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10期 ID: 355901

[ 姜占超 文选 ]   

浅谈感染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姜占超

  绘画、唱歌、舞蹈都讲究艺术,语文教学也一样。绘画、唱歌、舞蹈可以通过颜色搭配、音乐旋律、动作姿态来表现艺术,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感染来体现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感染艺术是通过文字化的心灵美去美化人的心灵。如果说一节课能用一根电话线来串起来的话,那么一头是教师,另一头接通学生,教师就需要用各种各样的感染方式,时刻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在这种沟通交流中塑造学生美的心灵。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感染艺术,可以促使师生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教学共鸣,从而更快更好地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体现感染艺术:
  
  1.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老师,是学习活动中最活跃、最有效的成分。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所以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授之以趣,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根据课程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①以学生熟悉的的歌曲或地方戏导入新课。在学习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一文前,就可以让学生唱唱歌曲《幸福》;教学《木兰诗》之前,可以让学生演唱豫剧《花木兰》中的唱段等。②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所感为题展开讨论。学习张洁的《挖荠菜》时讲到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就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相互之间是否能彼此理解经常沟通;课文《羚羊木雕》中,“妈妈”硬逼着“我”去向好友万方要回已经送给她的礼物,这时就可以让同学们说说自己对此事的看法,父母是否赞成同学们之间在过节或生日时举行party、互赠礼物等。这种随堂进行的小讨论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进一步开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③分角色朗读。中学生好动、善于模仿、有表现欲,碰到对话较多又各具特色的文章时,分角色进行朗读很能为学生接受。譬如学习童话作品《花的话》和《古代英雄的石像》时,找几个学生来分角色朗读,同学们会从不同花的不同语气的言谈中,体会到众花的炫耀与二月兰的无私奉献;也能从英雄石像的言语中,感悟到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④引入其他的教学手段。学朱自清的《春》时可以找一些关于春天的音像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感性认识;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以让学生收集抒写思乡情绪的诗句,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激发兴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2.迁移理解
  
  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在阅读时文时,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便会很快进入作品世界,为作品表达的情感、内容所感染,或喜或悲。可是当学生阅读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作品时,他们很难进入作品展现的世界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一定的历史知识,适当的背景去介绍,举一些身边类似于作品中故事情节的例子,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从而轻松体验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对于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事理,也可以通过迁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在学习《孔乙己》时,同学们会对孔乙己总是满口的“之乎者也”表示不太理解,这时可以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见到的步履蹒跚的小脚老太太,告诉学生旧制度下的妇女地位卑贱,通过缠足以限制她们的人身、摧残她们的灵魂。同样,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看似为文人提供了立身进阶的机会,其实质却是为封建文人套上了一个枷锁,造就了大批类似于孔乙己这样不但功名无望而且丧失了基本生存能力的落魄文人。通过迁移手法,学生理解了造成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的原因,也就不难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通过迁移将理解未知的情景,从而受到感染。
  
  3.启发联想
  
  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并不会仅仅停留在作品描绘的形象上,必然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联想和补充,使文学作品的形象丰富、充实起来,从而收到以小见大、寓虚于实、借形传神、由此及彼的良好效果。
  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与联想,或缺乏必要的生活感受,再美的文学形象也难以显现出应有的魅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一些脍炙人口、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所勾画的种种意境,在联想、想象能力很差的学生眼里,也可能仍然是平淡无奇、干巴无味的。教师应该在学生不善于想象,没有联想的时候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根据作品内容展开积极的思维,反复品味,达到感觉和理解的统一。比如: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有的学生可能对这些全是名词组成的词句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呢?此时,教师便可以从词人思乡愁绪入手,介绍词人羁旅他乡的思乡忧愁。这时学生便会把整首词连接起来——词人站在旅途中,望着有“家”可寻的“鸦”和自然恬静的“人家”,想着自己身在他乡,无家可寻,乡愁油然而生……仿佛一幅生动传神的水墨画,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教师要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行多角度的比较、思考、分析、归纳,以达到用作品的艺术力量来感染学生,进而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4.强化朗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同样要重视朗读的作用,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促进学生理解力和想象力的提高。朗读也是在用优秀的文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和情感体验,进而发展学生个性,美化学生心灵。
  进行朗读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读准、读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不加字,不漏字,理解生字、难字和难句,这是进行朗读的先决条件。其次要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同,基调也就不同,有明朗欢快的,有暗淡忧伤的,有沉郁悲壮的,有激昂慷慨的。只有弄清了文章的特点和情感基调,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交汇融合,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与《荷塘月色》,作家在不同作品中抒写的是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就决定了不同的朗读基调,前者要明朗欢快,后者需暗淡忧伤。再次要读出文章的节奏和美感。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连、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和语速的快慢,把握了文章的节奏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技巧,就能读出文章的美感。此外,要多形式、多方式、长期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课堂上要给出学生朗读的时间,课外要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朗读中体味作品的思想与感情,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滋润学生的心灵,以显示语文教学的感染艺术,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
  感染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还有许多方式,诸如情景模拟、感悟共鸣、交流探讨等等。要做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除了有自己炽热的爱心、丰富的知识、可亲的教态和生动的语言外,还应该掌握多样的、富有感染力的语文教学艺术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而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作者通联:河南禹州顺店镇第四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