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标准(实验)》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带有法定性与权威性的解释已不容对语文课程性质作太多随意的争辩。如何正确地认识、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表述,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下面我们从几个不同层面去阐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的各种要素与关系。
一、形式与内容
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要求来看,语文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求他们学习它的形式。政治、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课文也有其内容和形式,但教学生理解和运用其内容是主要的目的。如数学这门课的课文,是以说明文的形式写出的,说明文是其形式。学生学习数学,只要能够理解课文一章一节所阐述的数学原理和运算法则,就达到目的。至于学习语文课中的说明文,学生不仅应理解这些说明文阐述的事物和事理,更重要的是学习说明文这种形式,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掌握各种表达方式和技巧。把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作为目标去追求,这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迥然不同之处。钟启泉先生认为:“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它是旨在发展学习其他学科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形式训练的学科。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或者用更专业的术语来说,是一种相对于‘形式学科’而言的‘内容学科’。从逻辑上说,所谓的‘内容学科’是以理解、创造或表达思想为课题的‘实质训练’的学科。如果说,语词的学习具有形式性(工具性),那么,文学教材的学习则是实质性的内容(思想性)的学习。这样看来,语文学科就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侧面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兼具‘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这里将语文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作了极为精辟的分析。
任何言语活动或言语作品,无论口头的或书面的,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人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言语也同样,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言语内容离不开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也离不开言语内容。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就是讲的这种关系。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说到底,是人们社会活动方式和情感品行的表现形式,它直接反映人的素质。“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其意义无不昭示着言语对于人的素质的价值。
在体现人的素质的言语活动或言语作品中,言语的形式和内容指的是什么?言语的形式,就是人的言语的声音系统和形态结构;言语的内容,简言之,就是言语的人文内涵,即言语所包含的德育、智育、美育内容——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文化修养。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祖国的语文去认识和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正因为语文是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形式与内容,即文与道,总是相互交织,有机统一在一起的。①
二、应用与审美
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是语文独立设科的目标,也是一个世纪以来一直为教育家们密切关注的问题。1904年颁布推行的《奏定学堂章程》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规定是:“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词、文法,以资官私实用。”“其要义在使通四民(即士、农、工、商)常用之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世达意之用。”②嗣后颁发多个课程标准及大纲,大都明确了发展学生应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先后推出了多部语文教学大纲,其目标也是在培养读写听说能力这既定的界域内进行的。语文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从语文的交际功能来看,语文能力的结构由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组成。这几种能力都着重于语言的应用性,它形成了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能力的独特结构。
语文审美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为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语文课程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审美资源。通过语言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重要区别。形象思维以表象、意象为组合的基础。想象、联想、感悟是形象思维的主要运作方式,情感性是形象思维的显著特征。语文教材中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意象资源,具有独特的想象与丰富的联想,具有真挚的情感,是培养形象思维的沃土。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神奇景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辽阔图画与悠深意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激越情怀,是文学留在人们心中永不消逝的印迹。作家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作品所流露的情绪、显露的情怀,以及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启发心灵,以动情为手段引导人对自己的存在和生命意义做出思考和探索。
语文的应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必须并重,不能偏废。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来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般认为: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知、意、情三种因素组成,这三个方面在实践中分别表现为三种关系,即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和审美关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智育、德育、美育。智育主要指的是知识能力,是一种实用功能,德育包括思想、道德,而美育即审美教育。它们有各自不同的对象范畴与作用,如果说,智育以知启人,德育以理服人,那么,美育则是以情感人。只重视应用功能,达不到培养“全人”的目标,只重视审美功能,又体现不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目标要求。二者的内在统一,共同构成语文课程重要的教育理论基础。
三、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实质上就是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思想情感的教育。语文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就是学习民族语言与其所包容的民族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历史。
在人类社会中,文化载体多种多样,如音乐、舞蹈、图画等等,但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在交际功能中无不承载和反映着民族的事、理、情、志,表现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等,承载着丰富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中汇集着人类文化中各方面的知识,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哲学、历史等社会科学,乃至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各种文化知识都必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都有赖于语言文字来传递。至于汉字,由于其独特的构造方式和结构特点,它在传递文化知识方面更有特殊的功用,一个汉字的形体本身往往就蕴含着某种文化知识。如“里”字,上为田,下为土,本指田土集中的地方,在古代农业社会里,人们“恃田而食,恃土而居”,故“里”也就成了人们集中居住之地。所以“里”字就揭示了古代人们的居住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又如“仁”字,《说文解字》解释说:“仁,亲也,从二人。”段玉裁注曰:“人耦(即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这表明“仁”的本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显然,“仁”所揭示的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内涵。单个的汉字尚能包含如此深邃的文化内容,一篇文章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就更为完整、更为系统。就建筑文化而言,《中国石拱桥》一文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桥梁建筑文化;《故宫博物院》一文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宫庭建筑文化;《苏州园林》一文则从一个侧面介绍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文化。如此等等,难以尽举。中学语文教材的确是一座极为丰富的文化宝库,它也是语文必须承担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具体内容,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语文份内之事。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就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例如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自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乐善好施的道德规范,见义勇为的做人品性,礼仪修身的伦理准则等等。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本特·萨缪尔森曾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致词时说:“近来,全球科技政策的重点之一,是在更大程度上满足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以弥补这两大学科的裂缝。如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教授所言‘创造力存在于艺术和科学之中’。应该看到,不同文化中孕育出的知识不但对个体而且对整个民众的创造力都是异常重要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还应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石。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去学习文化,去理解文化,去传承文化,这些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又一个重要的层面。我们对这一重要层面的分析,就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语文课程中引申而具化了。工具性是语文用于交流交际的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承载物的属性;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历史的经验教训反复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铁律:片面强调工具性或人文性,片面地理解工具性或人文性,都将给语文教育带来灾难。我们在认识工具性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时要防止和克服非人化的倾向,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在倡导人文性,弘扬人文精神之际,不能脱离科学精神,要在自然一人一社会相统一的基础上,确立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内在相通的大科学观,拓宽科学视野,使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更富有广博的内容和实践意义。只要我们抓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根本性的关系,进而抓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融,其他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注释
①王松泉:《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3期。
②舒新城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205页。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