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以理性美见长,立意讲究思辨,语言讲究精炼,而结构与内涵则皆需讲究逻辑之美。逻辑美应成为议论文之大美,表现为内容的浑然一体,结构的环环相扣,或层层推进,或峰回路转,或多角度展开,无论哪一种逻辑,皆需缜密有序,紧扣一点——中心论点展开。
一、结构的深入有序
单纯的并列式与对照式的议论文,结构清晰简明,但易走向极端——死板僵化,需要详实的、内容精美的语言为其支撑,使之以内涵与情思弥补结构过于简单的缺陷。这种结构简单明了的纯并列与纯对照式议论文本文不作探讨。
更多精美的议论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有单纯采用层进式,也有与并列对照局部结合使用的复合层进式。层进式结构的文章或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即“分论点”式层进,如下文毛秀的《孤独的境界》;为避免僵化,多数层进式结构无明显语言标志,体现为一种意义上的内在的逐层深入,可称为“内在逻辑”式层进。
“内在逻辑”式层进究竟有哪些典型的范式可供学生模仿?历来说法混乱不一,关键在于概念界定不清,或互相交叉。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说,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有“引论,本论,结论”说,有“引议联(析)结”说,有“引联议结”说,还有“起转承合”说等等。学生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往往感到难以操作,无所适从。存在的困惑主要有:1.分析问题,究竟怎么分析?2.“为什么”“是什么”有时很纠结,一定要写吗?因为老师阅卷存在一个潜在的共识——“为什么”永远比“怎么做”重要,“是什么”永远比“为什么”重要。3.“议”中有时会“联”,“联”中肯定有“议”,二者究竟如何界定?其实这些结构只是从不同角度的抽象概括而已,学生作文时应学会灵活发挥,不能僵化、教条化理解。为了厘清所有问题,有必要帮助学生澄清几组概念。
1.“为什么”与“是什么”
“是什么”主要表现为阐述话题核心概念或所指现象的内涵,抽象表述时常用“是……”“体现……”等提示内涵的句式。如《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再如《争》,“‘争’是一种不甘人后、勇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拒绝平庸》中,“平庸者,不露锋芒也;拒绝平庸者,锋芒毕露也”“拒绝平庸,体现的是对现实的深切关心与坚定批判,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最有价值的独立精神与自由品质”。需要引起学生重视的是:“是什么”也可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行为或社会现象来体现。
“为什么”是指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证明,主要表现为正面分析其原因或意义,或反面指明其危害或后果。如《劝学》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后,先用喻证正面论述学习的意义“改变自我,提高自我”,再进一步类比论证“学习为何能提高自己”,因为可以“弥补不足,增加才能”,这是深入探究“为什么”的一个典范。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者选哪几点写?我认为这里不存在绝对的取舍规则,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定:①所议的话题本身哪一点更容易写;②哪一点更能让你有感而发。
2.“联”与“议”
“联”,不能像流传的那样泛化理解“古今中外一切人事皆可为联”,这会与“议”冲突,所以我们可以将“联”窄化为专指“针对当今社会现实”,“联”中可包含“议”,但应是一种现象上的阐述,而非本质上的探究。如下文《拒绝平庸》中对杨丽萍走向庸俗的一段叙写:
当她在自己的舞剧中加入类似“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好吗”的吆喝呐喊时,一位著名的舞评家说:“这是中国舞蹈界一根脊梁的坍塌!”
但杨丽萍又能如何?当《云南印象》这样的精品都带动不了所谓的票房,“拒绝平庸”四个大字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变得平庸,乃是无奈之举。
“议”是一个综合性的词,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任一个或几个方面,可以是分析问题,也可是解决问题,可以是现象上的分析,也可以是本质上的探究。如下面这篇高考满分作文,先“联”了风沙渡(正面)与蚁族(反面)的行为表现,形象阐述了“什么是”拒绝平庸;下半文则深入一层,转写“怎么做”,阐述拒绝平庸者的内在本质: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
3.“分析”“论证”“阐述”
我们经常在议论文写作的相关指导中看见这几个词,它们其实不是一回事。“阐述”常针对“是什么”与“怎么做”,其中“是什么”可以是抽象的概括,也可以是形象的行为(即具体的社会现象),如上文的两段“联”都是一种现象的阐述;“论证”更多针对“为什么”,如下面这篇64分的考场文《拒绝平庸》中的一段:
鲁迅认为,只有人们张扬个性,“沙聚之邦”才会转为“人国”。所以,我们要拒绝平庸,张扬个性,坚守自己。
甘于平庸后就是“随大流”,而“大流”会制造麻木的庸众。人所以为人,盖因是“有思想的苇草”,能够彰显个性,活出自我。而倘若人人都“随大流”,那么,最终只会被“大流”冲走了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成为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而旧社会正因民众乃至孩子都被旧道德禁锢成为庸众,几亿人才呈现为大沙漠,以至于人心丧乱。因此,我们要拒绝平庸。
论证与阐述都属于议论文分析的范畴,只是针对的角度不同。
澄清了以上几组概念,我们可以尝试将议论文的几种实用结构进行较为清晰的归纳:
1.规范式层进
文章主体部分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中某一点或几点展开,结构清晰明了,一般有语言标志,即以“分论点”来提挈结构全文。如毛秀《孤独的境界》全文围绕“是什么”逐层深入阐述了不同孤独之境界的内涵,赞美“为国为民,不为人解”者的崇高境界。
