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10期 ID: 355885

[ 杨高旺 文选 ]   

论语文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

◇ 杨高旺

  在中小学课程中,语文学科是最接近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它包含大量的情感、道德、意志教育的内容。语文教学的意义在于它一方面为生命个体的心灵奠基,让他变得更有教养,更富情趣,更具亲和力,更懂得生命的可贵和崇高,更能悲悯、宽容和善待他人、自我、自然和宇宙;另一方面,它又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提供人性的、精神的、审美的支持,传承民族文化香火,培育民族文化肌理,使得民族的生命在一种文明的层面上代代延续。
  然而,观照我们现今的学校教育现状,不由得让人感到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生命人格建设方面的荒凉。半个世纪以来,受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语文被视为一门应用性的工具学科,过于强调其“语用”功能,忽视了语文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忽视了语文对人的精神世界构建的价值。语文课上热衷的是主题思想的挖掘、微言大义的阐释、写作技法的探究、标准答案的追求……把语文带入到一种背离自己本相的道路上去了,语文与人的精神和心灵、与人的生命和生活越来越疏远。
  语文教学必须要皈依生命,必须要确立生命价值取向。这既是语文学科自身具备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时代和社会的前进赋予语文教学新的使命。
  首先,从教学的内容来看,语文教学所凭借的语言材料(包括文学作品),既囊括大有涉及古今,又饱含作者的知情义理、喜怒哀乐,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和生命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孕着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这种价值能颐养人的心灵和性情,对人起教化作用,促进人格的健全。
  其次,从教学的对象来看,语文教学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而是具有思想、情感、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要传播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挖掘出语文本身包孕的生命意蕴,唤醒学生的人性、灵魂、生命成长的觉悟,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汲取文化营养,提升人生境界,充实生命内容。
  另外,从时代发展和教育的真义来看,生命也越来越成为一切人类学意义上行为的原点。漠视生命的现象,反映出社会的荒谬与倒退,生命意蕴的缺失,意味着教育的贬值与枯萎。生命只能靠生命来点化,智慧只能靠智慧来开启。赋予生命以厚重和亮色,是教育(当然包括语文教育)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语文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最终要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立足于语文的课堂教学,立足于语文现有的教材,从语文教材中挖掘那些富含生命教育意义的元素,使语文教学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文化基座和精神底蕴。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情采并茂的文学作品,哪一篇不是作者丰富的生命积淀?哪一篇不是作者独特的生命表达?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思考生存的本质,提升生命的境界;焕发他们对自然的虔敬和热爱,对艺术的认识和鉴赏;引导他们在语言的苍穹下,在作品的意象世界中,感受生命之节奏,“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而崇高的理想,胸怀祖国甚至全人类;引导他们要懂得生存的美丽和死亡的意义;引导他们在宇宙中认识生命的可贵,思考信仰与人生的问题,借此促进生命的自治和德行的成长。
  其次是作为语文教师的角色立场。语文教师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师应更富情感性、更有诗意、更关注生命的各种感受和体悟。语文所表达的是对人间生活的肯定,又是对日常平淡的无意识的生活的一种抛弃和对诗意生活的一种发现和创造。语文的存在就是要从纷繁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就是要使学生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向往着生命的辉煌。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学科特点,确立自己的人文思路,涵养自己的诗性智慧,强化自己的审美机能。语文教学是一次永远的美学散步。它强调的是生命的在场,诗意的贯通,追求的是美与人生的同构,艺术与人格的统一。“诗的方向即是人性的方向”。语文教学的意义,即在于它帮助人类“从尘封的生命意识中努力开掘诗性的甘泉,从僵化的生命行为中寻找诗性实践的机理。”
  第三,语文教学生命价值取向的完善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我们期待更多更好的以生命理念编写的教材的涌现。在教材的选文上,要根据学生在不同的时期对生命感悟、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不同程度的理解而选取,而不仅仅是从专家的角度、从学术的角度来圈定学生学习的范本。
  另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实施“创建书香校园”计划,改善校园阅读环境,提高图书阅读品位和层次,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使“每个人尽可能成为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最广阔的精神自由的人”,争取让学生跟这个世界建立一种更加广泛的精神联系,从而改变学生精神荒芜、情感匮乏、语言无味的写作现状。
  语文教学生命价值取向的实施,还取决于一个后盾的支持,即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坚持生命价值的取向。家庭的教育对孩子成长有一个“底色”的作用。家长对孩子心灵养育的功德远远大于他们对孩子物质的付出,和睦、民主的家庭氛围有利于成就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生命个体。
  只有当一个时代重视人的价值,才会在生命意义上看待教育。对人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人性回归的呼唤,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人文精神的主旋律。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语文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也就有了更重要的意义。相信这种尊重主体生命,挖掘生命潜能,释放生命活力的新观念,一定能让语文教学恢复灵气,弥满无限风光。
  [作者通联:河北大城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