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5期 ID: 355357

[ 董旭午 文选 ]   

辩证: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魂

◇ 董旭午

  近来,品读洪宗礼先生的《我的语文教育观》《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从整体上改革语文教学》等论著,通读他的“双引”教学法及相关课例,合卷沉思,有两个字深深地刻到了我的脑子里,那就是“辩证”。我们甚至完全可以这么说,“辩证”就是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魂。
  一、“文”与“道”的辩证统一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一门学科,其教学目标就不只是让学生单一地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应该深入语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有机地渗透、融入精神、道德、人性和人格等人文教育。课文教材本身也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如人文思想、哲学思想、科学精神、生态观念等。洪宗礼先生对此十分清楚,所以他最早提出来了著名的“一张皮”理论,也就是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是辩证统一的,始终是附在“一张皮”上,也正犹如一块硬币的两面。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把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努力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时,不要忘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当然,这些教育只能在我们教语文的前提下和过程中顺理成章、自然有机地进行,我们坚持“文”与“道”的辩证统一,必须从这一特点出发,才有可能做到归真守本,务实有效,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文立人的语文教育理想。
  二、语言和文化的辩证统一
  洪先生认为,语言是传承人类文化的工具,它承载文化,传播文化,弘扬文化,语言可以表达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科技文化等一切文化;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即使是在识字教学中的辨字形、字义、字音,亦为传承先民的造字文化。洪先生甚至这样讲:“母语教育、母语课程教材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正是为了更好地弘扬祖国的文化、人类的文化。”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自觉坚守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指导学生在语言研习的过程中培育、感受、涵泳语言文化之美,获得文化熏陶,而不是把语文课直接上成文化学习或传播课。或者再进一步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语言是如何恰到好处地承载文化内容的同时,也是在指导学生学习、研究、欣赏和接受文化,两者本身就是无法割裂开的。当然,我们认同语言的文化价值,并不意味着淡化甚至否定语言文字作为载体、工具的基本功能和个性特质。只有坚持语言和文化两者的辩证统一,我们才有可能既教学生学好语文,又教他们学习和弘扬好文化。
  三、模糊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在国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指导下,课文依据各学校各年级学生的需要严格筛选,有序编排。教材需要有合理的度和量,各种文体应有恰当的比例,一切设计都应考虑适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语文与其外部的方方面面浑然天成,有难以分割的联系。这些都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即语文是科学的。但是,洪先生这样认为的同时又强调,语文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组合的整体,字词句篇等都离不开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我们整体去感知和把握,追求教学的整体效应,体现语文教育的模糊性。语文教学的这种模糊性具体表现为:从教学目标来看,它是多元的,既有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和培养习惯的目标,也有思想教育、文化传承和精神陶冶的目标。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看,它是动态的、双边的,既有纵向的时间延伸,又有横向的空间拓展;既有教的方面的活动,又有学的方面的活动。从教学活动的内容来看,它包容诸多方面:语言形式方面,有字、词、句、篇;语言运用规律方面,有语、修、逻、文;语言行为方面,有听、说、读、写。同时,语文的边缘工具性质又决定了语文教育与毗邻学科以及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这又是模糊的。所以,语文教育必须追求模糊的科学与科学的模糊真正统一。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有些人把语文学科这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肢解成各种“标准化”训练题的零件,这实际上是无视语文科科学性与模糊性统一的基本特点,也是在无情地扼杀母语的生命,实质上是伪科学甚至是反科学的,极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本真与健康,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四、教本与学本的辩证统一
  教材历来是教学之本。要提高教学效益,就必须抓住教材建设这个根本,运用教科书来制约和引导教学。但是教科书也是学本,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之本,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本,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之本。这是洪宗礼先生一贯的主张。传统语文教科书往往重视学习的结果,或者仅仅把课本看作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范例,甚至把教材定位于学习语言知识和语法规范的“公式”,追求的主要是知识价值。洪先生强调,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策略和智慧等,这应该是语文教与学所追求的更高目标。为此,我们绝不能把语文教材仅仅看成是语文教学之本,仅仅是供学生欣赏的知识花盆,它更应该是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思辨、探究的“路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催化剂”。尽管课本有教本、学本、读本多种功能,但无论哪种功能,既需要学生的主动学习,更需要教师智慧的引导。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学”,教师不善于科学地“导”,其效果必然微乎其微。好的课本只有通过优秀教师的教,才能更好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本、教师、学生三者完美、和谐的统一,才能从有限的教学工程中获取最大的教育教学效益。
  五、教师“导”与学生“学”的辩证统一
  洪先生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相统一的过程。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即不但要学会知识,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掌握学习的门径、方法,养成熟练地运用语文的习惯。如果把语文教学看作整体,“教”与“学”则都是主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是主导的方面,因为教师在引领着教学的方向中承担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诱发动力和“传道”“授业”“解惑”“教法”等多重责任,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无助于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就语文学习的过程而言,学生应当是学习语文的主人,他们的“学”,是其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从认知到理解、运用等种种转化的根据;“教”则是转化的外因。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得益于教师的“导”。教师的主导不致成为主宰,学生的主动也不可成为盲动。说到底,没有教师艺术的高质量的循序渐进的“导”,学生就不可能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也就不可能逐渐在学习上自立,进而在学力、能力、智力上都得到同步发展,在个性上、人格上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近来,品读洪宗礼先生的《我的语文教育观》《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从整体上改革语文教学》等论著,通读他的“双引”教学法及相关课例,合卷沉思,有两个字深深地刻到了我的脑子里,那就是“辩证”。我们甚至完全可以这么说,“辩证”就是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魂。
