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10期 ID: 355886

[ 郭惠宇 文选 ]   

点燃文学火

◇ 郭惠宇

  当代中学生在审美能力、审美品位和审美追求上有着鲜明的特征,这些浸泡在电视、网络情境中,吃着肯德基、麦当劳长大的青少年,他们中的许多人常常拒绝传统,追求时尚,观念功利,情感冷漠。他们中的很多人习惯于读图听碟,游走于短信网文,对文学的经典斜目以视,对文化大师敬而远之,常以另类自喜,以愤青自居,视纯真为傻,看严肃为呆。对文学、对语文的兴趣已经近乎漠然,或许因为高考,才把他们留在了高中语文的课堂里。如何让今天的学生真正回到语文的世界,唤起对语文的热爱?如何培养出高雅的读书品位和审美能力?……这些问题都十分严峻地摆在了我们语文教师的面前,让我们这些以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为己任的语文教师不得不深入思考。点燃起学生心中激情的火种,让文学的薪火燃烧,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充分发挥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功能,是我们应当研究的策略。
  
  策略一:营造情境,创设课堂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展开鉴赏
  
  通常对文学教学不感兴趣甚至冷漠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阅读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太远,难以引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是教学流程千篇一律,把动态的认知审美过程变成了静态的程式图解,造成学生对阅读教学索然无味,产生冷漠厌倦心理;三是面对应试升学的压力,教师把凝聚作者激情与心血的作品肢解为若干语言文字训练题目,也就很难勾起学生的阅读激情。总之,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是产生冷漠心理的主要原因,而要改变这种心理状态,就要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努力改变单调的学习环境,不求巨细无遗、面面俱到的教学程式,力求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的教学灵动,加强双边或多边的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促成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心境和阅读愿望。
  首先,文学作品的理解总是受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思想观念和语言形式制约,要让学生进入某种情绪状态,就需要借助相应的情境、氛围来激活学生的欣赏兴趣,调节欣赏者的期待视野,让学生在适度的距离间产生求知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因而,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视野”要作出相应的预测,做到真正了解教学对象的兴趣爱好、欣赏水平,使自己对作品的阐发能适应学生“期待视野”的变化,力求让学生进入某种情绪状态,借以激活学生的欣赏兴趣。当然,这并不是意味教师要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欣赏品位,而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阅读某一作品的感性认识,通过多种方法来拉近文学本文和欣赏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期待视野”保持在“有无”间的适度距离上,由此,不断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例如教唐诗宋词,可以通过音乐语言尤其是流行音乐的欣赏来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古典小说,可以通过影视作品的观看来加深对形象的认识;教长篇小说节选,可以通过了解全书故事情节来丰富对作品的了解。在学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有了一定的熟悉程度后,更有利于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在学生进入了相应的情境,有了浓厚的兴趣后,欣赏的意义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其次,要克服由单调教学模式所引发的惰性冷漠心理障碍,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改变教学形式,努力寻找到教材内外的动情点、兴奋点,通过适度强化,相机诱导,便可化机械刻板为灵活生动,化冷漠僵化为情趣盎然。例如,教《智取生辰纲》,他要求学生用武侠写作的方法试着给其中片断作扩展性练习;教《长亭送别》,和学生一起将其中主要唱段设计成MTV;教《边城》,去为故事设计新的结尾,去为边城设计推介旅游的广告片;教《胡同文化》,为一段介绍胡同变迁的影像资料作解说词。鲜活的内容,生动的形式,学生在过程中体味语文,感受文化,锻炼能力。
  再则,鉴赏需要心灵自由,这种“自由”是内省的隐蔽的,而课堂则是外在操作的,是公开的、受限制的。调控鉴赏与课堂的矛盾,需要活动,需要新颖独特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如研究性的探讨学习,沙龙式的讨论质疑,实践性的参观游览,让师生在互动中展开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策略二:加强诵读,突出感性体验,在审美思辨中学习鉴赏
  
