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是两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思维方法,广泛用于语言学、人类学与社会学之中,对阅读教学也有深刻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过度”运用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都会产生偏差,影响教学质量。辩证合用这两种思维方法是纠正偏差、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合理选择。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以法国学者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结构主义强调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和稳定性,认为事物是由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整体,各部分的“关系”就是结构。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的简单相加,各部分又“共时性”存在着。将结构主义运用于阅读教学,就要重视文本的整体性。阅读就是对文本进行感知,理解其中表达的意义。文本的结构表达的中心意义(即主旨)是相对稳定的。教学一般做法是解释词语、归纳段意、分析结构和探索主旨。这是阅读必经的步骤。结构主义不足之处在于把文本作为一个固定的封闭的系统,过分强调中心意义的稳定性、绝对性。在阅读教学中把教学参考书、教师本人个性化的意义解读作为权威和标准答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限制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育。
解构主义是在结构主义之后形成的,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为代表。解构主义以反传统、反权威的姿态对结构主义进行批判。解构主义强调“历时性”,把作者、文本、读者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更加重视读者对文本的意义生成、创造性阅读,提出了延异、撒播、替补、踪迹等概念,反对固定不变的中心概念。肯定每个人阅读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在阅读中不断延伸、丰富,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构主义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阅读能力,实现文本的多元价值,张扬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其优势。但如果“过度”使用解构主义,否定文本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又可能会造成许多误读,甚至牵强附会、走火入魔,把正确的解构为错误的,偏离教育的宗旨。
既然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各有优点与不足,有各自最适应的使用范围,况且一种方法不能包治百病,因此辩证地运用,有效地合用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一、采结构主义以尊重文本,用解构主义以尊重读者
结构主义偏于文本。文本是阅读的对象。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不同的内容和体裁。内容的意义有显露的,也有隐晦的;有丰富的,也有单义的。体裁有散文、小说、诗歌、议论文、说明文等。议论文、说明文,文意显露、明确,结构严谨,材料服务于观点,比较适合于结构主义分析,要解构其主旨则比较难。如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中心论点已明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后采用例证法,举西蜀边境两个和尚朝南海学佛的故事来论证。“为”就是“实践去做”。贫僧条件艰苦,但决心大,凭“一瓶一钵”去南海取得了成功。富僧决心不大,无行动,只是“欲”买舟南下,停留在“想”的阶段,缺少行动,终没有成功。我们不能把贫僧解构为“冒险”“蛮干”,把富僧解构为“聪明”“稳重”。
内容丰富、主旨较模糊、哲理性强、能引人深思的文本,比较适合解构主义,如寓言、童话、小说等。柳宗元的《黔之驴》是一篇寓言,主旨有不确定性。“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老虎初见驴“庞然大物也”,有点怕。后来不断试探,发现驴的看家本领就是“蹄之”而已,于是把驴吃了。柳宗元“不在场”,不好问他写作的用意,这就给人解读的自由空间。一般人认为驴是外强中干,没有真本事的反面人物形象。但从驴的角度看,它的本领是拉磨、载物,这是老虎不会做的。好事者把驴引进贵州没有发挥驴的特长,而是把驴放在山下不用,给老虎吃了也不为怪。这是对引进人才而又不用人才的批判。柳宗元是个人才,17岁中进士,29岁作监察史,后因参加王叔文政治改革失利,被贬为永州司马。写此寓言也可能有怀才不遇之愤。这是一种个性化解读,因其主旨不确定。
解构主义偏于读者,不承认文本意义是固定不变的,文本具有未完成性,因读者而变异。读者的情况很复杂,学生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生活经验、情感、价值观等均不同,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也必然有差别。学生的阅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往往以自己的眼光去看文本描绘的多彩世界,有的学生读朱自清的《背影》,会认为父亲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违反交通规则。有的学生读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认为从物种看,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不可能的。这就把科学与文学的虚构混为一谈,产生误读。
周庆元教授在《语文教育哲学研究》一书中指出:“我们的汉语文教育尤其需要理性的思维,哲学的思辨。”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应辩证运用,不要跟风,走极端,语文教育的历史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二、依结构主义进行理解性阅读,循解构主义进行创造性阅读
结构主义的阅读偏于理解性阅读,解构主义的阅读偏于创造性阅读。其实,任何一个完整阅读都必须经过这两个阶段。理解性阅读是阅读的基础、核心。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理解性阅读以感受语言为基础,再进行分析、推理。皮亚杰归纳为:发现、识别、认同、组建、扩展、记忆六个阶段。江西潘凤湘的“教读法”,将阅读教学归类八步:默读课文、查疑难字、小组朗读、个人写出分析笔记、小组讨论课文、听老师分析、个人写出分析文章、写读写笔记和背诵课文。这八步的功夫很扎实,效果也很好。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对理解性阅读不够重视,做得不扎实,热衷于搞形式、变花样,追求课堂热闹,真读变成假读。学生没有原生态的阅读,琅琅书声也少了,讲台变舞台,表演很精彩,或滥用多媒体,使人眼花缭乱,或让学生给老师问题找答案,热烈讨论,结果是学生学了语文,还是错别字连篇,不能正确说与写,让社会骂语文课“误尽天下苍生”。
