维培养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为重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学生的考试平均成绩在美国50个州里排在倒数几名,但是,加州科技人员的发明和专利总数则居全美第一位,加州近10年的经济增长率也一直远远高于其他各州。这种矛盾的现象怎样解释?专家们经过研究,一致意见是,局外人看到的只是加州中学生的一个侧面,却忽略了他们身上最宝贵的财富——创造性思维。加州之所以在科技、经济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最主要的就是加州教育制度更注重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小抓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思维的创新,即运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方法要通过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来培养。尤其是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那么,怎样把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教材,二是教法。
科学思维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在分类上,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语言与思维之间、语文知识与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语文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过去说到语文八大块:“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其中逻辑就属于思维范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将它从语文课本中抽去了,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现在,新课程高中《语文》中又恢复了它的席位,叫“逻辑和语文学习”,但是内容非常概括。当务之急是要组织一批理论工作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证,从语文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体系的内在联系出发,确定既符合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教材体系。至少作为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必须这样做,才能胸怀全局,统筹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的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例如,中学阶段,七年级进行简单的概念、判断等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求其思维的准确性与丰富性;八年级结合说明文教学,进行思维顺序的训练,求其思维的条理性;九年级进行常见的思维模式训练,培养其推理能力。高一进行联想、想象方面的训练,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高二辩证思维方面的训练,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和批评性;高三进行发散、求异、对立等方面思维训练,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
在教学方法上,尽量做到既从语文知识角度,又从科学思维角度,双管齐下,互相渗透,取得相得益彰的双赢效果。比如,讲词汇、语法,可以渗透有关逻辑概念和判断方面的知识;讲解记叙文可以结合观察、回忆、联想、想象等有关形象思维方面训练;讲解说明文,可以结合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有关抽象思维过程的训练,讲解议论文,可以结合判断、推理、论证等抽象思维形式及创造性方式的训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从思维的角度对语文知识达到本质的理解,又可以使思维训练结合语文知识的内容落到实处,从而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不过,考试时,不考思维科学的名词术语,重在运用。
总之,笔者认为中学语文的深化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突破点,要彻底克服单纯抓语文训练而忽视思维能力训练的倾向。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享用,授之以“渔”,则可供终身之需。语文教学中强化思维教学与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协同起来,互相促进,快速发展,让中学语文教育走出困境,驶入8车道的高速公路。
[作者通联:安徽巢湖柘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