  文学作品的魅力常常是在持续不断的反复中显现出来的。诵读的作用自不待言,但如何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滋味、读出独到的体验,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这是我们应当很好研究的。
  首先,汉语的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其感悟的最好方法是“读”。“读”是手段,感悟是目的。“读”不仅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更能对语言文字的诸多美进行欣赏、品评。问题是“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到读出一种美感来;由读出节奏、韵味到读出一种情感来。“读出美感”和“读出情感”是“读”的最高境界。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以类似的情感体验,去领悟作者自我抒发或从旁描述的出神入化,把握作者内心所感的至真至诚,从而激发敏锐的语感。因此,这些就要教师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读”的形式,如学生读,教师读,专家读,默读、对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读,趣读,美读,读出层次,读出变化,读出韵味,读出个性,读出一片读的新天地。事实上,简单的给文学作品“贴标签”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一种情感体验的获得不能仅从几个简单的概念获得,也不是教师能“给予”的;情感的升腾,需要欣赏主体情感的注入和沉浸;教学是一种交流,而交流不一定是处在不停地发问、解答状态中,而是要留出空间、留下空白,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发现,在发现中凝聚,在凝聚中升腾,这样的交流才有深度,获得的感受才能历久不衰。
  其次,“涵泳工夫兴味长。”在文学欣赏中,不断的“涵泳”是达成欣赏目标的重要手段。从文学欣赏的意义上说,一篇作品的全部意义不会也不可能被某一阶段的读者读解完,只有在不断延伸的接受链条中,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逐渐被读者发掘出来。教学过程中注意适时提取学生熟知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温故而知新,便会获得新的审美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初中读时,对作品中情感的把握未必准确,也体会不深,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一定会在年轻的心中产生不同的感受,读出生活,读出成长,读出思想。初读《项脊轩志》,未必能深悟那力透纸背的亲情,当他(她)学会了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真情,获得的美感一定有别于初读之时。因此,教学中可以把学生以往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复读性训练,使他们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产生新的认识、新的理解,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再则,要注重个性化阅读。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涵泳和体悟潜藏在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和情趣,破解萦绕于字里行间的理趣、意趣和情趣,进行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情智整合与生成,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着力创设问题情景,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学生发现问题的沃土,在看似无疑处发现无限烟波。事实上,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而整体印象的形成首先在于对语言文字的浏览,对语言信息的把握,对遣词造句匠心的体会。教《兰亭集序》发现文中“俯仰”二字,在对字义的或显或隐的求索中,在或实或虚的探究里,在时间、空间的遥想间,串联起全文的脉络,体会出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悟。
  当代中学生在审美能力、审美品位和审美追求上有着鲜明的特征,这些浸泡在电视、网络情境中,吃着肯德基、麦当劳长大的青少年,他们中的许多人常常拒绝传统,追求时尚,观念功利,情感冷漠。他们中的很多人习惯于读图听碟,游走于短信网文,对文学的经典斜目以视,对文化大师敬而远之,常以另类自喜,以愤青自居,视纯真为傻,看严肃为呆。对文学、对语文的兴趣已经近乎漠然,或许因为高考,才把他们留在了高中语文的课堂里。如何让今天的学生真正回到语文的世界,唤起对语文的热爱?如何培养出高雅的读书品位和审美能力?……这些问题都十分严峻地摆在了我们语文教师的面前,让我们这些以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为己任的语文教师不得不深入思考。点燃起学生心中激情的火种,让文学的薪火燃烧,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充分发挥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功能,是我们应当研究的策略。
  