理解性阅读是基础,但阅读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就借鉴了解构主义的观点。宁鸿彬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提出了:“三不迷信”,即不迷信古人、名家和老师;“三个欢迎”,即欢迎质疑、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和发表与老师的不同见解;“三允许”,即允许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这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实现德里达提出的“延异”。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是有层次之分的,原始创新固然很好,点滴创新也应鼓励。在阅读教学中,结构主义阅读与解构主义阅读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应辩证运用。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是两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思维方法,广泛用于语言学、人类学与社会学之中,对阅读教学也有深刻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过度”运用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都会产生偏差,影响教学质量。辩证合用这两种思维方法是纠正偏差、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合理选择。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以法国学者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结构主义强调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和稳定性,认为事物是由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整体,各部分的“关系”就是结构。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的简单相加,各部分又“共时性”存在着。将结构主义运用于阅读教学,就要重视文本的整体性。阅读就是对文本进行感知,理解其中表达的意义。文本的结构表达的中心意义(即主旨)是相对稳定的。教学一般做法是解释词语、归纳段意、分析结构和探索主旨。这是阅读必经的步骤。结构主义不足之处在于把文本作为一个固定的封闭的系统,过分强调中心意义的稳定性、绝对性。在阅读教学中把教学参考书、教师本人个性化的意义解读作为权威和标准答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限制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育。
解构主义是在结构主义之后形成的,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为代表。解构主义以反传统、反权威的姿态对结构主义进行批判。解构主义强调“历时性”,把作者、文本、读者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更加重视读者对文本的意义生成、创造性阅读,提出了延异、撒播、替补、踪迹等概念,反对固定不变的中心概念。肯定每个人阅读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在阅读中不断延伸、丰富,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构主义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阅读能力,实现文本的多元价值,张扬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其优势。但如果“过度”使用解构主义,否定文本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又可能会造成许多误读,甚至牵强附会、走火入魔,把正确的解构为错误的,偏离教育的宗旨。
既然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各有优点与不足,有各自最适应的使用范围,况且一种方法不能包治百病,因此辩证地运用,有效地合用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一、采结构主义以尊重文本,用解构主义以尊重读者
结构主义偏于文本。文本是阅读的对象。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不同的内容和体裁。内容的意义有显露的,也有隐晦的;有丰富的,也有单义的。体裁有散文、小说、诗歌、议论文、说明文等。议论文、说明文,文意显露、明确,结构严谨,材料服务于观点,比较适合于结构主义分析,要解构其主旨则比较难。如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中心论点已明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后采用例证法,举西蜀边境两个和尚朝南海学佛的故事来论证。“为”就是“实践去做”。贫僧条件艰苦,但决心大,凭“一瓶一钵”去南海取得了成功。富僧决心不大,无行动,只是“欲”买舟南下,停留在“想”的阶段,缺少行动,终没有成功。我们不能把贫僧解构为“冒险”“蛮干”,把富僧解构为“聪明”“稳重”。
内容丰富、主旨较模糊、哲理性强、能引人深思的文本,比较适合解构主义,如寓言、童话、小说等。柳宗元的《黔之驴》是一篇寓言,主旨有不确定性。“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老虎初见驴“庞然大物也”,有点怕。后来不断试探,发现驴的看家本领就是“蹄之”而已,于是把驴吃了。柳宗元“不在场”,不好问他写作的用意,这就给人解读的自由空间。一般人认为驴是外强中干,没有真本事的反面人物形象。但从驴的角度看,它的本领是拉磨、载物,这是老虎不会做的。好事者把驴引进贵州没有发挥驴的特长,而是把驴放在山下不用,给老虎吃了也不为怪。这是对引进人才而又不用人才的批判。柳宗元是个人才,17岁中进士,29岁作监察史,后因参加王叔文政治改革失利,被贬为永州司马。写此寓言也可能有怀才不遇之愤。这是一种个性化解读,因其主旨不确定。
解构主义偏于读者,不承认文本意义是固定不变的,文本具有未完成性,因读者而变异。读者的情况很复杂,学生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生活经验、情感、价值观等均不同,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也必然有差别。学生的阅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往往以自己的眼光去看文本描绘的多彩世界,有的学生读朱自清的《背影》,会认为父亲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违反交通规则。有的学生读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认为从物种看,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不可能的。这就把科学与文学的虚构混为一谈,产生误读。
周庆元教授在《语文教育哲学研究》一书中指出:“我们的汉语文教育尤其需要理性的思维,哲学的思辨。”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应辩证运用,不要跟风,走极端,语文教育的历史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二、依结构主义进行理解性阅读,循解构主义进行创造性阅读
结构主义的阅读偏于理解性阅读,解构主义的阅读偏于创造性阅读。其实,任何一个完整阅读都必须经过这两个阶段。理解性阅读是阅读的基础、核心。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理解性阅读以感受语言为基础,再进行分析、推理。皮亚杰归纳为:发现、识别、认同、组建、扩展、记忆六个阶段。江西潘凤湘的“教读法”,将阅读教学归类八步:默读课文、查疑难字、小组朗读、个人写出分析笔记、小组讨论课文、听老师分析、个人写出分析文章、写读写笔记和背诵课文。这八步的功夫很扎实,效果也很好。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对理解性阅读不够重视,做得不扎实,热衷于搞形式、变花样,追求课堂热闹,真读变成假读。学生没有原生态的阅读,琅琅书声也少了,讲台变舞台,表演很精彩,或滥用多媒体,使人眼花缭乱,或让学生给老师问题找答案,热烈讨论,结果是学生学了语文,还是错别字连篇,不能正确说与写,让社会骂语文课“误尽天下苍生”。
理解性阅读是基础,但阅读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就借鉴了解构主义的观点。宁鸿彬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提出了:“三不迷信”,即不迷信古人、名家和老师;“三个欢迎”,即欢迎质疑、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和发表与老师的不同见解;“三允许”,即允许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这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实现德里达提出的“延异”。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是有层次之分的,原始创新固然很好,点滴创新也应鼓励。在阅读教学中,结构主义阅读与解构主义阅读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应辩证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