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5期 ID: 355364

[ 齐松懋 文选 ]   

揣摩·过滤·透视·发掘

◇ 齐松懋

  现行《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中,有些属于现代小说,如《墙上的斑点》《沙之书》等。而现代小说不像大家所熟悉的传统小说那样,它往往没有典型的人物形象,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的环境描写,没有传统的表现手法等,鉴赏现代小说应该转换自己的阅读观念,突破原有的鉴赏定势,改变已养成的欣赏习惯,用现代人豁达的胸怀去接纳它们;并认真细致地研读作品,寻找和发现其特色,并对其中的重要章节、段落、细节和词句等进行琢磨与推敲,认识非常之处,匡正扭曲之处,还原变形之处,凝固流动之处,连接断裂之处,玩味微妙之处,掂量含蓄之处,体悟艰奥之处,透视模糊之处,阐释晦涩之处,揭示深刻之处等。至于具体的操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似无共识,而依笔者之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象征中揣摩含义
  现代小说似乎特别青睐“象征”这种表达方式,象征手法的使用既普遍又频繁,而且象征的物象或意象十分丰富,简直令人眼花缭乱,闻所未闻。如卡夫卡的小说《城堡》中的那个可及不可进的“城堡”,象征了人永远无法企及的一个虚幻的世界;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中布洛姆带着的那块他母亲留给他的“烤土豆”,就象征了某种祛邪避难、消灾抗祸的护符和法宝;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中的“灯塔”,象征了人生的真理、美好的理想与追求。最为典型要推“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
  在该小说中,“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更说不出,但它又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像一片巨大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又似一个法力无边的幽灵窥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还钳制和禁锢着人的思想,在它的控制之下,人们都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因而至高无上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便成了作弄人、摧残人的专横残暴的军事官僚体制的象征。小说的主人公尤索林等除了揭露它的荒诞可笑外,对它的作弄、压迫、摧残只能以那种所谓的“黑色幽默”,在哭笑不得的自我解嘲中表达自己的无奈与无望。而这种独特的自嘲,是现代美国人面对无法抗衡的社会压迫的一种心理方式和行为方式,表现了当代美国人的性格、处境和命运。同时也反映了作家对现实世界的重新发现和认识,他们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丑恶的、冷酷无情的、恐怖的和不可理解的,人面对如此的现实而显得微不足道,感觉到自己被现实扭曲、压倒却无力反抗,只能在被扭曲和压倒时发出几声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的笑声,聊以宣泄绝望和痛苦。这种哭笑不得的自嘲就是“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表现的悲剧,幽默、滑稽中透出的是冷峻的悲观和无为的虚幻。由此可见,这一条无形无迹的“军规”的象征意义是相当深刻的。
  文学作品里的象征不但是作者有意识构设的,而且还往往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不断强化,以达到突出某种意向、传达某种认识、流露某种情绪、明确某种观念等目的。因此,现代小说中的象征,并不是孤立而单纯的人、事、物,而通常代表了作家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只要准确地理解和吃透了作品里象征的含义,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小说所要传达的情感、思想和主旨。所以,对现代作品的欣赏,不能忽视其中的象征形式和内容。
  二、在潜流中过滤理性
  根据心理学家詹姆斯的观点,人的意识是像河流一样不断流动的。哲学家伯格森提出了心理时间延续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增大的过程。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最为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就是以上述理论作为创作的依据,选择了与传统小说家不同的创作模式,走向了深入开拓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潜意识领域)、把人物的全部意识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读者的创新之路。我们在鉴赏此类作品时,要注重从人物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中去寻求作品的主脉,从貌似杂乱无章漫无头绪的、反理性反逻辑的意识流中过滤和积淀出理性的内涵。
