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10期 ID: 355893

[ 张金荣 文选 ]   

将真实生活放进作文中

◇ 张金荣

  《新课标》之“表述与交流”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表述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也就是要求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要紧紧抓住“真实生活”这一主题。众所周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再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才能写出好的感悟作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一、回归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有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潺潺万古长流。首先,我们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引导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捕捉“灵感”。要做的是,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主动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主动去操作;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主动去思考。由于地域不同,城乡有别,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存在差异,教师在安排作文内容时,要在课堂上直接呈现或者再现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某一现象或某一事件,引导他们在丰富的习作源泉里如鱼在水,产生直观形象。如我在讲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时,为学生描述湘西理想化的牧歌情境,再现其人性美和人情美,建议学生在春光明媚时回到家乡,亲抚大地,捕捉泥土气息;要求学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好角度,细心观察,于是,一篇篇充满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便出炉了。
  
  二、走进心田:倾听真实的脉动
  
  “心由情动,文随情发。”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中深情地写道,“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真是一片春光,一团火焰,一腔热情。现在难道都完了?决不!决不!”字里行间汹涌着一股深深的感情洪流,尤其是文中最后那句“我们有了他做朋友,也可以安慰自己不曾白来了一世。我们忘不了,和我们‘在那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可见,写作是需要真情实感的。只有自己动情,才能去感动别人。学生作文训练虽然只是初步地应用语言表达见闻感受的训练,但它毕竟是学生表达、认识自己生活的活动,应当把语言文字表述与语言文学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写作方法设计中,应该使学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在这种对生活真实的体悟中,必须张扬自己的个性。引导学生体验纵情自然,叹山的奇伟、水的柔情,赏花的绚丽、雪的纯洁;认识生命随山峦险峻而伟大,生活因风光无限而多彩;感悟横槊丽水而咏大江东去,执手相望而聚散随缘。写作不是胡编乱造,矫揉造作,而是真情再现,火花喷溅;更不是无病呻吟,千人一面,似曾相识,而是体验再现,精神升华,个性张扬,如同刘锡庆先生所言:“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由之趣。”
  
  三、宕开想象:清新飘逸是为文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作文中,应创造契机,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激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燃烧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发掘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当然,想象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悟基础之上的。如我在讲授《庄周买水》这一课时,引用了寓言诗人拉·封丹的一句话“要从‘身体’读出灵魂”。在该文中,水在东海每吨1元,到河伯处每吨10元,另加2元的好处费,到濠梁每吨50元,九折优惠;最终一吨水变成47元。对于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坑害百姓……“生财有道”的讽刺,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展开联想与想象,对于现实中看病难、天价药费等现象,无不影像出“庄周买水”的影子,让学生深味出“庄周”的酸苦与无奈,养成对现实的独到见解。生活中原是有无数个的庄周的!如同鲁迅所言:“孩子是可以教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境,想到花卉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蚊穴。”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想象的平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选一些材料,拼出各种各样的图景,从生活的真实中提炼素材,开展情节扩展式的想象练习。
  
  四、采撷浪花:呈现生活诗意
  
  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地栖居。”语文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增加了文学作品的分量,选文多为文质兼美的传统名篇和时代的精品,旨在以形象化的语言材料来感染、熏陶和发展学生,提升学生的人格品味和人文素养,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对生活感悟的诗意阐述。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中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述了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凋,却有青松如盖的清新幽美的自然景象。特别是雨后,碧空无尘,松针如洗;山泉水涨,水石相激,松针上的水珠在月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素练般的山泉亦在月光下熠熠发光,山林中一片明净与幽静,澄静精致,淳古澹泊的境界与诗人对生活的诗意化体验融为一体,让人叹为观止。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老师,要依据文本,但又不能局限于此,适时地引导学生真实地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实,要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当然“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写作应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性情的自然,而真实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教师虽不能盲目地过分地强调主题的高度正确,抹杀学生天性,但也要认真地去理解作品主题的思想性,“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啊!
  [作者通联:湖北随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