  策略一:营造情境,创设课堂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展开鉴赏
  
  通常对文学教学不感兴趣甚至冷漠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阅读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太远,难以引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是教学流程千篇一律,把动态的认知审美过程变成了静态的程式图解,造成学生对阅读教学索然无味,产生冷漠厌倦心理;三是面对应试升学的压力,教师把凝聚作者激情与心血的作品肢解为若干语言文字训练题目,也就很难勾起学生的阅读激情。总之,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是产生冷漠心理的主要原因,而要改变这种心理状态,就要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努力改变单调的学习环境,不求巨细无遗、面面俱到的教学程式,力求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的教学灵动,加强双边或多边的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促成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心境和阅读愿望。
  首先,文学作品的理解总是受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思想观念和语言形式制约,要让学生进入某种情绪状态,就需要借助相应的情境、氛围来激活学生的欣赏兴趣,调节欣赏者的期待视野,让学生在适度的距离间产生求知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因而,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视野”要作出相应的预测,做到真正了解教学对象的兴趣爱好、欣赏水平,使自己对作品的阐发能适应学生“期待视野”的变化,力求让学生进入某种情绪状态,借以激活学生的欣赏兴趣。当然,这并不是意味教师要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欣赏品位,而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阅读某一作品的感性认识,通过多种方法来拉近文学本文和欣赏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期待视野”保持在“有无”间的适度距离上,由此,不断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例如教唐诗宋词,可以通过音乐语言尤其是流行音乐的欣赏来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古典小说,可以通过影视作品的观看来加深对形象的认识;教长篇小说节选,可以通过了解全书故事情节来丰富对作品的了解。在学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有了一定的熟悉程度后,更有利于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在学生进入了相应的情境,有了浓厚的兴趣后,欣赏的意义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其次,要克服由单调教学模式所引发的惰性冷漠心理障碍,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改变教学形式,努力寻找到教材内外的动情点、兴奋点,通过适度强化,相机诱导,便可化机械刻板为灵活生动,化冷漠僵化为情趣盎然。例如,教《智取生辰纲》,他要求学生用武侠写作的方法试着给其中片断作扩展性练习;教《长亭送别》,和学生一起将其中主要唱段设计成MTV;教《边城》,去为故事设计新的结尾,去为边城设计推介旅游的广告片;教《胡同文化》,为一段介绍胡同变迁的影像资料作解说词。鲜活的内容,生动的形式,学生在过程中体味语文,感受文化,锻炼能力。
  再则,鉴赏需要心灵自由,这种“自由”是内省的隐蔽的,而课堂则是外在操作的,是公开的、受限制的。调控鉴赏与课堂的矛盾,需要活动,需要新颖独特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如研究性的探讨学习,沙龙式的讨论质疑,实践性的参观游览,让师生在互动中展开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策略二:加强诵读,突出感性体验,在审美思辨中学习鉴赏
  
  文学作品的魅力常常是在持续不断的反复中显现出来的。诵读的作用自不待言,但如何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滋味、读出独到的体验,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这是我们应当很好研究的。
  首先,汉语的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其感悟的最好方法是“读”。“读”是手段,感悟是目的。“读”不仅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更能对语言文字的诸多美进行欣赏、品评。问题是“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到读出一种美感来;由读出节奏、韵味到读出一种情感来。“读出美感”和“读出情感”是“读”的最高境界。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以类似的情感体验,去领悟作者自我抒发或从旁描述的出神入化,把握作者内心所感的至真至诚,从而激发敏锐的语感。因此,这些就要教师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读”的形式,如学生读,教师读,专家读,默读、对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读,趣读,美读,读出层次,读出变化,读出韵味,读出个性,读出一片读的新天地。事实上,简单的给文学作品“贴标签”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一种情感体验的获得不能仅从几个简单的概念获得,也不是教师能“给予”的;情感的升腾,需要欣赏主体情感的注入和沉浸;教学是一种交流,而交流不一定是处在不停地发问、解答状态中,而是要留出空间、留下空白,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发现,在发现中凝聚,在凝聚中升腾,这样的交流才有深度,获得的感受才能历久不衰。
  其次,“涵泳工夫兴味长。”在文学欣赏中,不断的“涵泳”是达成欣赏目标的重要手段。从文学欣赏的意义上说,一篇作品的全部意义不会也不可能被某一阶段的读者读解完,只有在不断延伸的接受链条中,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逐渐被读者发掘出来。教学过程中注意适时提取学生熟知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温故而知新,便会获得新的审美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初中读时,对作品中情感的把握未必准确,也体会不深,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一定会在年轻的心中产生不同的感受,读出生活,读出成长,读出思想。初读《项脊轩志》,未必能深悟那力透纸背的亲情,当他(她)学会了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真情,获得的美感一定有别于初读之时。因此,教学中可以把学生以往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复读性训练,使他们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产生新的认识、新的理解,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再则,要注重个性化阅读。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涵泳和体悟潜藏在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和情趣,破解萦绕于字里行间的理趣、意趣和情趣,进行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情智整合与生成,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着力创设问题情景,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学生发现问题的沃土,在看似无疑处发现无限烟波。事实上,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而整体印象的形成首先在于对语言文字的浏览,对语言信息的把握,对遣词造句匠心的体会。教《兰亭集序》发现文中“俯仰”二字,在对字义的或显或隐的求索中,在或实或虚的探究里,在时间、空间的遥想间,串联起全文的脉络,体会出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