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新时期的义务教育教材(语文),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供全国选用的,四年制的有2套,三年制的有7套。这9套教材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按新大纲要求编写,又以鲜明的特色,从报审的22套教材中脱颖而出。
四年制的,如由张鸿苓主编的一套,从1882年到1992年,十年间教材建设由实验本跃为义务教育规划本,又进入审定本。其教材内容由方法层、能力层和基础层构建。方法层重在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处于体系的最高层,能力层突出现代性和民族特色,并列五大内容,其内容依次为听话训练、说话训练、现代文阅读训练、文言文读背训练、写作训练。基础层为语文基础知识。这些多元性的内容,在纵向上各自成序,横向上相依相成,相互作用,互相促进。四个年级划分为三个阶段,其质的规定:一阶段(一、二年级),抓好衔接,夯实基础。二阶段(三年级),扩充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三阶段(四年级),整理所学,综合应用,发展能力。
三年制的,如洪宗礼主编的江苏省教材,是一套利教便学,面向广大农村和城镇普通中学的教材。教材从1984年6月开印,11年中六改版本,走了一条研究——编写——实验,再研究——再编写——再实验的科学之路,建设了一套以教科书为基础,为核心的综合体教材。即六册教科书,每册配编教辅用书(练习册、教师备课手册、自读课本、《知识表解与能力训练》)。这是现代教学理论意义上的一种广义教材,特点是重教师和学生用书,重内容形式。这套教材的形式,一律大32开本,激光照排,胶版印刷,封面和装帧精美。其设计和印刷都力求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有利与学语文。教科书为“单元合成,整体训练”开放体系。一条集合线(包括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线、知识结构线、思维发展线、学习语文心理发展线)贯穿其中,36个集成块加起始单元和附录似珠串于线上。创新处:1.注入新元素。如单元之首的为“单元教材支配表”,该“表”既是目标,又是标尺。具有定向功能,评价功能。增加“预习提示”、“阅读方法与习惯”、“图书箱推荐介绍课外读物”、“课外练笔”、“修改文章练习”等元素,使其实践功能激活,社会功能展现,育人功能增强。2.将单元建构成集成块,集成块展现语文教育的“应然”形态:凭借课文,进行合目的性的、合规律性的引读、引写、基础知识运用实践活动;文道关系、教与学关系、知行关系、学思关系、课内外关系、标与本关系的和谐处理构成条条通畅“电路”,系统元素、组件各司其职,整体律动,合成单元。师生在教语文和学语文中都能感受到双基效应、双边效应、发展效应、开放效应和长期效应。
三年制中还另有一套民间的,颜振遥编著的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教材。实验从1981年开始,经过两年准备(理论、教材和教法准备)阶段,六年验证性实验阶段,进入扩大实验阶段。实验目的,解决带全局性的六个问题: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育的矛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改变教师的低效劳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验地区有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实验对象有汉族和少数民族。教材包括课本和两本工具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每册课本配有《教学指导书》供教师备课用,不配带练习册、测试本之类的学生和教师用书。课本编写原则六条:①可自学与接受性原则。②适当步子适当速度原则。③听说读写训练和各种思维训练交叉结合原则。④与相关年级相关学科联系原则。⑤语文教育(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教育)与思想感情教育统一原则。⑥传授知识与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发展智力同步进行原则。课本编写出新意于法度中,由“自学”与“辅导”两种需要,按认知规律、语文知识与技能训练体系、与相关学科之间知识与能力的联系创制。如教材为三本合一(学本、辅导本、练习本)本,课文结构由四大组件集成:①“学习要求”(多元目标)。②“复习旧知识”(温故知新,联系相关知识,形成知识链)。③“课文和辅读”。“辅读”为辅导阅读的简称,凡是辅导学生读书思考,动脑动口动手的文字都包括在内,辅读文字有指令性、示范性、解说性、提示性、提问性、商榷性、警戒性等多种;辅读还包括插图、插曲,“练习题”。④“布白”。课本用16开本,在护眼和适应横读的省时高效前提下,留出相应的空白,让学生勾画批点,加旁批,练习评点,回答辅读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课文分“必学”和“选学”两类。必学课文为大纲规定的,选学课文供不同条件学校选用。教材的张力足以满足四类思维品质(敏捷、不敏捷、踏实、不踏实)学生的需求。洪氏教材、颜氏教材殊途同归,实验都收到预期效果。他们以各自的特点,丰富、拓宽了综合型教材的内涵和外延,都属于学语文、用语文实践建构性的综合形态教材。实践建构性的综合形态教材是一种符合时代走向,合于语文教育规律的具有新质的综合形态。它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显而易见。
被审定通过的还有人教版、四川版、沿海版、北师大实验中学版、鞍山十五中版,他们各展所长,走向全国,成为选用教材。
[作者通联: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