  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描写的就是广告经纪人布卢姆和他妻子莫莉、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三人在1904年6月16日这天从清晨到深夜18个小时内在都柏林的经历和内心活动。小说的意识流技巧很高,分为意识层和潜意识层两个层次描写,以内心独白、意识迁移、意识流语言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作品中三个人物的意识流动,各有鲜明的心理方式和理性含量——布卢姆的心理特点是易于感情冲动,他的潜意识流动时时泛起矛盾的感情,如庸俗和清高,下流和狭义。他的意识流中有关儿子夭折的回忆,看起来毫无意义,其实都是潜意识中渴望重新得到儿子的反映,所以在遇到斯蒂芬后,他的这一渴望得到满足,夭折的儿子便不再出现在意识流中了。在斯蒂芬的意识流中,有关亡母的回忆和幻觉,是潜意识中负罪感的反映。他渴望得到精神上的安宁与自由。当遇到布卢姆后,他寻到了精神上的父亲和强有力的依傍,幻境中的母亲形象也就消失了。在莫莉的意识流活动中,更多是个人生活受挫和家庭生活失败的反映,渴望有健全和睦的家庭等成分。当斯蒂芬来到她家,她感到母性的满足,对与布卢姆重归于好产生了信心,因而以前的意识流不再出现了。
  又如该小说的第二章描述斯蒂芬在一家私立学校讲课,让一个学生朗读十七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的诗《莱西达斯》。学生读到“你哀悼的莱西达斯并没有死去,尽管他已经沉没在水面底下……”时,作家以此为契机,引出斯蒂芬由这诗句触发的内心独白里就有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生命是一种运动的论点。因为这诗句正好说明这一论点。由这一论点,斯蒂芬意识的内心独白里就有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可能性的思辩,又以这一思辩为契机,斯蒂芬的意识再次转向,油然回忆起他在圣日内维也符图书馆攻读亚里士多德哲学著作的情景……这样的“意识流”,在不停的流动中不断出现契机,不断跳跃式地拓展,又不断转向,离触发点越来越远也愈来愈复杂。这就体现了意识流动的自由自在和人物精神上的放松,也很真实地表明了人的意识的无规则、无秩序和不可控等特性。因而可以说,它是以无规无序无理性的意识流表现了有规则有顺序有理性的内在真实和深层次本性。这是进行鉴赏评析时必须注意的要点。   现行《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中,有些属于现代小说,如《墙上的斑点》《沙之书》等。而现代小说不像大家所熟悉的传统小说那样,它往往没有典型的人物形象,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的环境描写,没有传统的表现手法等,鉴赏现代小说应该转换自己的阅读观念,突破原有的鉴赏定势,改变已养成的欣赏习惯,用现代人豁达的胸怀去接纳它们;并认真细致地研读作品,寻找和发现其特色,并对其中的重要章节、段落、细节和词句等进行琢磨与推敲,认识非常之处,匡正扭曲之处,还原变形之处,凝固流动之处,连接断裂之处,玩味微妙之处,掂量含蓄之处,体悟艰奥之处,透视模糊之处,阐释晦涩之处,揭示深刻之处等。至于具体的操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似无共识,而依笔者之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象征中揣摩含义
  现代小说似乎特别青睐“象征”这种表达方式,象征手法的使用既普遍又频繁,而且象征的物象或意象十分丰富,简直令人眼花缭乱,闻所未闻。如卡夫卡的小说《城堡》中的那个可及不可进的“城堡”,象征了人永远无法企及的一个虚幻的世界;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中布洛姆带着的那块他母亲留给他的“烤土豆”,就象征了某种祛邪避难、消灾抗祸的护符和法宝;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中的“灯塔”,象征了人生的真理、美好的理想与追求。最为典型要推“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
  在该小说中,“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更说不出,但它又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像一片巨大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又似一个法力无边的幽灵窥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还钳制和禁锢着人的思想,在它的控制之下,人们都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因而至高无上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便成了作弄人、摧残人的专横残暴的军事官僚体制的象征。