  一、“文”与“道”的辩证统一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一门学科,其教学目标就不只是让学生单一地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应该深入语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有机地渗透、融入精神、道德、人性和人格等人文教育。课文教材本身也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如人文思想、哲学思想、科学精神、生态观念等。洪宗礼先生对此十分清楚,所以他最早提出来了著名的“一张皮”理论,也就是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是辩证统一的,始终是附在“一张皮”上,也正犹如一块硬币的两面。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把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努力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时,不要忘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当然,这些教育只能在我们教语文的前提下和过程中顺理成章、自然有机地进行,我们坚持“文”与“道”的辩证统一,必须从这一特点出发,才有可能做到归真守本,务实有效,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文立人的语文教育理想。
  二、语言和文化的辩证统一
  洪先生认为,语言是传承人类文化的工具,它承载文化,传播文化,弘扬文化,语言可以表达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科技文化等一切文化;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即使是在识字教学中的辨字形、字义、字音,亦为传承先民的造字文化。洪先生甚至这样讲:“母语教育、母语课程教材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正是为了更好地弘扬祖国的文化、人类的文化。”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自觉坚守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指导学生在语言研习的过程中培育、感受、涵泳语言文化之美,获得文化熏陶,而不是把语文课直接上成文化学习或传播课。或者再进一步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语言是如何恰到好处地承载文化内容的同时,也是在指导学生学习、研究、欣赏和接受文化,两者本身就是无法割裂开的。当然,我们认同语言的文化价值,并不意味着淡化甚至否定语言文字作为载体、工具的基本功能和个性特质。只有坚持语言和文化两者的辩证统一,我们才有可能既教学生学好语文,又教他们学习和弘扬好文化。
  三、模糊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在国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指导下,课文依据各学校各年级学生的需要严格筛选,有序编排。教材需要有合理的度和量,各种文体应有恰当的比例,一切设计都应考虑适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语文与其外部的方方面面浑然天成,有难以分割的联系。这些都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即语文是科学的。但是,洪先生这样认为的同时又强调,语文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组合的整体,字词句篇等都离不开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我们整体去感知和把握,追求教学的整体效应,体现语文教育的模糊性。语文教学的这种模糊性具体表现为:从教学目标来看,它是多元的,既有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和培养习惯的目标,也有思想教育、文化传承和精神陶冶的目标。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看,它是动态的、双边的,既有纵向的时间延伸,又有横向的空间拓展;既有教的方面的活动,又有学的方面的活动。从教学活动的内容来看,它包容诸多方面:语言形式方面,有字、词、句、篇;语言运用规律方面,有语、修、逻、文;语言行为方面,有听、说、读、写。同时,语文的边缘工具性质又决定了语文教育与毗邻学科以及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这又是模糊的。所以,语文教育必须追求模糊的科学与科学的模糊真正统一。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有些人把语文学科这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肢解成各种“标准化”训练题的零件,这实际上是无视语文科科学性与模糊性统一的基本特点,也是在无情地扼杀母语的生命,实质上是伪科学甚至是反科学的,极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本真与健康,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四、教本与学本的辩证统一
  教材历来是教学之本。要提高教学效益,就必须抓住教材建设这个根本,运用教科书来制约和引导教学。但是教科书也是学本,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之本,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本,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之本。这是洪宗礼先生一贯的主张。传统语文教科书往往重视学习的结果,或者仅仅把课本看作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范例,甚至把教材定位于学习语言知识和语法规范的“公式”,追求的主要是知识价值。洪先生强调,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策略和智慧等,这应该是语文教与学所追求的更高目标。为此,我们绝不能把语文教材仅仅看成是语文教学之本,仅仅是供学生欣赏的知识花盆,它更应该是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思辨、探究的“路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催化剂”。尽管课本有教本、学本、读本多种功能,但无论哪种功能,既需要学生的主动学习,更需要教师智慧的引导。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学”,教师不善于科学地“导”,其效果必然微乎其微。好的课本只有通过优秀教师的教,才能更好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本、教师、学生三者完美、和谐的统一,才能从有限的教学工程中获取最大的教育教学效益。
  五、教师“导”与学生“学”的辩证统一
  洪先生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相统一的过程。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即不但要学会知识,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掌握学习的门径、方法,养成熟练地运用语文的习惯。如果把语文教学看作整体,“教”与“学”则都是主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是主导的方面,因为教师在引领着教学的方向中承担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诱发动力和“传道”“授业”“解惑”“教法”等多重责任,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无助于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就语文学习的过程而言,学生应当是学习语文的主人,他们的“学”,是其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从认知到理解、运用等种种转化的根据;“教”则是转化的外因。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得益于教师的“导”。教师的主导不致成为主宰,学生的主动也不可成为盲动。说到底,没有教师艺术的高质量的循序渐进的“导”,学生就不可能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也就不可能逐渐在学习上自立,进而在学力、能力、智力上都得到同步发展,在个性上、人格上成为独立自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