议论文以理性美见长,立意讲究思辨,语言讲究精炼,而结构与内涵则皆需讲究逻辑之美。逻辑美应成为议论文之大美,表现为内容的浑然一体,结构的环环相扣,或层层推进,或峰回路转,或多角度展开,无论哪一种逻辑,皆需缜密有序,紧扣一点——中心论点展开。
一、结构的深入有序
单纯的并列式与对照式的议论文,结构清晰简明,但易走向极端——死板僵化,需要详实的、内容精美的语言为其支撑,使之以内涵与情思弥补结构过于简单的缺陷。这种结构简单明了的纯并列与纯对照式议论文本文不作探讨。
更多精美的议论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有单纯采用层进式,也有与并列对照局部结合使用的复合层进式。层进式结构的文章或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即“分论点”式层进,如下文毛秀的《孤独的境界》;为避免僵化,多数层进式结构无明显语言标志,体现为一种意义上的内在的逐层深入,可称为“内在逻辑”式层进。
“内在逻辑”式层进究竟有哪些典型的范式可供学生模仿?历来说法混乱不一,关键在于概念界定不清,或互相交叉。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说,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有“引论,本论,结论”说,有“引议联(析)结”说,有“引联议结”说,还有“起转承合”说等等。学生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往往感到难以操作,无所适从。存在的困惑主要有:1.分析问题,究竟怎么分析?2.“为什么”“是什么”有时很纠结,一定要写吗?因为老师阅卷存在一个潜在的共识——“为什么”永远比“怎么做”重要,“是什么”永远比“为什么”重要。3.“议”中有时会“联”,“联”中肯定有“议”,二者究竟如何界定?其实这些结构只是从不同角度的抽象概括而已,学生作文时应学会灵活发挥,不能僵化、教条化理解。为了厘清所有问题,有必要帮助学生澄清几组概念。
1.“为什么”与“是什么”
“是什么”主要表现为阐述话题核心概念或所指现象的内涵,抽象表述时常用“是……”“体现……”等提示内涵的句式。如《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再如《争》,“‘争’是一种不甘人后、勇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拒绝平庸》中,“平庸者,不露锋芒也;拒绝平庸者,锋芒毕露也”“拒绝平庸,体现的是对现实的深切关心与坚定批判,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最有价值的独立精神与自由品质”。需要引起学生重视的是:“是什么”也可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行为或社会现象来体现。
“为什么”是指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证明,主要表现为正面分析其原因或意义,或反面指明其危害或后果。如《劝学》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后,先用喻证正面论述学习的意义“改变自我,提高自我”,再进一步类比论证“学习为何能提高自己”,因为可以“弥补不足,增加才能”,这是深入探究“为什么”的一个典范。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者选哪几点写?我认为这里不存在绝对的取舍规则,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定:①所议的话题本身哪一点更容易写;②哪一点更能让你有感而发。
2.“联”与“议”
“联”,不能像流传的那样泛化理解“古今中外一切人事皆可为联”,这会与“议”冲突,所以我们可以将“联”窄化为专指“针对当今社会现实”,“联”中可包含“议”,但应是一种现象上的阐述,而非本质上的探究。如下文《拒绝平庸》中对杨丽萍走向庸俗的一段叙写:
当她在自己的舞剧中加入类似“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好吗”的吆喝呐喊时,一位著名的舞评家说:“这是中国舞蹈界一根脊梁的坍塌!”
但杨丽萍又能如何?当《云南印象》这样的精品都带动不了所谓的票房,“拒绝平庸”四个大字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变得平庸,乃是无奈之举。
“议”是一个综合性的词,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任一个或几个方面,可以是分析问题,也可是解决问题,可以是现象上的分析,也可以是本质上的探究。如下面这篇高考满分作文,先“联”了风沙渡(正面)与蚁族(反面)的行为表现,形象阐述了“什么是”拒绝平庸;下半文则深入一层,转写“怎么做”,阐述拒绝平庸者的内在本质: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
3.“分析”“论证”“阐述”
我们经常在议论文写作的相关指导中看见这几个词,它们其实不是一回事。“阐述”常针对“是什么”与“怎么做”,其中“是什么”可以是抽象的概括,也可以是形象的行为(即具体的社会现象),如上文的两段“联”都是一种现象的阐述;“论证”更多针对“为什么”,如下面这篇64分的考场文《拒绝平庸》中的一段:
鲁迅认为,只有人们张扬个性,“沙聚之邦”才会转为“人国”。所以,我们要拒绝平庸,张扬个性,坚守自己。
甘于平庸后就是“随大流”,而“大流”会制造麻木的庸众。人所以为人,盖因是“有思想的苇草”,能够彰显个性,活出自我。而倘若人人都“随大流”,那么,最终只会被“大流”冲走了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成为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而旧社会正因民众乃至孩子都被旧道德禁锢成为庸众,几亿人才呈现为大沙漠,以至于人心丧乱。因此,我们要拒绝平庸。
论证与阐述都属于议论文分析的范畴,只是针对的角度不同。
澄清了以上几组概念,我们可以尝试将议论文的几种实用结构进行较为清晰的归纳:
1.规范式层进
文章主体部分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中某一点或几点展开,结构清晰明了,一般有语言标志,即以“分论点”来提挈结构全文。如毛秀《孤独的境界》全文围绕“是什么”逐层深入阐述了不同孤独之境界的内涵,赞美“为国为民,不为人解”者的崇高境界。