小说的主人公尤索林等除了揭露它的荒诞可笑外,对它的作弄、压迫、摧残只能以那种所谓的“黑色幽默”,在哭笑不得的自我解嘲中表达自己的无奈与无望。而这种独特的自嘲,是现代美国人面对无法抗衡的社会压迫的一种心理方式和行为方式,表现了当代美国人的性格、处境和命运。同时也反映了作家对现实世界的重新发现和认识,他们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丑恶的、冷酷无情的、恐怖的和不可理解的,人面对如此的现实而显得微不足道,感觉到自己被现实扭曲、压倒却无力反抗,只能在被扭曲和压倒时发出几声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的笑声,聊以宣泄绝望和痛苦。这种哭笑不得的自嘲就是“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表现的悲剧,幽默、滑稽中透出的是冷峻的悲观和无为的虚幻。由此可见,这一条无形无迹的“军规”的象征意义是相当深刻的。
  文学作品里的象征不但是作者有意识构设的,而且还往往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不断强化,以达到突出某种意向、传达某种认识、流露某种情绪、明确某种观念等目的。因此,现代小说中的象征,并不是孤立而单纯的人、事、物,而通常代表了作家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只要准确地理解和吃透了作品里象征的含义,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小说所要传达的情感、思想和主旨。所以,对现代作品的欣赏,不能忽视其中的象征形式和内容。
  二、在潜流中过滤理性
  根据心理学家詹姆斯的观点,人的意识是像河流一样不断流动的。哲学家伯格森提出了心理时间延续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增大的过程。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最为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就是以上述理论作为创作的依据,选择了与传统小说家不同的创作模式,走向了深入开拓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潜意识领域)、把人物的全部意识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读者的创新之路。我们在鉴赏此类作品时,要注重从人物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中去寻求作品的主脉,从貌似杂乱无章漫无头绪的、反理性反逻辑的意识流中过滤和积淀出理性的内涵。
  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描写的就是广告经纪人布卢姆和他妻子莫莉、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三人在1904年6月16日这天从清晨到深夜18个小时内在都柏林的经历和内心活动。小说的意识流技巧很高,分为意识层和潜意识层两个层次描写,以内心独白、意识迁移、意识流语言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作品中三个人物的意识流动,各有鲜明的心理方式和理性含量——布卢姆的心理特点是易于感情冲动,他的潜意识流动时时泛起矛盾的感情,如庸俗和清高,下流和狭义。他的意识流中有关儿子夭折的回忆,看起来毫无意义,其实都是潜意识中渴望重新得到儿子的反映,所以在遇到斯蒂芬后,他的这一渴望得到满足,夭折的儿子便不再出现在意识流中了。在斯蒂芬的意识流中,有关亡母的回忆和幻觉,是潜意识中负罪感的反映。他渴望得到精神上的安宁与自由。当遇到布卢姆后,他寻到了精神上的父亲和强有力的依傍,幻境中的母亲形象也就消失了。在莫莉的意识流活动中,更多是个人生活受挫和家庭生活失败的反映,渴望有健全和睦的家庭等成分。当斯蒂芬来到她家,她感到母性的满足,对与布卢姆重归于好产生了信心,因而以前的意识流不再出现了。
  又如该小说的第二章描述斯蒂芬在一家私立学校讲课,让一个学生朗读十七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的诗《莱西达斯》。学生读到“你哀悼的莱西达斯并没有死去,尽管他已经沉没在水面底下……”时,作家以此为契机,引出斯蒂芬由这诗句触发的内心独白里就有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生命是一种运动的论点。因为这诗句正好说明这一论点。由这一论点,斯蒂芬意识的内心独白里就有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可能性的思辩,又以这一思辩为契机,斯蒂芬的意识再次转向,油然回忆起他在圣日内维也符图书馆攻读亚里士多德哲学著作的情景……这样的“意识流”,在不停的流动中不断出现契机,不断跳跃式地拓展,又不断转向,离触发点越来越远也愈来愈复杂。这就体现了意识流动的自由自在和人物精神上的放松,也很真实地表明了人的意识的无规则、无秩序和不可控等特性。因而可以说,它是以无规无序无理性的意识流表现了有规则有顺序有理性的内在真实和深层次本性。这是进行鉴赏评析时必须注意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