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动态生成”作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悄然走进我们的视野。“动态生成”重视教学中来自学生的感受、见解、困惑等,能更有效地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学习能力的目标。因此,广大教师对“动态生成”的理解、运用也日趋丰富和多元化,“动态生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文本解读的多元性、师生文本对话的现场性和学生思辨能力的活跃性等特点,有很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有很多适于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触发点。笔者仅以教学《六一居士传》为例,谈谈如何把握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
片段一:
师:(疏通字词和理解大意后,提出问题)“你赞同鉴赏提示所说的‘本文表达了一种辞官归隐的愉悦之情’吗?”
(学生对此问题进行10分钟的思考和小组内的讨论交流后,开始发表看法。)
“我们小组经讨论后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文章有这样的表述‘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聊、尔’表明本文就是为了记叙作者的快乐。”
“何况后文又有‘方其得意于五物,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这些话语更直接表达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快乐。”
(此小组两位代表说完,班上竟响起了赞许的掌声。此时,我明知学生的这番话语是对全文的一个片面认识,但我没有给出否定性的评价。既没有提出与学生相左的观点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也没有用常用的“还有没有不同意见”来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师:“对本文的解读,我们到此可以结束了。”
生:(一片愕然)
师:“刚才小组的同学,已将文本的中心问题即作者写本文寄托的意旨作了有理有据的阐释,欧阳修为何要自号‘六一居士’已完全明白,文本理解完成了为何不可以结束呢?”
(学生接下来的表现,证明我对前面课堂意外的处理非常正确。如果我对前面小组的陈述作了否定性的评价,那就堵塞了课堂“生成”的路;如果我提出相左的观点,那就达不到激发学生发言欲望的目的,而将“生成”所需要的平等性对话情境破坏了,学生会习惯性地等待教师的进一步讲解;如果我问“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看法”,学生就会嗅出教师话语中对前一小组发言已有了否定性评价,失去了表达个性化解读的勇气。)
片段二:
生:“老师,我不赞同前一小组的看法。我认为本文表达的并不是愉悦之情。因为后文又有‘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作者也在陈述自己的担忧和为官的劳累,并对这劳累进行了形容‘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所以作者志在写自己在朝为官感到很疲惫。”
(教室响起了更为热烈的掌声。此时,学生解读文本和分析判断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表现,学生对文本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正在课堂中“生成”。但是,刚才发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许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被这位学生的分析左右了。我想“故伎重演”,让学生思考探究之火越烧越旺。)
师:“看来,现在真的可以结束对本文主旨的探究了。”
“老师,我也不同意她的看法。”(第一次发言的那位男生站起来了。)
师:“好!执着,并且不苟同他人。”(我由衷地赞叹着这个学生的主见。这时下课铃响起了,于是我约定明天一上课就由第一次发言的那位男生来阐述他的看法。)
片段三:(第二天的课堂)
生:“课文有‘吾自乞其身于朝着三年矣’,又有‘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还有‘吾既老且病矣,乃以难疆之筋骨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吾素志而自食其言’。这些都说明欧阳修此时由于身心俱疲而无意于官场,志向告老退休以五物来颐养天年。我查找了一些资料,此时欧阳修居官场长达40载,三起三落。所以我认为本文表现的是人到晚年的他,功名之心日淡,此时只想实现一个文人最理想的追求,那就是隐居山林,过平淡的生活,享受琴棋书画之乐。另外,我读了这篇文章和相关资料后产生了对他的怜悯之心,因为他告老还乡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可怜他为大宋王朝操劳一生,安享晚年竟无几日。”
师:“多么用心的解读啊,俨然一篇小论文。这次你对文本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融进了个人的情感,实现了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阅读态度。让我们为这位同学如此精彩的解答鼓掌,也为他积极深入钻研问题、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勇于表达自己见解而鼓掌。”
(至此,全班学生以他们积极的阅读态度、多角度的思考判断、多次的思想交锋完成了对《六一居士传》文章旨意的探究。对文本的理解,在不断的课堂“生成”中逐步深入。我进一步认识到课堂“生成”对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动态作用,以及关照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独特优势。)
反思本课之所以能成功地进行课堂“生成”,主要在于把握住了以下几点:一是课堂之初的预设问题具有整体性和宽广的思考空间,为课堂“生成”不曾预约的精彩提供了可能。二是对学生非预期答案不作评价,实际是提供了进一步对话的空间,使学生能真正地“知无不言”。此环节是课堂“生成”的关键,教师一定要想办法并且耐心“蹲”下来听学生说话,关注学生的思维,捕捉课堂“生成”的信息点。比如,本节课,我就使用了于高潮处掐断的手法来调控课堂节奏,使学生想说的热情高涨。三是对学生优秀解答的对话性、动态性、整体性评价,是推进课堂“生成”形成习惯行为的有效刺激。对话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思想交流中有平等的感觉,能保证学生的表达欲求不受伤害;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和情感的整体性评价则能使课堂“生成”的热情不会熄灭于某一次的课堂活动,促进课堂“生成”的持续发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一次成功的课堂“生成”不是目的,通过课堂“生成”培养学生热爱思考、喜欢探究、勇于表达个性化意见的学习习惯才是最终目标。只有“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与文本对话、用心去思考,让学生展示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让学生思维跟着课堂一起飞翔,才能催生灵动飞扬的精彩课堂。
[作者通联:深圳市宝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