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文章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平静而不动声色地叙写往事,言近旨远,辞浅义深,寓丰富于单纯,在平淡中见浓郁,是古今散文中难得的珍品。
在教学此文时,我发现教参及一些教师对文中的几处细节赏析不透,今提出,与同仁商榷。
一、文首的“喜”如何来衬悲?
《项脊轩志》全文笼罩着浓重的悲情愁绪,而文首却以欢快的笔调写少年读书生活。然而这里写喜悦,无疑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下文的悲情。“喜”是如何来衬“悲”,对此问题的透彻理解是准确把握本文思路及情感的关键,为何而“喜”则又是理解以“喜”衬“悲”的突破口。
那么作者是因何而“喜”呢?
少年归有光在“项脊轩”中刻苦静读,心境愉悦。其愉悦的原因,教参和一些教师仅从文本表面出发,认为是因为经过修缮后的“项脊轩”环境得以大大改变:庭内竹桂兰木播香,夜晚清风明月相伴,书斋光线明亮,卷帙盈架。当然,地理环境对一个人心境的影响是存在的,但一般来说比较弱。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更多地取决于他工作、生活的状态和他所处的人际环境。古语曰: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观之,少年归有光在“项脊轩”中静读的喜悦心情,决非是简单地由于环境的改变所致(当然整治后的项脊轩,室内洞然,借书满架,室外竹兰生香,桂影姗姗,也会带给他一定程度的喜悦),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聪慧的少年归有光其时生活的大家庭富有和睦。诸父相安而居,虽父母早逝,但祖母还健在。硬朗、慈祥的祖母百般呵护他、关爱他,并寄予他以厚望。祖母的期望,年少的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幻化成斑斓的画图在依稀可见的远方召唤着他;或许敏感多情的他已开始对心上人有了朦胧的向往。而这一切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幸福暖流拥裹着他。因而在少年那段美好的时光里归有光是欢乐幸福的。也正因为心境的愉悦,不多的几棵兰桂竹木在他的眼里竟成了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寻常的明月清风竟如此撩拨着他那颗多情的少年心,让他沉醉在美好的遐思里。而今诸父异爨,大家庭分崩离析,祖母驾鹤西去,爱妻香魂飞散,自己又屡试不第。祖母的殷殷期待如磐石压心,振兴“归家”的希望遥遥无期。此情此景怎不令他落寞感伤?在悲情愁绪挥之不去时,自然就生发出对少年生活的回忆,而少年生活越“喜”亦就更衬出目下处境的“悲”。
二、对妻转述小妹语的理解
在文中对亡妻的怀念里,似乎随意写到了一个细节:“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南阁子,且何谓南阁子?”文中所忆此事琐屑到极点,然而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显出了归有光作为散文大家的慧眼独具,观物体情的敏感细腻,发抱抒怀的精当入微。
回娘家时,稚气未脱的小妹们的一句平常的问话:“闻姊家有南阁子,且何谓南阁子也。”妻回夫家后竟饶有兴味地向丈夫转述。此细节,首先表现出妻对生活的热爱和幸福的心境。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处于忧戚状态的人,对外物的感知反应是迟钝的,他(她)漠视社会中的琐屑之事,更难去品尝其中的甘甜。相反,一个处于愉悦状态的人,对外物的感知反应是非常的敏感、细腻。心灵的雷达时刻灵敏地捕捉着生活中那些哪怕极其微弱的快乐的信号,并将其放大、传输。一句平常的问话,妻子竟敏感地体悟到了小妹们的天真、好奇和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关注所流露出的浓浓的亲情。而这一切在妻子的心里竟酿成醇香的美酒。醉了自己,她也欲醉倒夫婿。或许妻从小妹们的问话中什么也没感悟到。而处于幸福状态的女人,有强烈的倾吐欲望,这样一句平常得再也不能平常的话,竟也在丈夫面前津津乐道。其实她的幸福在《项脊轩志》中是可触可摸的:燕尔新婚,夫妻如胶似漆,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分明是一幅“雪夜伴读,红袖添香”的美丽画图。琴瑟齐鸣,凰凤共舞,沐浴在爱河中的女人无疑是幸福的。
二可见妻对丈夫的爱。妻回到娘家,与久别的亲人谈话甚多,而独把小妹们询问“南阁子”的话转述给丈夫。可见她十分在意于南阁子,自得于南阁子。归有光的祖母的祖父夏昶宣德年间曾任太常侍卿,想必“归家”也曾是钟鸣鼎食之族,而今虽已分崩离析,家道中落。但归家里比“南阁子”好的建筑应还有很多,妻为何却自得于“南阁子”呢?这是因为,丈夫整日在“南阁子”苦读,丈夫身上寄托着重振归家的厚望,寄托着妻子的一生的恋情和幸福。丈夫的身影、气息乃至生命,归家的厚望,妻子的希冀,都融入了“南阁子”的砖缝石隙。因而它成了一块圣地,放射出灵光,异化为图腾。妻又怎能不对“南阁子”心怀虔诚并以此自得呢?然而,我们再进一步想,自得于“南阁子”,实则是自得于归有光。没有归有光,这“南阁子”就只是一座狭小、阴暗、毫无生气的小屋。由此可见妻子对丈夫的一往深情。
而今那快乐、痴情、小鸟依人的娇妻已香消玉殒,坟头也早已芳草萋萋,自己人到中年,潦倒失意。忆及往昔欢乐场景怎不潸然泪下,更添悲情呢?
[作者通联:重庆涪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