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6期 ID: 356153

[ 曲英华 文选 ]   

理解感悟与表达相契合是朗读教学的关键

◇ 曲英华

  读了《语文建设》(2007年第2期)刊载的北京市顺义区第三中学王丽老师的《吟诵,让文言教学如此美妙》一文,很受启发。王老师运用吟咏的方法教学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声音形式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将朗读技巧的运用与文本的理解感悟相契合,真正使朗读成为“反复的出声读与螺旋上升的情感体验、步步深入的理性思索有机结合”,深入理解感悟与恰切的有声语言表达相结合的情感体验和表达的过程。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领悟了情感,而且学习了朗读技巧,训练了言语表达技能,王丽老师的课实实在在将朗读教学落到了实处。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朗读所具有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体验文本、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等语文教学功能,已被广大语文教师认同,朗读这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在朗读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像王丽老师这样能充分发挥朗读教学功能的课却不多,很多朗读教学读得虽然热热闹闹,却既未读出理解感悟也未提高语文能力,给人的感觉是摆花架子、华而不实。正如钱吕明先生在《语文意识培养之我见》中所说:“判断学生是否在学语文的主要标志,可能还不是听、说、读、写,而是怎么听、怎么说、怎么写。书声琅琅,学生在学语文吗?不一定。他是在‘读’,但没有重音、没有语调,没有快慢变化,没有抑扬顿挫,他只是在‘念’,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他的话切中了目前朗读教学的根本问题——如何引导学生高质量朗读。
  笔者认为,朗读区别于其他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在于它的有声性,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理解感悟体验文本,通过琅琅的读书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通过琅琅的读书声考察辨析评价学生是否体验感悟作品以及体验感悟得是否准确和深刻;师生通过朗读交流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显现对作品的体验和感悟,学生、文本、老师形成符合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互动交流和多层次对话。声音与文本思想感情、与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受、与朗读教学的成败关系如此密切,它是桥梁,一头连着理解感悟,一头连着表达,理所当然应该以它为提高朗读教学质量、将朗读教学落到实处的突破点。
  从理解感悟的层面说,声音形式与对作品思想感情的认识和理解相契合,是将以朗读促理解感悟落到实处的重要方法。首先,“言语的声音形态对于表现主体的生命活动具有直接性”,通过诵读出作品的声音形态,玩味、揣摩语调与节奏,可以直接把握主体的情感、思想。因此对文本有声言语的节奏、语气、重音、停连等技巧的揣摩正是感悟理解作品的需要。笔者非常赞成王丽老师的观点:“学生在考虑如何读准停顿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对文意的疏通工作”,“学生在确定哪个词语需要重读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品味语言,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逐步走进文境”,“学生揣摩吟诵语气语调和语速,同时也是在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王丽老师用“确切生动表达”这一明确具体的朗读目的,引导学生既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又玩味准确生动表达的方法,理解感悟与表达相契合,使朗读教学的教学意义充分显现。其次,表达是理解感悟的外显形式。朗读中的理解感悟和表达是相伴相随的:理解感悟是表达的基础和前提,表达是理解感悟的外化,也是促使理解感悟生成的催化剂。理解感悟离不开对作品的体验,朗读中的体验是被作品触动后的感同身受,朗读者如果能够进入作品情境,获得真切体验,必然伴随着生理心理变化,这些变化在朗读中主要通过声音体现出来。不能想象,朗读《春》声音平淡低沉,朗读《荷塘月色》声音明朗欢快,是体验感悟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朗读中的声情是否统一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和检验学生是否体验感悟文本的重要方法。因为真正的朗读是用心灵去触摸作品,心灵被触动的外部表现主要是声音,声音的直接可感性特征,在朗读中表现为对作品的理解不同从而发出不同的声音。语文教师只有通过认真聆听,积极思索、判断,借助学生的表达捕捉到学生在感悟理解文本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才能真正融交流与思考和探究为一体,帮助学生生成深层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从表达的层面说,首先,学习语气、重音、停连、节奏这些口语表达技巧不仅是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和规律,更是教给学生将体验感悟外化的途径,教给学生承载思想感情的最佳形式。在语文课的文本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借助某些手段和方法,将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准确释放和外显。这些方法和手段包括发言、讨论、对话、朗读等,发言、讨论、对话等方法主要是在“理解文本之后整体性的情感交流与评述”,是一种体验和感悟的转述,不如运用朗读这种情感体验和感悟形式更方便,更直接,更充分,更具感性。其次,强调思想感情与表达的统一是将学生的言语能力训练落到实处的途径之一。朱自清先生说:“我以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说明:(1)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与能力;(2)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里的“表现的习惯与能力”当然既包括书面语言也包括口头语言的表现习惯与能力。言语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语感,语感的探究培养不仅体现在书面语层面,也应体现在语音层面,即培养学生准确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朗读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手段之一,它使“学生的情感不仅得以外在抒发,而且使学生相互之间的情感得以交流、补充、印证、丰富,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的情感表达方式”。现实中许多朗读教学只强调理解感悟的作用而忽略表达的作用,殊不知,不联系表达不是真正意义的朗读,也难以做到充分感悟和理解,同时也放弃了训练学生驾驭和使用口头语言能力这一绝好机会。
  理解感悟与表达的契合前提之一是学生要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朗读规范——眼、口、耳、脑并用。做到用视觉器官——眼睛感知书面语言,用思维器官——大脑对书面语言进行思考和再造想象并产生情感体验,再用发音器官——口,将书面语言和情感体验化为有声语言,用听觉器官——耳监听、感知有声语言的声音符号和听觉形象,最后再由大脑辨别朗读正确与否,并从听觉形象再次得到情感体验。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坚决摒弃张口动嘴不动心的朗读,做到体验感悟与表达紧密结合。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认识和掌握有声言语的表达规律。生活中人的各种喜怒哀乐情绪都有相应的声音形式特点,如喜悦时声音的欢快跳跃,悲哀时声音的低沉缓慢,紧张时的声高气促等。如果能够在朗读中唤起生活中各种情感体验参与其中,朗读体验就能更深刻和充分,表达也会更贴切。最后,要教给学生表达技巧并进行相应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将理解感悟准确生动表达的各项技能。
  [作者通联:河北承德市民族师专]

理解感悟与表达相契合是朗读教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